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职业本科院校学生志愿服务效能感提升路径研究
严予培 马文卿 张悦 王支萍 史歌霏 王岭 郭凯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严予培 马文卿 张悦 王支萍 史歌霏 王岭 郭凯,.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职业本科院校学生志愿服务效能感提升路径研究[J]. 国际教育论坛,20204. DOI:.
摘要: 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背景下职业本科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要阵地,其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关乎学生个人成长,也影响着社会服务体系的完善。本文探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职业本科院校学生志愿服务效能感的现状及提升路径,以期为提高志愿服务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志愿服务;路
DOI:
基金资助:

新质生产力作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产物,强调科技创新和高效能、高质量的发展模式。在这一背景下职业本科院校承担着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而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作为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其效能感的提升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职业本科院校学生志愿服务效能感现状

当前,职业本科院校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数量上有所增长,但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时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动力,导致志愿服务效果不佳、效能感偏低。同时,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也存在一定问题,如活动设计缺乏创新性、资源分配不均等,进一步影响了学生志愿服务效能感的提升。

二、影响职业本科院校学生志愿服务效能感的因素

图片1.png

1.个人因素

学生的个人兴趣、价值观以及社会责任感等内在因素,构成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核心动力。个人兴趣如同指南针,引导学生寻找符合自身兴趣与热情的志愿服务项目,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组织因素

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策划、资源配置以及管理机制等外在因素,为学生志愿服务效能感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和支持。精心策划志愿服务项目能够明确目标、细化任务、优化流程,活动的确保顺利进行,从而增强学生参与感和成就感。合理资源配置可以保证志愿服务活动的高效运行,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冲突,全面提升志愿服务整体效能。

3.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政策支持以及公众认知等外部条件,同样对学生志愿服务的开展和效能感的提升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积极向上社会环境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志愿服务机会和平台,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事务,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政府政策支持,如资金扶持、税收优惠、表彰奖励等,能够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提升其参与积极性和效能感。而公众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和理解,则直接影响到志愿服务的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

三、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职业本科院校学生志愿服务效能感提升路径

1.明确志愿服务目标,强化内在动力

在培养职业本科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的过程中明确志愿服务目标、强化其内在动力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提升志愿服务活动质量的关键,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首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观念是前提。学校应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教育课程、举办志愿服务经验分享会、邀请优秀志愿者现身说法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深刻理解志愿服务的核心价值和社会意义。志愿服务不仅仅是一种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的行为,更是一种实现自我价值、提升个人素养的方式。学生通过志愿服务可以学会关爱他人、理解社会、承担责任,从而在心灵深处树立起积极向上的志愿服务观念。

其次,明确志愿服务的社会价值是关键。学校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志愿服务是推动社会进步、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亲身体验到为社会贡献自己力量的成就感,感受到个人行为对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亲身体验方式将极大地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更加珍惜并愿意为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再者,强调志愿服务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同样重要。学校应向学生传达,志愿服务是锻炼个人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的绝佳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志愿服务学会沟通、协调、组织等实用技能,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还能培养团队合作、勇于担当等优秀品质,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是提升志愿服务积极性和效能感的核心。学校应通过多种方式,如设立志愿服务奖学金、举办志愿服务成果展示会、表彰优秀志愿者等,对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多元化与科学化措施将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学生更加愿意投身于志愿服务事业,不断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水平和效能感。

2.创新志愿服务模式,提升活动质量

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当下职业本科院校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有效提升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学校必须紧密结合新质生产力的特点,积极创新志愿服务模式,将数字化、智能化等先进技术融入志愿服务之中,打造具有创新性、实效性的志愿服务项目。

图片2.png

首先,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志愿服务效率。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下数字化工具已成为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可以引入数字化管理系统,如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在线报名系统、志愿服务时长记录系统等,进一步实现志愿服务活动的线上化、智能化管理。从而在简化报名、签到、记录等繁琐流程基础之上全面提高管理效率,还能方便志愿者随时随地参与活动,增强活动灵活性和便捷性。

其次,运用智能化技术优化志愿服务体验。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志愿服务活动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可以精准匹配志愿者的兴趣、专长与志愿服务需求,实现个性化志愿服务方案的定制。同时,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先进技术,可以创建沉浸式志愿服务体验,让志愿者在虚拟环境中模拟实践,全面提升学生的服务技能,增强学生参与感和成就感。

再者,开展具有创新性、实效性的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新质生产力的特点,学校可以探索开展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志愿服务项目,如环保科技志愿服务、智慧社区建设志愿服务、在线教育辅导志愿服务等。这些项目能够满足社会实际需求,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最后,在创新志愿服务模式的过程中学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策划与实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基础之上引入外部资源和力量,共同推动志愿服务活动的创新与发展。

3.完善志愿服务机制,优化资源配置

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时代背景下职业本科院校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有效开展离不开完善的志愿服务机制和优化的资源配置,为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和效能,学校必须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管理机制,在明确活动流程、责任分工和评估标准基础之上优化资源配置,确保志愿服务活动顺利开展和持续改进。

首先,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管理机制是提升志愿服务效能感的基础。学校应制定详细的志愿服务活动流程和责任分工,明确各个环节的职责和要求,确保志愿服务活动的有序进行。而后,建立科学评估标准,对志愿服务活动的效果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多元化推动志愿服务活动的持续改进。

其次,优化资源配置是提升志愿服务效能感的关键。学校应根据志愿服务活动的实际需求,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保证志愿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在人力资源方面,学校应选拔具备良好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志愿者,组建高效志愿服务团队。在物力资源方面,学校应提供必要的设备和场地支持,确保志愿服务活动的顺利进行。在财力资源方面,学校应设立专项基金,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稳定的经费保障。

再者,加强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和推广也是提升志愿服务效能感的重要手段。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园媒体、社交媒体等渠道,广泛宣传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提高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并且,积极邀请企业、社区等外部机构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扩大活动参与面和影响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

最后,在完善志愿服务机制和优化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学校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出创新性志愿服务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优化志愿服务方案。并且,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指导和培训,进一步提升学生志愿服务能力和水平。

4.加强校企合作,拓展志愿服务领域

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背景下职业本科院校与企业、社区等外部机构合作成为提升学生志愿服务效能感的关键路径之一,积极寻求并深化与企业、社区合作中不单单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实践舞台和锻炼平台,还能够进一步拓展志愿服务的领域,使其更加贴近社会需求,从而凸显实际意义。

一方面,学校应主动与企业建立联系,积极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企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重要力量,本身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实际运营经验。通过与企业合作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业务流程,切实了解企业社会责任和运营模式,从而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而且,企业也可以借助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履行社会责任,有效提升企业品牌形象,这样完全可以实现双方互惠共利。

另一方面,学校还应加强与社区的合作,将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到社区基层。社区作为社会基本单元是志愿服务的重要阵地,通过与社区合作方式,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社会需求和民生问题,以此开展针对性的志愿服务活动,如社区清洁、助老助残、心理辅导等。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在促进社区居民的和谐共处过程中提升社区整体福祉。

在深化校企合作和拓展志愿服务领域的过程中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出创新性志愿服务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优化。并且,学校还应加强对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指导和评估,保证志愿服务活动的整体质量和效果。在定期总结和反思下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推动志愿服务活动的持续改进和创新发展。

总之,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职业本科院校学生志愿服务效能感提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的重要途径,借助明确志愿服务目标、创新志愿服务模式、完善志愿服务机制和加强校企合作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志愿服务效能感,进一步推动志愿服务活动的持续发展和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黄斌.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内涵、特征及其培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67-72.

[2]刘金玉.高等教育二元结构与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特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5):69-75.

[3]李玉静.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基本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2019(1):1.

作者简介:严予培,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

本文为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 校级课题人文社科项目(一般项目)【KY202404】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职业本科院校学生志愿服务效能感提升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