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合唱课上,老师往往会首先放一首曲子,让孩子们集中注意力去聆听,从中发现歌曲的演唱技法。但是,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常常很难长久保持全神贯注的状态,并且大多数学生都不能完全领会这些音乐。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飞速变化和发展,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为合唱训练提供了多种选项,实现了训练的跨越式发展,弥补了传统训练中长期存在的一些缺憾。所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以刺激学生的情感通路和感官,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和体会歌曲的美,并结合多样的手段构建和谐、高效的合唱训练氛围,为合唱团的建设添砖加瓦。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一、活用技术,推进视听
音乐教育的内容涉及欣赏、歌唱、表演、演奏、创作等诸多领域,并能以此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和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其中合唱训练非常重要。在科技发展的同时,各种不同的音乐呈现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对音乐和合唱的兴趣呢?据教师的教学实践来看,视听教学必不可少。有许多的例子证明,视听在人们的认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音乐自身的特点,使得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会出现许多不明确的问题,利用信息技术和现代化教育工具进行视与听无缝对接,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参与合唱的主动性,推进教学的创新。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在《保卫黄河》乐谱中实时编写,勾勒旋律线让其动态可视化,使平调的乐音呈现出立体感,旋律的走向、起伏、强弱,通过简洁、活泼的旋律线,一眼就能看出来。并通过线条的配合,高效对比双声部,从而达到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互动要求,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思考的水平。开展鉴赏主题的课程,通过技术的加入将乐曲元素综合精炼,当“听”出现困难时,就借助“看”来帮助,让学生更清楚、更准确地了解“听”,并有效促进合唱训练的开展。[1]
二、巧用技术,直观展现
信息化教学可以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一种直观的形式,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多媒体合唱教学技术能够实现现场录音、调试、修改和实时编写等多种功能,将语音以波频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利用科技手段使静止的乐曲展现出动感的音乐美感。比如《保卫黄河》,就是以合唱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以前,学生们对合唱的理解主要是通过听觉去体会,很少有亲自参与,只有理论上的认识,要使双声部和谐共处,那在学生心中只是一个观念而已。在课堂上,通过大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唱两个独立声部,让他们在每一个声部的练习都变得更完美。但是在大家协调、配合的时候,他们会被自己的知识和经历所限制,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样他们就容易感到迷茫。现在,我们采用了现代设备介入技术,将现场录音进行重现,分别录制两个声部的音频,并上传用软件把合唱音效合成,但是这种和声部分很僵硬,学生们一听就能分辨出声音的强弱。通过对语音波段图形的直观演示,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觉能力和学习热情,将“高音强,低音弱”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和谐的对比,然后让学生们练习,以此提高他们的作品表现能力。
三、推进听练,优化音准
小学生因为没有系统接受过音高、音准等方面的训练,所以对于音准和音高的判断和掌握并不到位,但是在合唱中,音准的掌握是非常关键的。因此,老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给他们提供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让他们多听,充分发挥他们的音乐才能,提高他们的音准判断能力。比如,老师在《绿色的歌谣》合唱训练中,在演唱这一段歌前,先向学生们解释了一下音乐符号及其代表的发音规律,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掌握正确的音调和发音特点,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音准。通过让学生识别音阶,老师还能为同学们进行听音竞赛,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当学生熟悉了这些知识后,老师就可以把这些音节融入到《绿色的歌谣》的合唱训练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音节的音调、发音规律及歌曲的内在涵义。在练习中,强调多听、多练习,逐步增加乐曲的旋律,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韵律和音准的敏感度,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音准水平。[2]
四、气息锻炼,推进发展
在日常的训练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呼吸训练。每一名学生都是合唱中的重要成员,所以必须要有统一的配合,这就需要老师引导每一名学生进行呼吸训练。如今的童声合唱中,声调与呼吸的组合是非常普遍的。所谓气声合一,就是要通过胸腔和腹腔的配合,进行扩张和舒张来控制自己的呼吸,利用小腹发力,这样才能控制自己的声音,保证吐字咬字的清晰,注重气息及起声、位置及共鸣,进而解决唱得“好不好”的问题。比如,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让我们荡起双浆》的合唱训练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呼吸训练。老师在教学时,要多向学生介绍有关呼吸的知识和技巧,还要指导他们进行特定的呼吸练习。在训练中,老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发声,并引导他们利用口鼻并用深呼吸的方式,并从中感受到空气进入腹部的感觉,然后再继续吸气,体会呼吸的流速。最后,腹部用力,呼吸均匀,让气流从腹部喷出。然后鼓励学生继续练习,熟悉之后,再将声音融入气息练习。通过这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声合”方面取得进步。
五、推进表达,展现情感
童声合唱团要经过专业教师的训练,要完成基本的声乐训练。主要内容有歌唱呼吸技巧、歌唱共鸣技巧、歌唱位置技巧、声区转换技巧等,这些都是音合和声合训练的重要内容,更是促进情合的基础。一节课下来,学生在对合唱歌曲进行艺术分析和情感的运用上,似乎还差一些。在歌唱时,他们常常会盲目地调整自己的嗓音,而忽略了音乐本身的情感与艺术美。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在培养学生的同时,教师要注意提升学生的音乐情操和欣赏体验。要多听,要让同学“心中有数”,聆听好的合唱,使合唱训练成为走向音乐创作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更能体会其中的情感;二是要加强声乐的训练,歌唱是一门科技,技术上没有穷尽,学生的基本功也会受限于个人的能力,但他们对音乐的领悟却会因个人的审美而改变,所以合唱队的老师要注重情感和声音的传达,将美传达给大家,让他们进入歌唱的境界,去发现美、感觉美、体会美,最终创造出美。
六、结语
总之,合唱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项长期教学工作,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和探索,并积极寻求一条更好的途径来推广和发展。所以,在具体的合唱教学中,音乐教师要在教学方法上作出相应调整,充分结合多样手段完善训练,才能真正提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婕.信息化教学在小学合唱课堂中的应用[J].当代音乐,2020(4):49-50.DOI:10.3969/j.issn.1007-2233.2020.04.024.
[2]钟文波.初探中小学合唱网络信息化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9(24):10-11.DOI:10.3969/j.issn.1674-6058.2019.24.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