前言:数学计算对小学生而言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所以,对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而提高计算能力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在平时的小学教育中,教师并没有给予儿童足够的关注,没有采用正确的方式和科学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的计算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一、培养学生对计算学习的兴趣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老师可采用下列途径,以《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为例,通过创设有关《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趣味情景,如购物结算、旅游规划等,使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体会到“计算”的现实意义。采用情景教学法,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介绍多种趣味数学游戏和竞赛,让学生在游戏中完成数独和数学拼图游戏。通过游戏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技术,以数字互动软件、动画等方式,将运算的过程与结果以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增强学生参与计算作业的互动性,增强学习的兴趣与吸引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探究、去发现。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设计出具有一定难度的加减题,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断地尝试各种解决方案,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经验。针对不同程度、不同爱好的学生,采取分层的教学方法,设计出具有一定难度与挑战性的计算任务,使每位同学都能从中发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从而使其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小学生的思维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阶段,对他们而言,对抽象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老师要注意把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将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灵活地使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比如,在“四则运算”这一课中,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把水果、玩具车、彩色积木等生活中常用的东西作为教具,让他们自己动手去做分配、组合、增减等操作。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情景模拟游戏,让学生置身于一个需要运用四则运算解决问题的情境之中。例如,创建一个模拟市场的环境,在这个市场里,学生要计算购买商品的总价,或是在玩具商店中作为店员找零,此外,老师也可以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教学、网络互动平台等,利用丰富多彩的动画、虚拟现实等手段,让抽象的四则运算在孩子们的眼中栩栩如生。例如,将一位数“飞”入另外一位数,生动地演示了一种加法运算,或数在交互式游戏中“分裂”为若干个较小的数,以演示除法运算。
总之,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即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解题能力,从而达到了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三、营造良好氛围,融入有效方法
一个好的学习气氛,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参与到自己的学习活动之中,促进了自己的计算思考能力,进而提升了自己的计算效率。小学生年龄小,在遇到抽象而又枯燥的数学知识时,往往会有走神的情况,很难长久地保持专注。反之,在数学学习气氛好的情况下,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起来,也会有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感觉,思维也会变得更加活跃,学习的效率也会随之提升。比如,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可以设计一些趣味竞赛来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老师可以预先设计多个计算问题,并举行计时竞赛,看哪个同学做得最快,做得最正确。这样的教学方法,既适应了小学生的竞争心理,又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能让他们在趣味中得到锻炼。其实,老师也可以让同学们开展小组竞赛,既可以训练他们的数学技能,又可以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另外,在教学环境创设时,可以参考一些先进的科技手段,以加强学生的体验。比如,在学习《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的过程中,老师一般都是让学生按照教科书上的图表去看,再给他们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虽然学生们已经明白了其中的含义,但在实践中还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理解不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在这一点上,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三维动画的演示,直观地展现出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构成要素以及计算原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增强他们的应用能力。
四、注重习惯培养,推动能力提升
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有很大的影响。目前,许多学生由于没有正确的学习方式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了他们在计算过程中的错误率和准确性。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最大的问题是耐性不足。这一方面是由于个人认知、性格等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特性,使得他们对计算很难产生兴趣,在学习与训练中缺少耐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比如,在上《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这一课时,许多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在第一次做习题时也会碰到许多困难。这对学生的自信心造成了很大的打击。一个学生多次努力都没有成功,他的耐性就会慢慢丧失。老师应该采用动机式的教学方式和分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多表扬他们,针对不同的水平,设计出不同难度和题量的作业,确保每个同学都能成功地完成计算。
五、提高课堂练习质量和课后训练力度
课堂练习是让学生对数学计算有更深刻的认识和记忆的一个关键过程,而在课后进行强化训练,可以使学生的计算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水平,就必须要在课堂上进行更多的练习,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他们的数学计算水平。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应加强学生的计算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和系统性,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建立起较为完整和规范的基本计算能力体系。在小学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恰当的强化训练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如笔算、口算等,并利用教材、习题等辅助材料加强阅读和判断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在练习中反复出错的题型进行总结,为他们详细地讲解,在课后对这种题型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并适时地指导他们调整自己的解题思维,让他们的辨别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提升,让他们的计算能力变得更强,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发挥出计算训练的巩固效果,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总结:总而言之,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还得到了更多的教学启发和策略,从而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仅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还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本项目所构建的教学策略模式,将为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提供一条新的思路与方法,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与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潘瑞霞. 小学数学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分析[J]. 科普童话,2023(22):71-73.
[2] 余菲. 新课改下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J]. 考试周刊,2023(30):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