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利用联合国最新发布的人口预测数据,勾画出到21世纪中期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态势。在此基础上,分析人口老龄化给我国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措施:强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顶层设计功能;及时调整优化未来人口年龄结构;构建全民全程卫生健康体系;完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全龄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培育老龄产业新动能新业态;创新构筑老龄社会治理体系;加强老龄社会国情教育和国际合作交流。
摘要: 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转变使得非正式照料难以满足老年人的照护需求,推动老年照护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已经成为我国老年照护服务供给模式发展的新方向。通过梳理相关政策,总结出我国老年照护服务发展的三大趋势——概念从无到有,制度从依附走向独立,供给模式由家庭和政府主导走向多元化主体供给。基于萨瓦斯的民营化理论,可将老年照护服务供给模式划分为公营型、公私合作型和私营型三大类型,具体又可以分为政府服务、合同承包、政府补助、自由市场等模式。通过对几种主要供给模式进行比较,建议构建老年照护服务供给伙伴关系,各方明确职能和责任,提供多层次服务,政府在公私合作模式中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摘要: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河北省中部(以下简称"冀中")地区L县百位农村丧偶老年人展开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农村丧偶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水平大大低于我国常模,且个体差异显著;社会支持各因子中,农村丧偶老年人的客观支持与主观支持状况差于对支持的利用度状况,表明农村丧偶老年人获得的外界客观支持与主观感受到的支持未充分达到自身可利用水平;此外,性别、年龄、居住形式等个人因素与农村丧偶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水平具有显著相关关系。结合深度访谈,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基于个人、家庭与社会等影响因素,需要考虑从多层面完善农村丧偶老年人社会支持体系。
摘要: 人口老龄化是贯穿我国21世纪的基本国情,将对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发展带来极大挑战。伴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均预期健康寿命大大延长,倡导老年人之间互助养老的模式越来越被政府和业界所关注。通过对国内外现有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的研究,分析我国传统时间银行模式的不足,提出一种改进型的时间银行设计思路和建设策略,以期为缓解紧张的养老资源配置,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促进居家互助养老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摘要: 培育积极老龄观是经济新常态和人口新常态下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选择。结合新常态下人口特征,指出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是人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占比持续增长;二是人口增长率降低,人均老年抚养比增加;三是人口素质提升,低龄老年人力资本闲置。结合人口老龄化特征,阐明以健康、参与、生产和权益为主体的积极老龄观;并从制度、文化和产业三个层面,提出人口新常态下的积极老龄观践行路径。
摘要: 影响长寿地区形成的因素较复杂,由于学科差异,生物医学和环境领域研究相互之间较难认可及比较。获取了著名长寿地区江苏省南通市10个乡镇的人口长寿水平,调研了149位97~108岁长寿老人及其配偶、血缘兄弟姐妹的寿命以及100年来其居住位置数据,以此分别代表长寿地区形成的遗传因素和地理环境因素。构建了乡镇尺度的长寿人口血缘兄弟姐妹寿命指标和居住分散指标。结果表明:(1)长寿人口血缘兄弟姐妹的寿命显著高于其配偶的寿命,后者又高于当地人口平均预期寿命;(2)乡镇尺度的长寿水平高低与长寿人口血缘兄弟姐妹、配偶寿命一致,从而判断遗传因素是家族长寿的原因之一,而环境因素对长寿地区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为长寿地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摘要: 人口老龄化既是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世界性难题。鼓励老年人再就业,继续参与社会经济生活,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引介国外典型国家老年人再就业的实践经验,以期助力我国解决老年人再就业问题。韩国、日本、德国、美国的促进老年人再就业实践经验包括:企业实行延退制度,引入工资高峰机制;社区发挥平台作用,建立"银发人才中心";政府采取"胡萝卜加大棒"政策,增加补贴,降低福利水平;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推行"返回工作50+"计划。未来我国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促进老年人再就业:企业创新薪酬支付机制,社区建立老年人才中心,政府提供老年就业保障,社会组织为老年人再就业提供补充服务,等等。
摘要: 基于CGSS和CHARLS两项全国老年人口调查数据,分析得出当前我国老年人群具有受教育水平整体偏低、贫困问题突出、少子化和空巢化趋势明显等基本社会特征。这也造成了我国老年人群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养老服务发展面临诸多现实挑战等困局。研究发现,我国老年人群精神健康问题值得关注,收入水平差距较大,比较倚重家庭养老,同时也期待政府能够在养老服务方面更有作为。最后从需求侧视角,提出未来推动养老服务发展的政策建议:一是养老服务供给应当充分考虑老年人口的群体特征、需求结构与需求水平,以进一步提高服务供需对接的精准度;二是养老服务主体应当突出政府主导地位,以进一步与社会、市场形成合力;三是养老服务政策应当引入家庭视角,以进一步实现家庭福利保障功能。
摘要: 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全球性的人类发展问题。目前我国老龄产业仍处于从萌芽到成型的过渡阶段,且针对老龄产业的立法在理论上与老龄事业存在一定的竞争和冲突。基于当前我国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的发展概况,结合宪政经济学和动态最优化等分析方法,证明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虽然在立法层面存在竞争关系,但二者在效益和历史趋势上存在一定的均衡状态,从而为老龄产业的立法提供理论上的借鉴和参考。
摘要: 老龄问题是需要详加研究并给予回应的重大议题,然而目前人们对于老龄问题的准确表述和相关概念界定尚存在分歧和争议,这给老龄科学研究、老龄工作开展和老龄政策制定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困扰。在全面呈现争议各方不同观点的基础上,为"老龄化","老年人""老年人口"和"老龄问题"等概念提供了明确的定义参考;借由解释学的"二级偏差"概念,为进一步理解这种分歧和争议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理论解释。通过对定义之争的全面呈现及其理论解释的深入探寻,不仅可以避免走向单纯的重复,也为老龄问题学术对话的开展和实践创新的推进筑牢了认识基础。
摘要: 以广州市X社区为例,以社区内轻度失智老年人为干预目标群体,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基于一系列实务活动,对轻度失智老年人的感知能力、专注力、记忆力、沟通能力、解难能力以及元认知等进行训练,期间运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建议速查表(MMSE)、老年抑郁量表(GDS)进行前后测,检视小组工作成效,最后证明了小组工作对于干预老年人轻度失智症是确有实效的。一方面,小组工作能够保持组员的认知能力,丰富组员的社交生活,改善组员面对疾病的态度,增加其积极情绪;另一方面,社会工作在应对社区养老问题以及失智老年人照顾问题方面更具推广可行性。
摘要: 为了进一步推动老龄服务市场的健康发展,国家开始大力推进公办养老机构转制进程,各地陆续出台相关转制政策。搜集了国家和部分地方公办养老机构转制的相关文件、规定,分析了目前公办养老机构转制的主要政策内容与导向,以及目前转制政策的主要特点及存在问题,并就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提出了相应建议。
摘要: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是一项覆盖我国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不同,这类保险遵循自愿原则,不具有强制性。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目前在参保率和参保水平方面仍然有待进一步提升,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养老待遇的需求。实践证明,地方政府财政补贴水平的提升,对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率和参保水平都有明显的正向作用。但如何促进地方政府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进行合理的财政投入,则是一个关键性问题。利用公共物品演化博弈论建模,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促进地方政府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补贴水平的合理措施。
摘要: 利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2011年数据,探究社区老龄服务提供对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因性别而异;高龄老年人失能的可能性要明显高于低龄老年人;相对于少数民族老年人,汉族老年人具有更高的失能概率;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无配偶老年人失能的可能性要比有配偶老年人高;罹患慢性病会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独居老年人失能的可能性最高;社区老龄服务提供对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影响显著,有社区老龄服务的老年人的失能概率要明显低于没有社区老龄服务的老年人。
摘要: 老年人作为国际法保护中的特定群体,其权利的实现面临着特殊的困难与障碍。在老年人权利国际法保护方面,联合国、区域性人权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与探索。通过对研究热点的综述可以发现,学界关于老年人权利国际法保护的研究呈现出研究内容多元化、研究方法多样化、学科融合突出、相对侧重实践性等特征。
摘要: 基于2006—2016年中国省际人口老龄化指标,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确定人口老龄化关系矩阵,然后构建人口老龄化空间关联网络,并从整体网络密度、中心性、块模型角度分析了人口老龄化空间特征,最后运用QAP方法考察了人口老龄化空间关联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中国人口老龄化空间网络关联关系密切复杂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2)人口老龄化空间关系主要呈现出以东北地区、中部地区、重庆为中心的网络特征;(3)人口出生率、城镇化率、人均GDP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较大,其中,提高人口出生率可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
摘要: 随着我国互联网事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在融入数字生活的过程中面临巨大的挑战,构建老年数字鸿沟社会支持体系刻不容缓。综合来说,造成老年数字鸿沟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社会支持体系的系统支持。基于社会支持理论视角,构建由政府、社区、新媒体和智能产品开发商、老年人自身、老年人人际关系网等多元主体参与的老年数字鸿沟社会支持体系,以期为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提供系统、科学的全方位支持。
摘要: 遗产分配是研究代际支持动机的核心主题。基于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2012年试调查数据,运用社会交换理论和广义估计方程式(GEE),从老年人的视角,以"一对一"的父母子女配对样本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老年人的遗产分配计划对成年子女向上代际支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控制成年子女和老年父母的相关特征后,与未获得遗产分配计划的成年子女相比,未来将继承遗产的成年子女为老年父母提供代际支持的可能性更大。这说明,老年人的遗产分配计划会影响成年子女为其提供的代际支持,老年人与成年子女之间的代际支持具有社会交换的特征。由此可见,我国推广的以房养老政策,作为房产抵押与养老支持之间的相互交换,是家庭之外的一种拓展形式,具有切实可行性。
摘要: 生活来源是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老年人主要生活来源的结构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仍集中在家庭其他成员供养、离退休金养老金和劳动收入三个方面。但老年人生活来源也存在明显的性别、年龄、城乡、地区和省区差异。由于代际更替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2010-2015年,我国老年人的经济独立性越来越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政府保障性支持,劳动负担也大大减轻。老年人生活来源中劳动收入和家庭其他成员供养的占比有所下降,离退休金养老金的占比有较大幅度提升。为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提出了相应措施建议。
摘要: 梳理了国内老年人口分布与养老资源配置的研究进展,通过Bib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运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进行词频与可视化分析,进而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分析我国老年人口分布与养老资源配置领域的研究热点,总结现有研究特色,揭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期为我国老年人口分布与养老资源配置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