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天线技术及其发展 下载:51 浏览:423
摘要: GPS系统自1994部署完毕后,迅速在导航、测绘及授时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GPS应用领域的快速壮大,有力地推动了天线技术的发展。在介绍GPS工作特性及其对接收天线要求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微带天线和四臂螺旋天线两种主要的GPS天线,并针对当前GPS接收设备发展趋势,展望了GPS天线在小型化、低成本、抗干扰、多频段等方面的发展方向和有关难题。
中国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失语”现象研究 下载:65 浏览:419
摘要: 语言是文化之间交流的载体,在渐趋全球化的世界中,跨文化交际中不仅应该加强我们对于目的语文化的了解。源文化的重要性逐渐被忽视,"文化失语"的现象愈发严重。笔者通过对文化失语的理解以及前人研究的基础,试图从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材三个方面对文化失语现象做出阐述并思考相应的解决措施。
镉低积累品种与调理剂降低黑色岩系农田水稻镉吸收的效果 下载:94 浏览:479
项佳敏1 谢国雄2 章明奎1 《农业学报》 2020年12期
摘要: 选择镉中度污染的黑色岩系农田土壤,布置了2个水稻品种与4种调理剂处理组合的盆栽试验,研究了各处理对水稻器官中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镉低积累品种秀水519各器官的镉含量明显低于杂交水稻浙优18的;4种调理剂处理均可提高土壤pH值,促进土壤水溶性镉和交换态镉向碳酸盐结合态镉和残余态镉的转变,从而显著降低土壤有效镉的含量;施用石灰石粉和生物质炭对降低水稻根和茎镉含量的效果较佳,施用石灰石粉+硅肥和石灰石粉对降低叶、稻壳和糙米中镉含量的效果较佳。
自闭保护性回肠插管造口患者并发堵管性肠梗阻的危险因素研究 下载:8 浏览:404
王飞霞1 王群敏1 潘喆1 王琴1 盛勤松1 钟紫凤2 2020年12期
摘要: 分析自闭保护性回肠插管造口患者发生堵管性肠梗阻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将2015年1月—2019年10月在浙江省某三级甲等医院行自闭保护性回肠插管造口术发生堵管性肠梗阻的45例患者作为病例组,从同一时期、同一科室、相同手术而未发生堵管性肠梗阻的324例中随机抽取180例(1∶4)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体重指数、合并疾病、实验室相关指标、手术情况、回肠插管造口维护情况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获取堵管性肠梗阻的危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重指数(OR=2.123)、术后腹腔感染(OR=11.119)、拔管时间(OR=0.193)、每周随访插管维护(OR=24.121)是自闭保护性回肠插管造口患者并发堵管性肠梗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为预防堵管性肠梗阻的发生,临床需积极控制术后腹腔感染和尽早拔除插管,超重患者应重视回肠插管造口的冲洗,鼓励患者按计划随访。
浙江省血液透析中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管理实践 下载:21 浏览:458
袁静 张萍 应金萍 王微娜 王春燕 潘梦燕 章洁雯 陈江华 2020年11期
摘要: 总结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血液透析中心的防控管理经验,提高血液透析中心的防控效果,减少血液透析患者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风险。方法制订血液透析中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实践方案,对浙江省267所血液透析中心在组织管理、防控流程制订、患者教育及管理、工作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管理,规范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血液透析患者的接诊流程和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居家观察血液透析患者隔离透析治疗流程。结果浙江省共收治血液透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患者2例,与其密切接触的10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隔离,经14 d医学观察后均未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8例疑似感染病例及78例居家观察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规范隔离血液透析或连续肾脏替代治疗,14 d后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事件发生;4 700名血液透析室医护人员未发生院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结论血液透析中心感染防控管理实践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防控有效,对预防血液透析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效果较好。
1例3月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儿的护理 下载:21 浏览:346
黄国兰1伍晓青1屠丹丽1诸纪华2周红琴2叶盛3徐红贞2 2020年10期
摘要: 总结1例3月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儿的护理经验。护理措施包括:做好隔离病房人员和物资的紧急调配,严格落实各项消毒隔离和防护措施,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的同时做好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发生,重视患儿的心理活动和家长的心理护理,促进患儿康复,做好出院指导和随访。患儿住院21 d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阴性后出院。
基于师生共创的创新创业教育双螺旋模式构建——以浙江大学为例 下载:67 浏览:473
尹国俊1 都红雯2 朱玉红3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9年11期
摘要: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素质、创新创业理论、创新创业技能的教学是一个渐进式的知识系统,构成知识链;科技创新活动、创客社团活动、创新创业模拟实训、创新创业实战体验则是阶梯式的实践环节,形成实践链。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浙江大学在师生交流与互动的基础上,通过搭建项目引领、资源汇聚、课程学习、创业育成四大平台,链接创新创业教育的知识链和实践链,构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良性互动的微生态循环系统。
变革文化与学校教育改革 下载:69 浏览:479
阎亚军1 祝怀新2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9年10期
摘要: 变革文化是学校组织内在的精神力量或意义体系,是学校变革能够发生与维持的基础。学校是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承担主体之一,然而部分学校参与教育改革的态度并不积极,缺乏变革文化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学校变革文化是一种自觉的文化,其核心内涵是进取、创新。学校变革文化的形成,需要经历"发现变化——适应变化——主动变革——管理变革"几个阶段,学校领导者和教师应承担各自的职责。
患者自我报告结局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下载:8 浏览:402
摘要: 依据COPD疾病不同分期、症状发生特殊时段等特点,对COPD患者自我报告结局评估工具的内容、自我评估时间、分值预警及应用效果等内容进行阐述。旨在为COPD患者自我报告结局在国内的应用与发展提供借鉴,促进医护患沟通,优化COPD患者症状管理,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美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经验及其启示 下载:67 浏览:483
摘要: 创新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美国研究型大学以丰富的跨学科课程为基础,以"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为保障,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搭建创新学习平台并完善激励机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借鉴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经验,我国研究型大学可从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探索产学研融合培养模式,深入开展创业教育,搭建良好学习平台四个方面不断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线上快速预检分诊系统的构建及应用 下载:6 浏览:391
王华芬1 卢芳燕2 盛迪3 俞玮1 李琴3 梁廷波2 金朝汇4 2020年6期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时期构建发热门诊线上快速预检分诊系统,以智能、精确、快速完成预检分流,并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预警管理提供决策支持。方法发热门诊线上快速预检分诊系统手机应用程序管理软件,操作平台分为患者自我报告操作平台和管理员监控平台。患者自我报告内容包括新型冠状病毒流行病学接触史、发热及呼吸道症状。从管理员监控平台调取2020年1月20日—2月3日发热门诊患者使用线上快速预检分诊系统的分诊时间、智能分诊符合率、患者满意度等数据,评价该系统的应用效果。结果共有1 034例发热门诊患者完成线上快速预检分诊,智能决策分诊B区(疑似区域)174例(16.8%),经筛查后确定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65例(37.4%),最终确诊29例(44.6%);智能决策分诊A区(普通区域)860例(83.2%),就诊后无1例疑似及确诊病例。线上快速预检分诊耗时(1.94±0.87) min,较传统人工分诊耗时(4.03±2.15) min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99,P<0.001);1 010例(97.7%)患者对线上快速预检分诊表示满意,无投诉及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发热门诊线上快速预检分诊系统能早期识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高风险患者,确保疑似感染患者提前预警分流,缩短暴露时间;同时能有效缩短发热门诊候诊时间,降低院内交叉感染的风险,提高患者就诊满意度。
综合性大学教育学科的发展与作用 下载:49 浏览:501
摘要: 中国的综合性大学与师范大学教育学科,经历了一个由合到分、由分再合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我国综合性大学教育学科艰难曲折的发展历史。综合性大学对推进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为提升教育学科在中国学术界的地位、扩大教育学科的研究领域、增强教育学科论著的规范性、拓宽师范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是学科命运共同体,都有提高教育学学术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共同使命,二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为了共同的学科利益和前途命运,二者要携手同行,加强交流,优势互补,在竞争与合作中共同提高教育学科的水平和影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孕妇剖宫产术护理流程的制订 下载:11 浏览:399
摘要: 基于我院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妊娠35周孕妇行紧急剖宫产的经验,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文件及国家卫生法律法规,制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孕妇剖宫产术护理流程,包括术前、术中、术后3个部分,涉及环境/物资、手术人员、孕妇及新生儿等多个方面,旨在保障产妇、新生儿及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
“学科”还是“领域”:“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一流学科”概念的理性解读 下载:95 浏览:500
摘要: 加快"双一流"建设是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双一流"建设之所以紧迫,不仅在于其是尽快实现我国具有世界一流大学及世界一流学科的需要,亦是缩小我国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差距的战略选择。"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世界一流学科绝非传统意义上的学科概念,而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知识贡献的研究领域。世界一流学科遴选与建设必须针对能够占据知识与技术发展的制高点,对改变人类生存和发展方式具有突破性的知识创新领域,以及在我国相对薄弱且受科技发达国家限制的高新科学技术。
梅贻琦与竺可桢通才教育观之比较 下载:57 浏览:438
摘要: 在近代中国,作为大学校长,梅贻琦与竺可桢都是通才教育的倡导者,但在"通才"内涵上,梅贻琦倾向于培养"全才",竺可桢倾向于培养"宏才"。在"通"和"专"的重要性上,梅贻琦主张"通"重于"专",竺可桢主张"通""专"并重。在导师制的建构上,两人都认为教授既要指导学生的学业,也要引领学生的人格。梅贻琦倡导导师制不仅理念先行,而且实践先行。竺可桢实施的导师制则体现了体系化、民主化和细节化的特点。梅贻琦和竺可桢的通才教育观体现了时代高度,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着独特的办学理念,对我国当前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启示。
论养老保险制度对高校和教师选择权的影响 下载:76 浏览:486
摘要: 获得充分的选择权是教育活动保持活力的基础。养老保险制度作为一项制度性的"基础设施"引入高等教育领域,能够有效地消解单位制对高校和教师选择权的抑制。养老保险制度通过养老责任主体明晰化、责任范围有限化、经费结算即时化、发放方式社会化,清晰地界定了高校和教师权利主体的边界,使高校与教师的关系实现了从行政隶属关系到以市场选择为基础的契约关系的转换。养老保险制度有效而显著地扩大了教师个人的选择权,提高了高校选拔和配置人才资源的自由度,进而促进大学治理能力的提升和大学学人独立人格的生长。
什么决定了院校研究机构的成长——来自三个机构案例的比较 下载:71 浏览:484
吴伟1 朱嘉赞1 臧玲玲2 张端鸿3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8年2期
摘要: 根据不同的属性和使命,院校研究机构可分为行政型、学术型、综合型三类,它们在服务对象、人员构成、研究重点、学科建设、绩效评价等方面各有不同。影响院校研究机构成长的主要因素包括组织权威、网络支撑、智力汇聚和保障性资源。综合型院校研究机构充分结合学科基础、具有固定队伍支撑、依托强大的权威资源,能够较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的结合,是院校研究机构的重要发展方向。
NICU母乳喂养闭环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开发及应用 下载:11 浏览:422
魏丽1 朱凤1 黄晨2 林迦密1 王婷婷1 潘红英2 2019年11期
摘要: 运用母乳喂养闭环信息化管理理念对NICU母乳喂养进行闭环管理,保障患儿喂养安全,提高护理工作效率。方法成立多学科合作管理小组,分析原母乳喂养管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构建母乳喂养闭环信息化管理方案,开发母乳喂养闭环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护理信息系统与医嘱信息系统共享,母乳喂养医嘱与配方奶医嘱科学结合。结果 2016年1月—12月实施母乳喂养闭环信息化管理前,因母乳喂养信息核对环节错误发生意外事件1例,近似错误2例。2017年1月—12月实施母乳喂养闭环信息化管理后,未发生母乳喂养相关的意外事件及近似错误。实施母乳喂养闭环信息化管理前,需人工统计母乳收集量、抄写喂养单、录入喂养医嘱执行情况,每日工作时数为2 h,母乳喂养率统计每月工作时数为8 h。实施母乳喂养闭环信息化管理后,系统自动生成以上数据,无需人工统计。结论应用母乳喂养信息化闭环管理能够确保母乳喂养安全,减轻护理人员工作负荷。
优质教育视野下英国学院类学校的教育政策解读 下载:79 浏览:483
摘要: 英国的学院类学校最早建立于2002年,至今走过了十几个春秋,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各届政府受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央政府在中小学中的作用逐渐强化,地方当局的权力日渐式微,尤其是新一届保守党政府的激进转制,使中央政府控制基础教育的角色凸显,但学院类学校政策的宗旨却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仍是为了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聚焦整体优质的教育,体现了其较强的连续性。以"优质"为核心支点的英国学院类学校政策,为我国中小学教育政策取向的确立提供了一定的启发。
陶粒材质和粒径对方斑东风螺存活、生长和底质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下载:21 浏览:232
黄瑞频1,2 张磊1,2 张伟霄1,2 刘洺源1,3 隋长润1,3 王宝龙1,2 刘鹰1,4 张倩1,2 《中国水产学报》 2024年2期
摘要: 为了探索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室外水泥池养殖适宜的底质,采用海砂(SS)、细陶粒(FC)、粗陶粒(CC)和海砂+粗陶粒混合(SS+CC)4种底质进行对比试验,分析了不同陶粒材质和粒径大小对体质量为(4.692±1.033)g的方斑东风螺存活与生长、养殖水质及底质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底质条件下方斑东风螺的存活率均大于90%且无显著性差异(P>0.05);FC组体质量特定生长率最高,为(1.386 4±0.219 6)%/d,显著高于CC、SS、SS+CC组(P<0.05);不同底质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不同,SS组的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最低,FC组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较高;FC组底质微生物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相对丰度较高;FC、SS+CC组中弧菌(Vibrio)相对丰度较低,微小杆菌(Exiguobacterium)和盐单胞菌(Halomonas)相对丰度较高,表明细陶粒对抵抗病原弧菌、防止水质恶化具有积极作用;微生物功能预测显示,FC组中微生物不同物质代谢相关通路的相对丰度增加;水质分析显示,24h内CC和FC组的NH4+-N质量浓度均显著低于SS、SS+CC组(P<0.05),FC组NO2--N质量浓度显著低于CC组(P<0.05)。研究表明,底质材质对方斑东风螺生长和底质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有显著影响,选用细陶粒作为方斑东风螺室外养殖池底质材料,能促进其体质量增长,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并对养殖池水质具有一定的净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