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兴起,人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在获得最基本的吃饱穿暖的生活需求的同时,都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需要。主要表现为精神层次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上。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的之下。教育问题又一次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与之前的应试教育相比,不同的是这次人们更多的关注的是音乐等艺术培养类科目对学生教育起到的具体作用,或者是对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所起到的具体作用。在各类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学是一门很重要并且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性课程。而且,很多音乐作品的创作背后都有着很多的故事,甚至还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因素。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很多歌曲就有教育意义。
1初中合唱教学作品与传统文化
我国各民族具有璀璨而独特文化,传统民歌的主要分类有:仪式歌、爱情歌、生活娱乐歌曲、劳作歌等。从这些歌曲的歌词的内容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对真实生活因素的升华。甚至有绝大多数传统民歌有相当一部分因素与劳动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这也是我国文化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可能国外其他地区的文化创作也是如此,都是从生活和优秀传统文化中提取元素来进行加工创新。有些歌甚至承担实施的劳动生产经验的教育功能。作为我国的本土文化资源,民族音乐是不可替代的。目前,各民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如何在基础教育层面传播民族音乐,使得民族音乐可以在教育最基本的方式进行保护。
初中合唱教学中有一部分作品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特色,民族合唱具有民族及地域的独特性。作曲家们运用我国原有单声部民歌的曲调,或是某个民族音乐元素与民族风格歌词等作为创作思路,在单旋律的基础上,通过应用专业的西方作曲技术理论和技术变成了多声部合唱音乐模式。目前初中教学中传唱度较高的民歌合唱作品有《五指山歌》、《斗牛调》、《茉莉花》、《打柴舞》等。这些作品是作曲家改编后,又结合新的时代特征与不同民族风情创新发展起来的新的音乐作品形式。它使得原本的比较单调无味的单声部视唱旋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作曲家刘晓耕老师提出 :“民族的、本土的、国际的,这是未来音乐创作的方”。这就暗示我们在进行音乐作品创作的过程中,要立足于社会大环境,要做到不忘初心,在融入新的时代元素创新的过程中,也要让新时代青年们感受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兼容性与多样性。在面对一些比较优秀的流行歌曲和国外优秀音乐元素时,也要做到不忘初心。要采用一种客观的态度来看待,不能以一种感性的欣赏眼光来看待。要有所选择的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2初中音乐课堂开展合唱教学的传统文化价值分析
2.1音乐教育是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基石
可能,之前流传比较广泛的一句话是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学校及其教育机构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之一。可是,伴随着艺术类教学工作重视程度的提高,对学生思想有着潜移默化影响的音乐教育则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基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传统文化与初中合唱教学是不可分割的一个融合体。它参与到初中合唱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当中,可以对学生思想起到一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要想要达到这样的理想效果,就需要师生共同努力。首先,合唱者如果想要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曲目当中去,更好的完成曲目的表达,就需要对所唱曲目的背景和具体演唱技巧有一个系统且完整的认识。此外,还需要为合唱的继承发展做好文化铺垫,文化铺垫工作就更需要有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累。另外,初中合唱教学中借鉴央视热播的经典咏流传节目,此节目就是将我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元素相结合的表现,以旧歌新唱的方式进行文化传承,也是将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表现。这也是在合唱继承发展过程中将文化教育作为主要途径和教学载体的一种表现。或者可以说是音乐教育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另外一种特殊存在形式。音乐教育最终成果则需要借助合唱者的演唱效果以及文化内涵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判断。作为一个优秀的音乐合唱者,则可以不留痕迹的将文化传承发展融入到音乐合唱活动之中去。
2.2传统文化融入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
众所周知,只有优秀的精华文化才能穿越历史的漫漫长河流传下来,而那些低级趣味的腐朽文化则会经不起任何磨炼,短时间内就会销声匿迹。所以,音乐作品如果想要在众多的艺术作品中脱颖而出,被社会大众所接受,甚至被时代的发展趋势所接受。就需要站定立场,辨别好各种不同的文化。尽可能地运用音乐教育形式来凸显传统文化的价值,丰富音乐作品的文化底蕴和内涵,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往形象化生动化方向发展,使人们能够以一种新奇的眼光重新看待传统文化,让观众感受到传统文化与时代新元素相结合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在心理上引起共鸣共知。从第二单元主要讲授黄河两岸的歌,就可以看出音乐教育逐渐向传统文化的传承靠拢。
2.3音乐教育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音乐教育和传统文化二者之间是一种相互成就的关系。一方面,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不断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来丰富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提高音乐作品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另外一方面,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借助音乐教学活动。音乐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也可以说是内外联动的关系。音乐教育是外在的形式,传统文化是内在的精华。音乐教育模式是比较死板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也具有一定的能动性。所以,二者只有实现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最理想的效果。
3初中音乐课堂合唱教学与传统文化内容融合的策略分析
3.1转变教学理念设置教学情境,融合传统文化
音乐教育本身就是不够直观的一种过程。一些乐理知识的讲解与其他科目教学工作的开展是有所不同的,乐理知识的讲解没有理由可言的,规定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所以在进行教学时,往往会出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场景。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充分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具体音乐知识和演唱技巧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必要时,还需要建造一定的教学场所进行教学情境的设置。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要充分坚持亲历的知与学理相结合。这里所提到的知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身体感知力行的知,另外一方面是借助于书本,停留在理论层次的知。比如,在第五单元《名家名曲》之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一些特殊的发声点,通过让学生自身感悟来找到演唱的感觉。
3.2加大学习力度增强教学能力,融合传统文化
加大力度完成学习强化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学校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音乐教育与传统文化结合也是好的,但是不能太过于急于求成。绝大多数初中生在应试教育氛围熏陶下,对于音乐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说是少之又少。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希望学生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合唱配合默契化,那么就需要针对教学工作存在的各种客观问题进行合理分析。对待普通的初中学生,就不能像对待专业的音乐特长生那样,要适当的对他们降低标准。比如在进行合唱曲目的选择时要综合整个音乐课本,针对每一单元的演唱特点来选择出最适合普通学生演唱的合唱曲目。演唱的过程当中,也要尽可能的把曲目变复杂为简单,如果是一些要求多重唱的曲目,就要把它变成一重唱。而且在进行合唱教学过程当中,
3.3合理拓展教学曲目,激发学生合唱兴趣
目前,除了已经纳入初中教材的优秀音乐曲目以外,教师在进行合唱曲目赏析与合唱技巧教学时,完全可以将现实时代因素融入到其中,比如一些比较时尚的流行音乐,但是这些流行音乐文化必须是经历过严格筛选和教育部门审核通过的音乐作品。因为,音乐合唱本身就是一个反复演唱的过程,而教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更多地起到的是一个监督者跟督促者的角色,很容易让人觉得枯燥无聊。可能在进行新曲目的学习时,学生积极性较高,但是,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会大幅度下降。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曲目教学时,进行一定的合理安排。最好是各种风格的曲目交叉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另外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结束语:
通过上文对初中音乐教学的具体情况的分析研究,不难发现,学校对于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较之前相比有着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在具体的音乐合唱教学实践活动当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合唱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不能完全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大的问题。在很多情况下,理论往往是指导实践的,所以,必须把传统文化与初中音乐合唱教学的有效融合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进行研究分析。之后再跟针对不同学校音乐合唱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情况吉祥音乐合唱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措施探究。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传统文化能够实现在合唱教学活动的完美融合,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真正的实现知与学理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吴新华.浅谈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合唱教学[J].北方音乐,2019, 39(19): 197-198.
[2]马素梅.初中音乐课堂中合唱教学的有效训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9, 16(04): 109.
[3]史芸.合唱在初中音乐中的地位以及教学策略探究[J].北方音乐,2016, 36(21):107.
[4]佟喜迎.初中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策略初探[J].学周刊, 2018(27): 159-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