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模式”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
DOI: 10.12721/ccn.2021.157070, PDF, 下载: 763  浏览: 3805 
作者: 孙秀伟 郑书凝
作者单位: 北京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 三一模式;教学方法;实效性
摘要: 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称基础课)课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为提高基础课教学效果的实效性,通过对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进行研究,对基础课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尤其以分析和总结该课程中存在问题为基础,本文提出了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三一模式”的主张。

青年学生在大学所接受的教育,对其自身的人生选择和发展道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青年学生进入到大学阶段所学习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基础课必须承担起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走好人生道路的重要任务。当前,基础课教材内容已经基本稳定,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基础课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一、现存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

基础课的教学特点决定了灌输是该课程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但需要灌输和如何灌输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目前,虽然传统“灌输式”“一言堂”的情况有所改善,但大部分教师仍然偏重于概念、理论的阐述,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对教材内容缺乏消化、吸收和再加工的过程,只注重教学计划和进度的完成,忽视了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基础课课程的教材内容抽象、枯燥,教师就理论而讲理论、脱离现实泛泛而谈的授课方式几乎成为通病。这种照本宣科的授课方式,不仅没能向学生阐释清楚理论知识点,也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对学生关心的国内外正在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视而不见,对理论与现实之间联系的忽视,会导致授课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样必然会导致课堂上的空洞说教,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这门课程产生逆反心理,滋生厌恶情绪。这种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会导致该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不能有效发挥。

二、“三一模式”的特点

“三一模式”(全称为“三个一”教学模式,即“一时事解析,一学生展示,一专题提高”,以下简称“三一模式”),是在深入研究和把握学生思想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坚持“以学生成长为本”的指导思想,通过不断改革与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从而更好地实现和完成教学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一)三环节具有内在统一性

在“一时事解析”环节,教师要筛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时事新闻,通过具体的解析带领学生预习、讲解、复习相关内容,与“一专题提高”环节相互呼应;在“一学生展示”环节,学生展示内容与“一专题提高”环节中教师讲解的内容应具有一致性,学生先行展示,而后教师进行点评,并针对学生展示内容进行进一步地深入讲解,由此过渡到下一个环节,即“一专题提高”环节。在“一专题提高”环节,教师以问题为引导,根据教学安排深入浅出地对重点难点进行解析。故而,“一时事解析,一学生展示,一专题提高”,这三个环节是相互关联有机统一的整体。

(二)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一模式”需要教师从学生高度关注的现实问题出发,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授课实践,积极回应学生的现实困惑,实现思政课“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不回避社会热点问题,教师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方法,让学生感受理论的力量。同时,“三一模式”中三个环节连接有序,较为生动,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基础课的兴趣。

三、“三一模式”的具体应用

基础课的内容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其课程特点是以理论知识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但以教师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手段达不到该目的。为此,教师应在课堂上更多地引导和激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参与到课堂当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课堂氛围,在此师生互动背景下充分进行思想交流。 1“三一模式”由此应运而生。

(一)一时事解析

该环节的主角为任课教师。要求教师对授课一周之内国际、国内与教学相关的时事进行收集筛选,并在课上用十分钟左右时间进行讲解、评析。这对教师提出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更高备课要求。举例说明,在爱国主义专题中涉及的时事内容有抗疫、脱贫攻坚、中美辛丑对话、新疆棉事件等。比如关于中美辛丑对话,可以针对爱国主义专题进行讲解,通过两个辛丑年的历史对比,让学生充分体会这段跨越120年的时代对话,以增强其爱国主义感情和历史责任感、使命感。

该环节的设置是为了满足大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的需要,使学生能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重大时事进行了解,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这一教学活动深受学生喜爱,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课程吸引力,也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一学生展示

互动教学法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促进积极的、良性的师生互动的形成,以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2“一学生展示”环节正是充分利用了互动教学法。

该环节应用步骤如下:

一,任课教师根据教学专题内容和教学进度,以问题为引导,提出若干相关问题。二,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或学生自行分组),每组选出一位组长负责统筹工作。三,各组从备选问题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准备材料,做成课件进行展示(学生也可充分发挥其创造性,自由选择展示方式,如新闻发布会、有奖问答、情景剧等),时间一般控制在十五分钟。因学生展示的主题与教师授课讲解内容一致,故在学生展示后,教师可进行点评,特别是对学生展示中出现的问题及疑惑进行深入地讲解。

本环节的设置既可以唤醒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也能提升学生整理、分析及表达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等,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三)一专题提高

本环节主要由任课教师以专题形式对授课内容进行讲解,深入浅出地解析教学重点难点,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

专题教学对高校基础课教学来说既重要又必需,它将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转换为具有开放性、启发性、参与性且强调师生之间双向互动交流的“互动式”教学。相关专题的设置应以学生为本位,内容体系要反映时代气息,且要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联系。例如,当前我校正在进行的专题教学有《在新的起点上扬起人生的风帆》、《黄金的岁月需要黄金的理想》、《做理性的爱国者》、《君子坦荡荡》、《我的职业我做主》、《像法律人一样思考》等等。以上专题设计的内容,既回答了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又充满了人文关怀;既富有针对性,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超越了教材,且做到了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

历经多年摸索,且经过实践检验,“三一模式”在基础课中的应用取得了预期效果,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窦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探析[J].教育教学研究,2010,7:253.

[2]崔华前 张琨.基于作业的互动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运用[J].教学研究,2013,36(01):62. 

[3]季丹丹 肖于波.OBE理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实效性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J].大学教育,2020,11:138-140.

[4]温培财.提高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探讨[J].法制博览,2020,21:239-240.

[5]徐风 曹晓进.民办高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0,02:14-1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