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隐性自然资源的转化与利用
李茜星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李茜星,. 幼儿园隐性自然资源的转化与利用[J]. 国际教育论坛,20204. DOI:.
摘要: 隐性自然资源可以看成是不明确的、非计划的、未被意识到的,隐藏在幼儿园各种教育资源背后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存在于家长资源、社区资源以及社会资源中的自然资源等,是需要教育工作者去转化、维系的一种潜在自然资源。我们要高度重视隐性自然资源的教育价值,充分挖掘、转化与利用,以弥补中小规模幼儿园无力创设园所自然环境的劣势,更好地促进幼儿在自然中学习、在自然中发展。
关键词: 幼儿园;隐性自然资源;转化与利用
DOI:
基金资助:

前言:

乌申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大自然是教育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不采取这种手段,即使是最细心的教育,也是枯燥无味的、片面而不能引人入胜的。”陈鹤琴先生也认为,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活教材,主张让幼儿去户外接触更多的自然实物,在自然中学习。自然环境中蕴含着重要的教育价值,越来越多的幼儿园竞相在园所中开辟了小到自然角,大到种植园,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大自然主题活动课程。然而,由于资金和土地的限制,仍然有很大比例的幼儿园无力创设园所自然环境。在这样的客观背景下,笔者认为应更加注重幼儿园隐性自然资源的转化与利用。

一、幼儿园隐性自然资源的价值与认知

(一)隐性自然资源的挖掘对自然资源匮乏的幼儿园的价值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源泉。”他主张让孩子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体验,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象力,以此来丰富幼儿的创造性认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都强调要使儿童亲近大自然,在与自然的互动中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在与自然的互动中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学着解决问题,逐步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为确保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幼儿园应充分利用园本、班本场地,创设丰富的自然环境。然而,对于许多中小型幼儿园来讲,因场地有限、资金不足等,仅仅局限于在班级创设自然角,很难实现在全园范围内创设种植区、动物区、水区等多样的自然环境。于是,对幼儿园隐性教育资源的挖掘、转化与利用就显得极具价值。

(二)教师对隐性自然资源的认知状况

在幼儿园教育的广阔天地里,隐性自然资源的价值往往被赋予了深远的教育意义,而那些能够敏锐捕捉并巧妙利用这些资源的优秀教师,无疑是孩子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和启迪者。他们深知,自然界中蕴藏着无数生动的教材,从一粒种子的破土而出到昆虫世界的微妙变化,都是激发孩子们好奇心、培养探索精神与科学素养的绝佳素材。通过鼓励孩子们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教师们不仅教会了他们基本的观察技能,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对微小生命的好奇与尊重。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耐心与细致,逐渐形成了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从实践中学习的方式,远比书本上的知识来得更加生动、深刻。此外,让孩子们亲手种植小植物、喂养班级的小动物,更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的典范。在照料这些生命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学习了植物生长周期、动物习性等自然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体验了责任与关爱的力量。他们学会了如何照顾弱小、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些宝贵的情感体验将伴随他们一生,成为他们人格塑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遗憾的是,并非所有教师都能充分认识到隐性自然资源的宝贵价值,并付诸实践。一方面,部分教师可能因工作繁忙或认知局限,忽略了身边这些触手可及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也有教师可能因缺乏相关的教育技能或方法,而难以有效地挖掘和转化这些资源。这不仅限制了孩子们接触更广阔世界的机会,也削弱了幼儿园教育在培养儿童综合素质方面的潜力。因此,提升教师队伍对隐性自然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相关教育技能的培训,是当前幼儿园教育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自然的怀抱中自由探索、快乐成长,让幼儿园成为他们人生旅途中一段充满色彩与奇迹的旅程。

二、幼儿园隐性自然资源的转化与利用策略

(一)巧妙设计室内环境,探索多种转化利用方式

幼儿园在利用生活资源巧设室内环境时,还可以融入更多元化、跨学科的元素,以激发孩子们全方位的发展潜能。例如,结合音乐与自然环境,设置“自然之声”区域,放置各种自然声音的录音设备或现场演奏的自然乐器(如风铃、雨棍),让孩子们在聆听中感受大自然的韵律与和谐,同时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在视觉艺术方面,利用废旧物品进行环保艺术创作,如废旧纸张制作成树木模型、塑料瓶变成花盆等,既环保又富有创意,鼓励孩子们动手实践,发挥想象力,将废弃物品变成有用的艺术品,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创新思维。此外,为了促进孩子们的语言发展和社会交往能力,可以在室内设置“自然故事角”,摆放丰富的绘本和自然主题图书,定期举办故事分享会,让孩子们围坐一起,听老师或同伴讲述与自然相关的故事,激发他们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同时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倾听能力。

在健康与体育方面,结合自然资源设计室内体育活动,如利用软垫模拟草地进行翻滚、跳跃等动作练习,或设置小型攀岩墙、平衡木等,模拟户外探险体验,既满足了孩子们对运动的需求,又增强了他们的体质和协调能力。不容忽视的是,家长的参与是这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幼儿园可以通过家长工作坊、亲子活动等形式,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室内环境的创设与教育资源的挖掘,增进家园合作,共同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充满爱、自然与智慧的成长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不仅能够学到知识,更能在实践中学会尊重自然、爱护环境,成长为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未来公民。

(二)树立转化利用意识,充分挖掘家长资源

幼儿园应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一线教师的专业素质,帮助教师树立并增强转化和利用幼儿园隐性自然资源的意识。通过观察能力、捕捉问题能力的提升,不断培养教师的课程敏感度,从而增强其课程建设能力,充分利用幼儿园有限的自然环境实现对课程整体及幼儿发展的支架与引领作用,更好地促进对幼儿园隐性自然资源的转化与利用。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帮助幼儿认识动物、植物以及常见的自然现象,紧接着设计出适合于幼儿认知水平的观察记录表,鼓励孩子们利用周末或假期和爸爸妈妈一起亲近大自然。同时,提醒孩子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记录,以便来园进行二次分享。在二次分享的过程中,老师要注意把孩子们观察到的内容与集体教学活动中学到的内容进行关联,这样不仅有助于巩固孩子们的认知经验,更能激发孩子们观察、探究的热情。至于那些孩子们观察到的、但老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并未涉及的内容,可以根据班级大多数孩子的兴趣,有选择性地,以问题为导向,生成项目式主题活动,鼓励幼儿进一步想象、观察、发现、探究……

除此,深入挖掘家长资源,不仅丰富了幼儿园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还促进了家园之间的深度合作与相互理解。为了更有效地利用这一宝贵资源,教师可以采取一系列策略来激发家长的参与热情,共同为孩子们的自然探索之旅保驾护航。家庭自然资源保护日的设立是一个创意十足的举措。在这一天,幼儿园可以设计一系列寓教于乐的活动方案,如亲子植树、垃圾分类挑战、自然寻宝游戏等,旨在增强家庭成员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同时增进亲子间的情感交流。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孩子们能在实践中学习到环保知识,而家长也能在陪伴中感受到与孩子共同成长的乐趣。教师应重视与家长的个别沟通,倾听他们的想法与需求,建立起基于相互尊重与信任的家园关系。通过定期的家访、电话沟通或线上会议,教师可以向家长介绍幼儿园在自然资源利用方面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成果,同时邀请家长分享自己在家庭中的教育经验与自然探索故事。这种双向的交流不仅能增进彼此的了解,还能激发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引导家长关注并挖掘周边安全的、公益的自然活动场所。比如,推荐附近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植物园等作为家庭出游的目的地,鼓励家长利用周末或假期带孩子前往进行户外探索。同时,教师可以与家长共同制定安全出行计划,提醒家长注意孩子的安全与健康,确保每一次的自然探索之旅都能成为孩子们难忘的回忆。

三、幼儿园隐性自然资源的转化与利用的案例分享

笔者以山西省某幼儿园中班课程故事《昆虫狂想曲》为例,旨在为自然环境不足的幼儿园探索一条推动隐性自然资源转化与利用、有效开展大自然主题课程的新思路。

(一)呀!发现了昆虫!

琪琪在今天的晨谈活动中讲到了“昆虫”,话题一出便勾起了大家的谈兴,孩子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他们的语言里充满了对生命多样性的尊重与惊叹。许多孩子都争着向大家描述自己最近看到的“昆虫”:有的是在公园看到的、有的是在社区里看到的,还有的是在郊外爬山时看到的;他们有的看到了蚂蚁,有的看到了蜻蜓,有的看到了七星瓢虫,还有的看到了苍蝇和蜘蛛……就这样,孩子们奏响了一部由昆虫引发的“狂想曲”。在孩子们的描述中,那些平日里或许被成人忽略的微小生命,瞬间变得生动而有趣。蚂蚁的勤劳、蜻蜓的轻盈、七星瓢虫的斑斓,甚至是苍蝇和蜘蛛的独特之处,都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和故事性。这场“狂想曲”不仅是一场关于昆虫的知识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触碰和成长的契机。它让孩子们学会了观察、思考与表达,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界的探索欲和爱护之心。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小小的探险家们或许会继续他们的探索之旅,用更加敏锐的眼睛和更加丰富的想象力,去发现更多自然界的奥秘,奏响更多属于他们的生命乐章。

(二)昆虫,我记住了你的长相!

1.幼儿园里初次观察

户外活动时间一到,我引领着孩子们兴奋地走向那片充满生机的地方,心中满是对孩子们即将展开的自然探索之旅的期待。

“孩子们,今天我们要做小小科学家,一起来观察大树下的昆虫世界!”我热情地介绍道,同时不忘提醒他们观察的目的与方法,“请大家带着问题去探寻:你看到了哪些昆虫?它们长什么样子?这些昆虫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呢?”

随着我的引导,孩子们纷纷蹲下身子,瞪大眼睛,仿佛要将每一片树叶、每一粒尘土都纳入眼帘。不一会儿,兴奋的呼喊声此起彼伏:“老师,我看到了蚂蚁!它们在排队走路呢!”“我也看到了,还有蜻蜓,它的翅膀好大,飞得好快!”……

在孩子们的仔细观察下,我们发现了许多昆虫的共性:“看,它们的头上都有触角、嘴和眼睛,这是昆虫的特征之一。”我适时地指出,“还有,它们的背上通常都有两对翅膀,虽然有些昆虫在飞行时会收起一对翅膀,但仔细观察还是能找到的。”

“对!它们的身体也是一节一节的,好像穿着小盔甲,而且身体下面还有六条细细的腿,支撑着它们在地面上快速移动。”一个小朋友兴奋地补充道,引来了一片赞同声。

初次观察的成功激发了孩子们对昆虫世界更大的好奇心,于是我决定将这份探索的热情延续到家庭中,通过亲子活动加深他们的认识。

“孩子们,今天我们发现了许多小虫,但你们知道吗?并不是所有会动的小东西都是昆虫哦。比如琪琪提到的蜘蛛,它虽然和昆虫长得很像,但其实并不属于昆虫类。”我进一步启发他们,“那么,你们有没有兴趣在周末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大自然中寻找更多真正的昆虫,并找出那些和昆虫不一样的小虫呢?”

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记录和分享自己的发现,我展示了一张精心设计的观察记录表,上面不仅有空间让孩子们描绘昆虫的样子,还有栏目让他们写下自己的观察感想和猜想。“这张表就是你们的探索小助手,请记得把你们的发现和想法都记录下来,周一来园后,我们一起来开个昆虫分享会,看看谁是大自然的最佳观察员!”

孩子们接过记录表,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我知道,这次亲子户外二次观察活动,不仅将让他们更加亲近自然,更会在他们的心中种下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种子。

……

结语:

幼儿园应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丰富的自然环境,而那些无力创设园所自然环境的中小规模幼儿园,则应高度重视隐性自然资源的转化与利用,发挥好教育引领与教师支架作用,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引导幼儿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锡月. 亲自然教育理念对开展儿童户外活动的启示——基于大自然缺失症的思考[J]. 林草政策研究,2022.6.

[2]王小燕. 有效利用农村乡土资源,促进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开展[J]. 教师,2018(15):72-73. DOI:10.3969/j.issn.1674-120X.2018.15.044.

[3]宋永红. 乡土资源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开发与利用[J]. 读与写,2018,15(6):235-236.

[4]诸葛娟. "陈宏谋故里"教育资源在幼儿园大班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应用[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35):42-43. DOI:10.3969/j.issn.2096-4110.2019.35.020.

[5]周思维. 乡村幼儿园隐性课程资源开发个案研究——以重庆市某乡村幼儿园为例 [J]. 教育观察,2021(16):77-79.

[6]蓝红燕. 创绿色环境,享游戏童年--幼儿园游戏化环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C]. //游戏化与智慧教育国际会议游戏化与智慧教育国际会议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教育游戏专业委员会2017年会论文集. 20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