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DOI: 10.12721/ccn.2021.157106, PDF, 下载: 0  浏览: 3117 
作者: 崔伟伟
作者单位: 莒县第五实验小学,276500
关键词: 小学;音乐课堂;渗透核心素养
摘要: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在优质教育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音乐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基本艺术学科,它也是小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注意学生的主观情绪,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热情,使他们对音乐和艺术成就有所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1 在核心素养下进行小学音乐课程教学的意义

音乐学作为小学生的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的艺术欣赏和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应使学生从内心形成积极的心态,去培养学生的音乐基础文化。每种音乐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对于不同爱好的学生来说,每种音乐类型对不同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吸引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发现自己与某种音乐类型的共同点。这样既能增进学生的艺术情感,升华学生的艺术情感,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2 核心素养背景下进行小学音乐教学方式

2.1 转变传统观念,一学生为主体

传统小学音乐教育中,教师采用的是“灌输式”教学法。这就是说,老师在课堂上唱歌教歌,而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感受。在新课标的背景下,传统小学音乐教育的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教师应该摒弃“填鸭式教学”的观念,以学生为主体。要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探索新的音乐学习方法,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能和创造力,找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举例来说,老师在讲授《祖国,祖国多美丽》时,老师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二至三遍,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感受其中的艺术理念。指导学生进行特定的说唱,这样既体现了学生在指导过程中的主体性,又通过具体的歌曲情境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2.2 在音乐课堂上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

由于音乐学习是以美为基础的教育,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感受到音乐带来的美。它通过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和评价优秀音乐作品的美感,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认识等,使学生欣赏音乐作品,使其更具真实感。音乐具有穿透身体和精神的作用,能使人产生愉悦的感觉。其次,在课堂上,教师不应只关注歌曲本身,还应在学习过程中插入歌曲的情感,引导学生漫步在音乐情境中,获得视觉与听觉的音乐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比如,在《我爱雪莲花》中,这是一首以新疆民歌为基调的童谣,表达了孩童对边防军的热爱和对边防军学习的诚挚感情,突出了浓厚的民族风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曲子描写内容的一些相关观点。从中,同学们能感受到边防军守护新疆美景的信念。利用视频、录像等形式感染学生,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心,同时也让学生们感受到音乐和新疆风景的美。使学生专注于音乐场景,然后给予他们良好的音乐体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2.3 进行音乐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爱好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保证,因此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上课时,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音乐,培养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兴趣。研究结果显示,当今社会有很多小学生喜欢流行音乐,因此教师可以在音乐教室播放特定的音乐。这些音乐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减轻压力,减轻疲劳,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舒适。

2.4 不断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创造能力

小学教育是学生从知觉感知阶段向探索阶段过渡的过程,在这段时间内他们的探索能力和创造力得到加强。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模式来发挥学生的音乐潜能,以丰富的课堂经验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力。与此同时,教师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感受,为学生提供创作的机会,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创造活动。如音乐老师在教人教版《编花篮》时,教师可安排学生先唱,再邀请部分学生上台画自己心中的花篮,再由老师提议学生根据角色进行表演。每一位同学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演绎方式,如有的同学喜欢弹奏音乐乐器,有的喜欢唱歌,有的则喜欢做幕后的伴唱,根据学生的喜好分配角色,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音乐才能。这样既丰富了课堂的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5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音乐魅力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教学内容上有所创新,使课堂内容更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日常所闻。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材料,让学生自觉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比如,当音乐教师带领同学学习《我们的田野》时,可以选择天气好的时段,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感受田园风光,感受花草树木,山川河流。另外,教师还可以与学生进行音乐交流,分享音乐知识,开发相关的音乐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音乐感受。也可邀请部分同学独立演唱,增强学生舞台表演自信。教师还可在课后指导学生搜集与课堂音乐风格相近的曲目,加深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和理解。

2.6 音乐理论教学方法的完善与创新

乐理知识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而乐理知识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在音乐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提高学生对乐理学习的兴趣,改变乐理学习中枯燥无味的心理,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语言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乐理。上课时玩一些很有趣的游戏,能引起班上同学的注意,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在音乐课堂增加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音乐核心思维。举例来说,小学音乐教师在讲授《小纸船的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有关的音乐理论知识渗透到课堂中,以直观、有趣的方式展现出来。老师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在吸引学生进入课堂的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上课时,老师会向学生讲笑话或跟小纸船有关的小故事,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或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只小纸船,以获得有关音乐理论的知识。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加深学生对乐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高效地在音乐课堂学习。

2.7 进行音乐教学评价的健全和完善

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应建立完整音乐教育评价机制,有效地促进音乐核心素养在音乐教育过程中的顺利发展。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根据学生对音乐课堂教学的看法和感受,适时地对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与变革。与此同时,小学音乐教师在学习阶段结束后,还要对学生的音乐学习成绩进行评估,包括学生在日常音乐学习中的学习态度、对音乐知识的掌握等。要通过激励和鼓舞学生,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转变音乐课程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结语

上述内容,核心素养渗透到小学音乐教育中,是新课程标准下课程内容的条件,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为此,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音乐教学模式的完善,教学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提高他们在音乐方面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琴.浅谈如何微发幼儿进行音乐活动的主动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8(12):148.

[2]罗东娟.小学音乐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北方音乐,2020(09):197-198.

[3]陈小菊.小学音乐课堂中学生音乐核心索养的落实策略研究[J].北方音乐2020(08):204 -205.

[4]钟荔燕.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J].西部素质教育2019(14):54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