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自制乐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如何增强音乐教学的趣味性,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素养、艺术表现素养、 文化理解素养成为小学教师考虑的主要问题。在此过程中,自制乐器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基于对教材内容、生活现象的观察, 学生不仅能在有效的引导下制作乐器,还能尝试着以一定的节奏、力量、速度演绎乐器的特性,感受音乐学习的魅力。

一直以来,小学音乐教师经常以自己为主体并基于教材内容输出大量的知识点。 然而,在新时期的小学音乐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为了凸显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魅力,教师可以使用种类丰富的乐器并自制乐器。通过师生间的高效互动,学生不仅能提升参与积极性,还能形成学科核心素养。

一、构建探索氛围,鼓励自制乐器

(一)做好前期准备,提供有效保障

乐器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工具不仅能营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般来说,乐器具有可操作性强、体验感好的特点。 因此,在制作乐器之前,教师需要做好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准备。 其一,在精神层面,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夯实他们的音乐基础。 基于丰富的乐理知识,学生逐步明晰:我要制作什么乐器。 其二,在物质层面,教师应提供丰富的探索机会。 在此过程中,学生或以个体为单位,或以小组为单位准备乐器的制作材料。以“自制沙锤”为例。由于沙锤的制作流程比较少且难度较低,所以,教师在讲授沙锤的特点、应用场景之后便引导学生自主收集材料,制作沙锤。 从后续的实践效果来看,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并借助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总结“制作沙锤所需的材料”以及具体的制作流程。 “沙锤的制作应该需要废旧矿泉水瓶、粗砂粒、黄豆等。 ”基于上述结论,学生在课下收集材料并在课上完成沙锤的制作。 “先将矿泉水瓶洗净,然后把黄豆、粗砂粒等填充物填入矿泉水瓶。 ”考虑到后续的使用,学生往往只填充至三分之一处。 当完成以上步骤之后,学生拧紧瓶盖,确保沙锤的密闭性并尝试着进行装饰。 由于每一名学生的审美均是不同的,因此,他们制作出的沙锤也各有不同。乐器的制作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 因此,教师除了要让学生知晓:为何自制乐器,如何自制乐器,还要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学内容向教学资源的转化,学生一边感受乐器、音乐课堂的魅力,一边在素材的收集及乐器的制作中输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二)降低探索难度,培养学习自信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容易将音乐学习简化为知识点的学习。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 小学音乐教学不仅包含大量的专业知识点,还承载了丰富的人文要素。为了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需要重构教学理念并引入乐器自制。 一方面,小学生的年龄尚小,所以,教师在设计“自制乐器”的内容时要充分考虑他们的认知规律并降低探索难度。另一方面,小学生的年龄尚小,极易受情绪波动的影响。以《快乐的孩子爱唱歌》为例。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节奏的魅力, 区分三拍子与二拍子,教师拟订了一个探索任务,即制作打击小乐器,明晰节奏特点。 “怎么才能让节奏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 ”在课程讲解中,教师鼓励学生创作形式多样的打击乐器。 从后续的讨论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均能积极参与。比如,有的学生提出,可以在碗中放入水,通过不同力度、速度的敲击还原乐曲中的节奏。基于学生的反馈, 教师一边肯定他们的奇思妙想,一边引导他们利用两个废旧瓶子并将它们粘在一起呈哑铃状。 通过填入适当的沙土,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摇晃速度、力度还原乐曲中的节奏。 由于上述乐器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因此,学生往往可以依靠自己制作乐器。

二、引入丰富策略,创新乐器设计

(一)夯实理论知识,明晰乐器分类

从前文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要想借助自制乐器搭建魅力音乐课堂就要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增加他们的知识积累。 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自制乐器,感受生活中的音乐,教师需要输出乐器的种类。一般来说,小学生经常接触的乐器主要包含金属类乐器、鼓类乐器、木质类乐器。 在课程讲解中,教师围绕乐器种类,输出他们的特点。比如,金属类乐器的声音是干脆明亮的,鼓类乐器的声音是厚而坚实的,木质类乐器是沉闷、浑厚的。 针对不同的乐器种类,教师一边输出其特点,一边从实践的角度加强他们对乐器的应用。以“情系江淮”为例。从单元内容来看,本单元涉及了大量的鼓元素。 针对单元教学的重点,教师引入“鼓”的制作。 比如,在教授《凤阳花鼓》时,教师将历史与音乐结合起来。 基于历史中的花鼓,学生不由得产生“我也要制作花鼓”的想法。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延伸教学内容并详细介绍花鼓特点。 “花鼓鼓面直径三寸左右,鼓条为两根一点五尺左右的竹鞭或细竹根,小巧玲珑。 在表演的过程中,表演者一手执花鼓,一手执鼓条。 ”通过材料介绍、特点介绍,学生借助气球、 皮筋和其他材料设计花鼓并借助花鼓学习《凤阳花鼓》。 从后续的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可以一边感受花鼓的魅力,一边实现节奏试唱。学习理论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应用,所以,教师不仅要输出乐理知识,还要借助乐器间的差距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借助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探索活动,学生既能体会自制乐器的魅力,又能将自制乐器应用于后续的学习与生活。

(二)加强师生互动,创新乐器设计

随着自制乐器的引入,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与此同时,自制乐器的使用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其一,乐器制作呈现出千篇一律的现象。即一提及沙锤,学生就会选择塑料瓶、豆子作为原材料。一提及弦乐器, 学生就会选择塑料和皮筋作为原材料。 针对上述情况,教师要加强专业引导并致力于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加深他们对自制乐器的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还可以借助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乐器制作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主题为“创新乐器”的比赛为例。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提前公布比赛规则和内容。 根据比赛内容,学生将观察、聆听生活中发生的变化和产生的诸多声音,并尝试着利用乐器的方式,利用乐曲的方式进行记录。 其中,在制作乐器部分,学生需要打破传统乐器的形状、模式并打造新的乐器。 在创作乐器部分,学生需要利用多种技术收集生活中的声音并借助软件将其编为一首完整的歌曲。区别于以往的活动设计,学生既能自主选择参与的项目,又能按照比赛要求进行循序渐进的创新。 比如,在创新乐器设计这一部分,学生可以从种类选择、材料选择、乐器使用等方面进行创新。

总之,在新时期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自制乐器作为新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提升他们的演唱能力、演奏能力、创编能力。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致力于发挥自己的专业素养并通过新颖的讲解方式、充足的探索空间,适时的引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杨静 . 寓教于乐,提升教学效果:研究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游戏的开展[J]. 北方音乐,2016,36(23):112.

[2]丁文琪 . 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音乐游戏的有效对策[J].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21(7):159.

[3]毛佳一 . 中小学音乐教育中“音乐游戏”的多样性[J]. 戏剧之家,2022(9):18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