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计算是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工具之一,同时也是学生认识世界、解决问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日常生活的买菜、学生数学问题的解答以及各个领域的科学研究都离不开计算。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计算能力的培养,不仅能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计算技能,实现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数学知识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在今后的学习及发展中的应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的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学生在数学计算方面的问题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起点,这一阶段的数学计算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学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很多问题依然存在,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过度依赖电子设备
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电子设备逐渐成为普通家庭中的必备品,像电脑、手机和学习机等电子设备所附带的电子计算器,计算速度快且计算结果正确,减轻了学生们的课业负担。所以学生在做家庭作业时,总会不自觉地寻求电子计算器的帮助。
但过度依赖电子设备来辅助学习,对提升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益处不大,甚至还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小学阶段的计算教学以及计算练习的根本目的是在训练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依赖电子设备本质上是惰学行为,学生也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养成勤奋踏实的学习习惯。
2.算理理解深度不足
“算理”在数学上的定义是指四则运算的理论依据,包括运算意义、运算规律和运算性质等,属于数学理论知识。“算法”是“如何计算”,“算理”就是“为什么这样计算”。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能力的限制,以及部分学校教学重点的偏差,对于“算理”,学生普遍理解深度不足,难以理清计算中的各种逻辑关系。算理是层层递进、相辅相成的,如果学生在最初的数学计算学习阶段中,就对一些基础算理囫囵吞枣,随着后期学习的任务越发繁重,学生所要弥补的知识漏洞就会越来越大。相应地,在数学计算方面,课程的设计安排也是环环相扣,从最简单的个位数加减再到多位数乘除,从整数运算再到分数运算,如果无法从根本上理解运算法则,学生的学习压力就会倍增。这种高压极易导致学生在计算中频频出错,继而对计算产生畏惧心理,陷入恶性循环。
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
1.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过程中,学生对计算教学、计算训练的兴趣及参与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在因素,其影响着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效果。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应注重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计算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多元化且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来优化计算教学的过程,实现学生计算兴趣的培养。情境教学模式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项教学模式,对于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就应就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通过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例如,在进行“20 以内加减法”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趣味性的游戏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拿着标有数字的卡片,并通过随机的组合,来进行计算训练,这样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计算训练的参与积极性,增强了学生计算的兴趣以及计算能力。
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实施激励策略,来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小学阶段的学生自尊心强,教师的激励和表扬对于其学习心态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计算兴趣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对学生在计算教学方面的优秀表现进行积极地表扬与激励,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促进学生计算兴趣的激发。
教师应培
2.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学生进行日常计算时,很多时候都是由于学生的粗心马虎等不良习惯,导致练习题错误率较高。所以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帮助学生在计算训练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日常的练习中,教师应让学生先认真审题,对题目中出现的数字和题目要求都有了解,最好是将题目中的关键点用笔进行勾画,然后再让学生提起笔进行计算。教师还应要求班级学生认真读数,并在计算时对上一步的计算结果进行核算,避免学生出现数字或符号错误的问题。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们养成先思考再动笔的习惯,让学生在计算时,先在自己的大脑中厘清该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以及完成题目需要的公式,再进行计算,保证计算题的正确率。接下来,教师应培养学生规范答题的优秀习惯,让学生在试卷上答题时认真书写,字迹不能过于凌乱和潦草。此外,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在做完题目时进行反复检查和验算。在检查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对答案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和书写等进行认真的审视和核查。
3.教师应重视数学计算理论的讲解过程
数学理论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进行指导。学生在对理论知识有较高程度的掌握后,可以有效提升做题速度和准确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重视数学理论知识的讲解,可以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计算基础,让学生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可以更加轻松,同时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例如,在三年级“时、分、秒”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上一课时对这三个概念进行认真仔细地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时、分、秒的具体数学知识点,并对这三种时间范围的计算方法进行总结。在上课时,教师应先对学生进行提问,并根据其对这一知识点反馈的情况进行教学调整。教师还应在课堂上布置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所学知识点进行解答,并要求学生将具体的步骤和思路在练习本上书写出来,在即将下课时上交。通过这样的办法,教师可以对学生解题方法以及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并在下节课上课时对学生混淆的知识点进行二次讲解,消除其学习障碍,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水平。
结论:当前,针对计算能力的教育教学也面临着多种新问题,如何应对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对教学提出的挑战,如何根据时代的变化和需求不断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都是教师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教育行业永远面临着新的问题,督促着所有学者和教师保持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