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摘要: 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动态的学习方法,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这种方法不仅实用性强,能有效减少低效学习,还能拓宽学生的数学学习视野,增强其数学认知,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应积极采用这种学习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和研究问题,深化对数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技能掌握。基于此,本文将针对项目式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进行分析和探究。

项目式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已成为激发学生数学思维、提升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通过构建真实世界的数学项目,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合作研究,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还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爱与兴趣。因此,深入探讨项目式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对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设统筹性项目情境

对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发现,在引入项目式学习活动之后,我们可以将整个探索实践活动以及问题的解决过程完全交给学生,但要注意不能使问题偏离教学主题或目标,否则会对整个探究活动和课堂教学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在问题探究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问题链的设计,既要展示研究的思路,又要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以帮助学生梳理研究流程。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不仅要统筹教学内容,还要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多个维度,提取3~5个问题,明确教学主线。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有序地开展项目式研究,避免偏离学习主题。以“等比数列”为例。教师从单元主题建构的角度出发,可以引导学生对以下四个问题进行研究:问题1:类比之前学习等差数列的过程,请探索等比数列的含义和通项公式是怎样的?问题2:如何推导等比数例前n项和的公式?问题3:基于等比数列的定义公式,从中可以得出哪些基本性质?问题4:你所推导出的公式和性质是否可以解决教材中的练习?通过统筹性项目情境的创设,教师可以有效促进高中数学的实践教学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真实、综合、有趣的项目情境中,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由此可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重视统筹性项目情境的创设,灵活选择和设计项目主题,以有效推动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采取小组合作模式

高中数学知识相较于初中数学知识,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难度均有所提升,对师生双方的综合能力均有着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应用项目式学习策略时,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几乎是标配,只有如此才可以顺利完成项目式学习。为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高中数学教师应采取小组合作模式推动项目式学习,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一起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与动口交流,让学生思维发生摩擦与碰撞,将获得的信息进行分享与互动,最终助推学生高效学习数学。例如,在教学“随机事件与概率”时,当研究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时,教师可设定一个“研究随机事件概率”的项目式学习,组织全班学生分组操作数学实验:(1)全班每人各取一枚同样的一元硬币,做10次抛掷硬币的实验,记录正面与反面朝上的次数,小组内各名同学相比较实验结果,讨论是否一致?原因是什么?(2)由组长把本组同学的实验结果统计下来,汇总到同一个表格;(3)由数学课代表统计所有小组的抛掷硬币情况,相互观察各组的结果是否一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4)教师将每组的实验结果收集起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条形图的方式展示在大屏幕上;(5)这个条形图有什么特点?抛掷硬币时“正面朝上”这个事件发生有规律吗?假如有,是什么样的规律?让学生在合作试验中了解随机事件的发生有不确定性,同时使学生通过大量实验发现随机事件的发生存在着规律性。

三、结合生活引入项目

虽然高中数学知识理论性较强,学习起来难度较大,但是经过仔细研究发现依然同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不仅教材中涵盖着大量的生活化元素,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更是普遍存在,为项目式学习的应用提供良好条件。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实际生活素材引入项目主题,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真剖析与研究,让学生发现生活中隐含的数学现象,基于数学视角去探索生活现象,从而得到相应的结论,让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例如,在教学“等差数列”时,首先,教师可以给出以下生活实例:时钟中的数字从小到大依次是1,2,3,…,12;某电影院的座位数从前往后依次是10,12,14,16,18,…;成人男鞋的码数为24。5,25,25。5,26,26。5,…;某水库正在进行放水,水位从第一天开始依次是18,16。5,15,13。5,12(单位:米)。其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从以上几个问题中找出其中蕴含的数列规律,分别写出来,从项与项之间的关系分析这些数列的特点,让学生初步发现这是一类比较特殊的数列。最后,教师给出问题:根据以上几个数列的共同特点,你能给这类数列下一个定义吗?学生通过观察与计算发现在这些数列中从第二项开始,相邻两项的差都是一个常数,并抓住这些数列的特征,借机引入等差数列的概念。教师从生活实例引入项目,实质是给出等差数列的现实背景,让学生感受等差数列是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数学模型,让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新知识。

四、结语

在新课标理念下,通过实施项目式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同时,项目式教学还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应大力推广项目式学习,把握好数学理论知识、试验操作与课外实践之间的关系,为当代高中生量身打造立体化的学习体系与模式,让学生在项目中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与互动,最终帮助学生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李兰.指向创新思维培养的高中数学项目式教学实践[J].家长,2023,(33):28-30.

[2]何江平.高中数学项目式教学开展路径探究[J].高考,2024,(05):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