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体态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DOI: 10.12721/ccn.2023.157259, PDF, 下载: 305  浏览: 1330 
作者: 黄霞峥
作者单位: 丰顺县丰良中心小学,514341
关键词: 体态律动;小学音乐;音乐感知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和家长不仅意识到了学习文化课程的重要性,而且意识到了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体态律动教学能够让学生加深理解,这不仅提升了教学水平,而且充分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特征,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建设,以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引言: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应用体态律动能够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改善学生的形态及气质。体态律动既能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又有助于学生对音乐的全面感受,增强学生表演的自信心。舞蹈能启迪少儿的艺术天赋,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达到培养少儿形体美与艺术气质的效果。

一、注重音乐感知,肢体表达律动

小学音乐教学是学生真正接触音乐学习的起始阶段,因此教师不仅要注重教学效果,而且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将体态律动教学和小学音乐课堂结合在一起是提升学生节奏感、音乐旋律、音准感知的重要教学方法,在感知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加准确地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出来。节奏教学不仅是音乐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体态律动教学的关键环节,而通过听、唱、感知、身体运动等方式结合是提升学生节奏感的重要部分,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音乐课堂的建设。因此,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开发学生的动身潜能,从而引导学生感受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比如在教授《欢乐的舞步》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根据本单元活泼、欢快的节奏特征为学生播放相关音频,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对此节奏的音乐形成大致的思想认知,以拍手的肢体动作进行练习。比如在教授《手拉手,地球村》这一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进行歌词的朗诵,之后通过跺脚或蹦跳的肢体动作表达音乐节拍,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使用沙锤、小鼓等乐器培养学生的节奏认知感,从而让学生更快地掌握音符和乐曲的特点。

二、加强课堂导入,鼓励想象创造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即兴能力。教师通过有趣的课堂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更加快速地融入音乐课堂的构建中,实现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达不同的音乐内容的教学目标。此时,教师需要将音乐教学和体态律动结合起来,从而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教授《五十六朵花·吹起羌笛调果庄》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等方面进行初步了解,这样能够为学生后期的音乐编排、动作设计做好铺垫,让学生在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增加文化知识,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趣味的学习之旅。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而且能够有效提升当前的音乐教学水平。

三、师生联谊,积极互动

律动教学与学唱教学有着较大的区别,在律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参与者和指导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给学生创造积极的实践机会,同时要充分参与其中,寓教于乐,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例如,唱歌教学中,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如何根据旋律和节奏来不断变换面部表情以及身体的动作,需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结合学生的理解和想法来肯定他们的律动反映,然后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反馈,只有这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激发出来,同时学生还能体验到学习的自我成效感,能够让他们爱上音乐并掌握体态律动的技巧,从而为他们提升今后体态律动的自我创编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众所周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体态律动教学是为了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传统“填鸭式”音乐教学方式过于单调,而将体态律动教学应用其中能够很好地弥补教学单一这个缺陷,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不仅能够有效地自身知识掌握的精神负担和压力,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比如在欣赏《故乡是北京》这首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集体起立,在操场上学习,并且根据音乐的律动形成自己的音乐节奏,这样的练习能够让学生更快地掌握本首曲子的节奏感。教师看准时机,在学生都形成自己独特的节奏感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选出步伐最整齐的小组进行表扬和试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跟着试走小组的步伐进行拍手。

四、体态律动在音乐赏析中的运用

音乐赏析课程是进行体态律动教学的最好方式,学生身体摆动的力度和幅度一般能够反映音乐的强度和节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音乐的赏析能力,还能提高协调感和节奏感。通常体态律动最常用的方式就是拍手、走、蹦等形式。在对小学低学段学生进行音乐赏析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听到的内容边听边拍手,从而掌握节奏的旋律。在高年级学段,可以加强体态律动学习的难度,从教会学生边听边拍到模仿器乐的演奏动作,边听边做,让学生完全融入创设的情境氛围中。在对学生进行体态律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点,由于个体化的差异,在欣赏同一首歌曲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悟,有时这种差异会很巨大。这时教育者不能够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学生身上,要让学生自主地去感受。因此,在此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扶。

五、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传统的音乐教学只能锻炼学生的嘴巴和耳朵,而将体态律动应用到音乐教学活动中能够通过音乐的律动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耳朵、嘴巴和身体等部位,学生将自己的多个部位结合在一起表达出对音乐的节奏认知。比如说在学习《彼得与狼》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平均分为4人一组,让组内的学生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角色扮演,并且根据所选动物的特点设计相应的动作舞蹈。这样的动作设计一方面能够起到模仿作用,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将学生的个人特点体现出来。同时,小组合作的方式能够增加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成长和发展。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模仿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学习,这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让学生了解音乐知识,但也会限制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扩展思维,这是因为长期的模仿学习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体态律动的应用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填充学生的想象力,解放学生的天性。比如在教授《花木兰》这一课时,笔者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面部表情都不相同,这时可以两人为一组,同桌之间互相欣赏、互相表演学习,使音乐课堂在充满趣味性的同时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

结论:体态律动教学法是由音乐与律动两个模块组成,简单来说就是将音乐内容与身体表达能力相结合的一种多元化教学法。体态律动是以训练听音乐、感受音乐为主。以身体为乐器,根据音乐的速度、节奏、力度、分句和感情等变化,有控制地做出各种幅度和力度的动作,表达听到的乐曲。学习舞蹈是为了锻炼身体的柔韧度、平衡力和协调力,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本文以体态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为框架,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能为当下的素质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谢英杰.声势律动在小学中低年级音乐教学中的实践[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2(02):172-173.

[2]刘莉莹.小学音乐课堂上声势律动教学的策略分析[J].学苑教育,2021(10):91-92.

[3]徐婕.奥尔夫声势律动在小学音乐兼职教师培训课堂的实践[J].艺术大观,2021(09):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