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研究以(‘论语’的公理化诠释》(中英文对照)等为教学素材,以培养学习者的国学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在英译作品中挖掘跨文化内容,在教学互动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建立课程网站,依托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开展课外实践,形成立体化的《国学经典英译作品赏析》课程设计。
摘要: 语言交际者可以有意选择并建构特定的语用身份,进而影响会话对象的判断,从而实现个人想要达到的交际目的。本文基于一次旅游景点的工作人员虚构身份进行推销的案例,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如何通过特定自称语以及对自我身份的描述建构语用身份。特定的自称语容易强加给交际者一个固定的或者相对稳定的身份,对自我身份的描述继而创设情景化语境,顺利实现社交和心理上的顺应,具体为对权势的顺应,对亲疏关系的顺应和对社会规范的顺应。
摘要: 笔者从时代背景出发,立足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的大数据理论,以大数据基本特征结合克拉申二语习得假说,分析传统模式下英语学习中,教材选择的小样本、精确性以及目的性三方面不足,探讨大数据基础上的无差别语料输入应用于英语学习的必要性,并通过问卷调查对所得结论做出验证。
摘要: 长期以来,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一直处于一种教师照本宣科的理论教学模式,学生难于理解晦涩难懂的学术词汇和抽象的理论知识,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本文作者试图改进现行的传统英语语言学教学法,引入任务型教学,将任务融入教学过程中,设计高效有趣的教学介入手段,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英语语言学的积极性,并教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分析并应用语言学相关理论,穿插任务型教学法,引入研究性教学模式和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将枯燥无味的纯理论教学变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的学习过程,从而推进英语语言学的进一步研究与深化。
摘要: 与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不一样,在语用学视角下,对身份与话语关系的研究,侧重点不在于身份或身份的建设,而在于特定语境之下,语言使用者使用怎样的方法建设一个能够表达话语意义的身份特征,以达到交流沟通目的的实际效果。以这一思想路线为基础,论文提出了语用学领域里的身份研究体现了身份具有的交际性,而不是社会性与心理性。所以,论文在国内外相关学术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以语用学为出发点进行身份研究,探索语用学角度下身份研究的几大关键点,并依次探析了几种主要路径,以便更加深入地认识到语言存在的意义、动因、合适性等,为业界人士提供了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