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养对婴儿生长、发育意义重大,且临床认为产后母乳喂养为最佳喂养手段,但因为初产妇对其不太了解,缺少母乳喂养自信,加之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从而发生泌乳量不够、乳汁淤积等问题,造成单纯母乳喂养率较低[1]。产后,大部分产妇会存在生理性胀奶问题,若无法在第一时间处理,易形成乳房胀痛,甚至造成乳腺炎,对初产妇母乳喂养的持续性产生较大影响。故需对其强化护理干预,可改善产后泌乳情况,降低乳房胀痛发生率、乳腺炎发生率。基于此,研究以2021年4月~2022年4月宁波市北仑区第三人民医院分娩的初产妇66例为对象,分析乳房穴位按摩结合赋能教育的临床价值,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选取宁波市北仑区第三人民医院分娩的初产妇共66例,收治时间(2021.4-2022.4),将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3例,年龄22-33岁,均值(26.43±1.32)岁。观察组33例,年龄23-34岁,均值(26.33±2.09)岁。组间数据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比。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常规健康知识讲解,若产妇有关于喂养问题,需及时解答,同时辅助心理疏导、新生儿护理等。
观察组:乳房穴位按摩结合赋能教育。(1)乳房穴位按摩:按摩前,行健康宣告,重点针对母乳喂养优势进行讲解,热敷乳房,拧干热水浸泡的毛巾,盖在乳房上,同时盖上干毛巾,保持温度,15 min后,更换毛巾1次,热敷3-5次/d;产后3 d,行乳房按摩,准备一次性床单、毛巾、按摩油等,之后协助产妇取平卧位,尽可能露出胸部,穴位选取膻中、乳根、天池、鹰窗、中府等,大拇指点揉按压1 min,左手托起乳房,右手四指并拢,手掌从乳房根部向乳中穴推拿,力度由轻转重,反复多次,疏通乳房,6-8 min;将拇指、食指放在距离乳头2 cm处,对称性用力挤压,3 min,双侧乳房交替进行,顺序为“点揉按压-梳理-挤压”,3次/d。(2)赋能教育:①产前:针对产妇心理状态、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告知产妇及家属母乳喂养的重要性、乳房及机体变化情况,指导产妇乳房护理。②产后:抬高床头30-40°,协助产妇取舒适半躺状态,将婴儿穿戴完整后,趴在产妇身上,促使二者亲密接触;全程指导产妇母乳喂养出现的问题,如身体姿势、婴儿保护、周围环境。③利用宣教室,定期宣讲保持乳汁、乳房护理、喂养知识等。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①产后泌乳情况,如首次泌乳时间、泌乳量;②母乳喂养率,单纯母乳喂养率=1-不单纯;③并发症发生率,统计其出现乳房肿胀、产后出血、乳腺炎等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数/总病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分别以[n(%)]、(x̄±s)表示,组间对比分别用X2、t 检验。差异显著(P<0.05)。SPSS 24.0,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产后泌乳情况
观察组首次泌乳时间较之对照组更短,产后1 d,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产后2 d、产后3 d,观察组泌乳量较之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产后泌乳情况比较(x̄±s)2.2母乳喂养率、并发症发生率
单纯母乳喂养率:X2值=7.543,观察组更高;并发症发生率:X2值=6.304,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母乳喂养率、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3.讨论
母乳喂养为传统喂养手段。有研究表明,初乳中具备大量抗体、免疫活性物质,但由于大部分初产妇尚无妊娠经验,缺少母婴健康知识,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2]。加之初产妇首次妊娠,无法在第一时间调节心理状态,易出现产后抑郁,对产后恢复影响较大。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产后1 d,泌乳量比较,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产后2 d、产后3 d,观察组泌乳量、单纯母乳喂养率较之对照组更高,首次泌乳时间较之对照组更短,乳房肿胀发生率、产后出血发生率、乳腺炎发生率较之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患者实行乳房穴位按摩结合赋能教育,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赋能教育以个体患者为主,分阶段助力产妇行自我调节、管理,对增强初产妇自身责任意识有积极意义,充分调动其喂养积极性,可提升母乳喂养率[3]。通过乳房按摩,可刺激乳房产生内源性催乳素,加快血液循环速度,确保乳腺管更流畅,可达到促进乳汁分泌的效果;同时通过穴位按摩,可增强产后综合康复效果,增加泌乳量,加快泌乳过程。而通过二者联合,可助力初产妇母乳喂养信心提升,缩短首次泌乳时间,避免产后并发症形成。
综上所述,在初产妇产后护理中,本次研究所采用乳房穴位按摩结合赋能教育,对于单纯母乳喂养率显著增强有积极意义,可提高产后2-3 d泌乳量,降低乳房肿胀发生率、产后出血发生率、乳腺炎发生率,缩短首次泌乳时间,故具有实践以及临床普及价值。
参考文献:
[1] 胡淑茹, 吴小麦, 胡沛兰. 孕期赋能教育模式联合自由体位分娩对高龄初产妇心理弹性,产痛及泌乳功能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1, 40(19):55-56.
[2] 许银各, 李雪燕, 刘会巧. 生物养育法联合赋能教育在初产妇母乳喂养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 2022, 28(14):44-45.
[3] 崔婧,魏琴. 催乳方结合乳房,穴位按摩在初产妇产后母乳喂养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性科学, 2020,29(11):14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