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社会组织是公共关系的主体,它是公共关系的三大构成要素之一。2023年7月,截至2022年底,全国在民政部门登记的各级各类社会组织89.2万家,包括社会团体37.1万家、社会服务机构51.2万家、基金会9316家。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称社会组织的共同点不在于“非营利的”或“非政府的”,而在于它们所做的工作既不同于企业,也不同于政府。我国一向在企业或政府中使用人力资源管理,社会组织较少涉及,而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人力资源被视为社会组织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管理进入社会组织是必然趋势。
本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会议精神,推动我国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 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及相关法规政策,加强党建工作与人力资源工作之间的密切联系,作为新时期社会组织党务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效融合,创新发展的策略进行探讨。
第二章 社会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一、西方社会组织内部治理
西方国家对社会组织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相关研究主要基于社会组织内部治理视角。一是社会组织内部治理解析。社会组织内部治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产权以及由此引起的委托代理问题,从而引发组织成员的偷懒行为和搭便车行为。二是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管理关系。从管理角度探讨社会组织的理事会决策、内外部监督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如何适应社会环境的转变,表现出组织使命、优秀团队和理事会决策在社会组织内部治理中的重要性。三是社会组织内部治理机制分析。主要分为个人领袖式主导治理模式和理事会主导模式,其分类实际上涉及的是一个集权和分权的决策问题。
二、国内社会组织内部管理
国内学者对社会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给予持续关注,并形成了富有成效的研究成果。
一是从组织治理的视角研究社会组织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在社会组织治理问题及其产生原因方面,曹淑江、朱成昆认为社会组织的产权结构使得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和义务不对称,拥有剩余控制权的代理人不能获得剩余索取权,因此无法形成有效的治理机制。李小宁等指出长期利益和利他主义可以对代理人产生较强的激励,同时不确定性的存在将会削弱激励效果。在社会组织治理要素及与环境关系方面,陈晓春、赵晋湘提出加强社会组织立法、建立自律性和他律性相结合的道德运行机制等治理途径。在社会组织治理机制研究方面,朱小平、杨妍认为公益型社会组织的运营不受利润动机的驱使,而是依靠“使命绩效”的凝聚力来引导运营。
二是从微观运行视角研究社会组织人力资源管理问题。陈晓春等将社会组织人力资源归纳为三个基本特征:来源具有广泛性;目标追逐具有非营利性;成员间关系具有平等性。尉俊东等、魏梦丽从人力资源管理环节和目标的角度,认为社会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更强调价值体系和使命感的作用,更强调人力资源管理与责信度管理相结合,更强调员工在组织内的发展。张彻从岗位要求和组织环境的角度,强调社会组织需要接受多方监督,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应更注重公开透明,对员工专业性的要求更高,对组织文化认同度更强。
三、国内外社会组织内部管理简析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一方面,社会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从组织治理的角度进行探索,对社会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微观运行缺乏更多关注;另一方面,社会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主要还在一般人力资源管理框架内研究,国内外学者虽然也提及社会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应关注社会组织自身的价值体系和使命感,但如何在宏微观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嵌入社会组织的价值体系和使命感,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和系统化。社会组织毕竟不同于一般组织,其性质和特征决定了社会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应该与其本身的组织使命和价值体系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社会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这正是社会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大特征。
第三章 从企业看党建引领人力资源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归结到一点,就是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国有企业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市场竞争程度也日趋激烈。在这一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所以,加强人才的引进、管理和培养,一方面能够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也能提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能力。
一、符合政治发展需求
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党章对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作出的规范是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根本指南。党建工作作为国有企业发展的政治灵魂和独特政治资源,形成了其他企业所不具备的政治引领作用。强“根”固“魂”培育一流,这是新时代国有企业庄严的历史使命,是新时代国有企业党组织神圣的历史责任。在经营过程中,将党建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机结合,不仅能为企业找到正确发展路径,而且能丰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方式内容。
二、符合时代发展需求
企业党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不仅在于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组织内的党建人力资源,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其功能,为企业实现科学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效益提供重要基础。在新发展形势下企业党务工作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确保党务工作能够更符合新时期背景下的企业发展特征,应对员工个体在党务工作的重要作用加强重视,并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党的领导与人力资源管理有机结合,既是企业党建做大做强的必然要求,也是人力资源管理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具有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推进企业党建助力人力资源管理,是深化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施社会治理能力创新的现实需要。
三、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不仅被企业相关人士高度重视,更是根据企业的未来发展目标及规划所决定的,它是企业运营中的一个核心要素。为了确保企业党务工作的有效开展,使其引领作用能够在企业发展中得以充分发挥,进一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有助于推进人力资源工作的进展。为了这项工作更顺畅地进行,两者结合起来,让企业具有一定的市场优势,发挥党的核心领导带头作用,让企业内部的员工们都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端正思想,发挥两者结合的优越性,互相促进,顺应社会发展,助推企业提高效率,对工作效能的不断提升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第四章 党建引领社会组织人力资源管理融合发展探讨及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理顺行业协会、学会、商会党建工作管理体制”“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民营医院发展”“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积极推进人大、政协、军队、地方、民间等各方面对外交往”等决策部署,深入交流学习体会,聚焦形成五方面发展共识。
一、党建引领社会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必然性
在二十大报告中特别重视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党的建设关系重大、牵动全局。社会组织的发展,需要有正确的政治指引。提出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中国式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中,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与公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必然要求。
二、党建引领社会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过程中,要实现人力资源工作与党建工作的结合,需注重人才关怀,提升人力资源和党建工作的总体效能。社会组织以基层服务为主,在基层服务过程中,社会组织内部工作人员管理工作趋向于多元化,社会组织的工作人员除了对基本薪酬待遇的期望外,更注重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即社会实践及自我贡献能力,同时对党建工作和人力资源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新时期社会组织既要保持党、德、人与工作相结合的意识形态,又要重视员工的个性化差异,要对员工进行关怀或者送温暖。
三、党建引领社会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将党建与社会组织工作一起抓,指标相互嵌入、结果相互印证,形成过程融合机制。坚持党建工作与人事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形成领导融合机制。坚持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党建课题研究,探索党建与社会组织发展融合的路径和方法,提出务实管用的对策措施,形成保障融合机制。坚持“培养一个、带动一批、促进一方”工作目标,将人才服务工作扎根基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通过关爱人才、引导人才、激励人才等措施,鼓励人才带头攻坚突破,推动人才高质量发展,为社会组织创新发展和现代化运营管理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基于以上三点,对党建引领社会组织人力资源管理融合发展作出简单设想:
1.坚持党建引领与社会组织业务发展深度融合。优化党支部设置,按照“支部建在社会组织上”的原则,成立社会组织联合党支部,把业务相关社会组织有机整合,搭建业务交流互通平台,经过有效整合,党建围绕社会组织核心工作、引领带动人事管理业务工作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增强。以北京市大兴区某协会为例,联合大兴区内同属于民生服务的协会成立联合党支部,把党建工作和人事人才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将政治建设、党的建设年度任务同步纳入重点工作清单,协会内部人事人才工作建立“每月工作点评、中期总结汇报、年终检查考评”机制,以项目化、清单式推动党建引领人事人才工作高位落地、高效落实。这一方面是中国社会组织规范化发展,社会组织等级评估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社会组织内部以党建带动业务发展,不断提升人事人才服务水平的选择。
2.坚持党建引领与基层服务能力提升紧密融合。以理论清醒保证政治坚定,以思想自觉引领行动自觉,始终将理想信念教育摆在首要位置,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党建引领教育引导社会组织内部工作人员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把基层人才提高政治素质和能力与研究谋划各项人事人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用先进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落实。
3.坚持党建引领与项目运营实施工作常态融合。以北京市大兴区某协会联合党支部为例,党支部书记统筹抓总、项目负责人包一线督导、基层工作人员包任务落地,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党组领导班子与项目负责人群策群力,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同时,党支部书记及时了解掌握单位人事人才工作动态,确保党建工作与人事人才工作深度融合、有的放矢、重点突出。
第五章 总结
党建引领社会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以服务社会组织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准确把握年轻优秀人才成长规律,做好年轻优秀人才培养、选拔和使用工作,是实现党建工作与社会组织人才培养、服务党员和广大群众的重要保障,也是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趋势。社会组织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切实发挥党的组织和引导作用,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探索新模式,进一步提升工作质量,提高党建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为劳动关系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梅.国企党建与人力资源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方法[J].现代企业,2022(07):64-65.
[2]刘博.党建工作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融合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22(22):124-126.
[3]蒲晓梅.新时期国企党建工作与人力资源工作的有效融合[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21(09):47-49.
[4]李臻.新时代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互动模式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1(02):125-126.
[5]杨宝明.机关党建工作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融合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21):44-45.
[6]昌吉州人社局. 以党建为引领推动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N]. 昌吉日报(汉),2022-03-1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