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英国物理学家霍金所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别人的问题更为重要。如果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时仅仅让学生对已有的问题进行解决,那么学生会往往按照固定的解题思维进行思考,进而其就无法进行独立的、有创造性的思考,如此一来,物理专业人才就无法得到有效的培养,而物理这一学科也就无法得到有效的进步。由于物理这一学科相较于其他科目而言其有着较强的逻辑思维性,并且与其他科目之间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只有学生实现了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其才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对物理现象进行观察和探索,并试着进行问题的解决,这样学生就能够获得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形成过程,进而其就能够更加高质量、高效率的实现知识的内化[1]。这一过程相较于学生单纯地根据教师的讲解来进行知识获取过程而言其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学生在自主进行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往往会对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记忆,而在运用时也能够更加得心应手,所以在对物理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创新以及改革,以此来实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一、消除学生对提问的抵触心理,让学生敢问
通过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进行一定的观察可以发现,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是依靠教师单方面的进行知识的讲解,而学生很少进行问题的提出并缺少与教师的互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学生往往不敢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并且害怕问题的提出会造成不好的影响,比如怕提出问题会影响教学进度进而受到教师的批评,或者是怕提出的问题不恰当会引来同学的嘲笑,或者则是害怕所提出的问题没有价值暴露自己能力的不足被同学瞧不起。由于学生可能存在着以上提问方面的心理障碍,所以这也就导致了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那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那么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要在课堂营造一种踊跃质疑的氛围,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消除学生对提问所存在的心理障碍,并且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积极地鼓励学生进行质疑进而提出自己的疑问。
根据心理学内容可以得知当学生处于一个让其感到较为安全自由的环境中时,其才能够乐于进行自我的表现以及发展,所以教师要想让学生变得敢于提问,教师首先就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较为安全而且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并提高教学过程中的民主性,如此一来学生才能够缓解在学习过程中所感到的压抑感以及紧张感。其次,为了更有效地实现学生对提问这一心理障碍的消除,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有效地聆听并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同时还要对学生的见解给出一定的肯定,进而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表达方式、观点以及思想路线进行指导与关注。当教师能够以一个谦和的态度来对待学生的提问时,学生也就能够从内心上突破提问的障碍逐渐培养出大胆质疑的勇气[2]。
例如,在对磁场这一内容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在对磁体的指向进行讲解时就可能有学生突然提出“南边在哪?”等质量较低的问题,这时就可能会引来班级其他同学的嘲笑,为了鼓励学生培养其积极提问的意识,教师就可以义正言辞的对班级学生说“同学们,这并不是一个好笑的问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这种情况的发生,在心理学上将其叫做暂时性遗忘,甚至爱因斯坦这一大科学家竟然有一次忘记了自己的名字。老师则很佩服这位同学,当出现问题时能够勇于提问,这是一种非常值得称赞的学习习惯以及品质,同时也是其他同学应该积极学习的,我们应该给这位学生一定的鼓励”,这时在教师的带领下班级学生就可以对该同学报以掌声,如此一来在教师的耐心引导中学生们对提问的恐惧就可以得到有效的降低,并且在这种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们也就能够做到敢于提问、勇于提问。
二、创造良好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问题
在进行物理的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实现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则必须帮助学生使其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就曾经说过“只有建立一种正常的信赖和理解的师生关系,教学才能获得成功,这依赖于安全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所以教师在进行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时就必须与学生建立起一个高质量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不断的观察,实现其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而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进行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时还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经历进行一定的结合,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启发其实现问题的提出并展开相应的探索[3]。与此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思维水平等来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并对学生较为熟悉的情境进行一定的利用,为学生营造更加贴近生活的情境,如此一来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也就能够对有关知识点进行不断地总结,进而产生疑问提出问题。此外,观察作为一种最为基本的研究方法,也是学生进行思考的基础。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就要使其认识到在进行观察时不仅可以对眼睛进行一定的利用,而且还可以对身体的多处感官,比如手、耳等进行一定的运用,进而就能够对事物产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并更加高效地找出问题。
例如,在对电功率这一内容进行讲解并进行新课的导入时教师就可以对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电器,比如电灯、电饭煲等进行列举,然后再引导学生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电器进行说明,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就会在心中产生一定的疑问“老师让我们介绍了使用过的电器又说这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是电功率,那么电功率与电器间又存在怎样的联系呢?”在这种疑问的引导下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产生了解的兴趣,并根据教师的讲解来对其展开思考。在问题的引入后教师还可以对涉及电功率的物理视频进行播放并引导学生在视频观看的过程中对电功率的知识进行了解,让学生对视频中所存在的相关现象进行观察,这时学生就会在疑问的引导下对电功率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探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这种引导方式就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问题,并在问题中展开学习,如此一来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而且也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使得其提出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创造条件,构建“问题”生成平台
当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出现疑问时,教师则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其对疑问进行思考以及探索进而实现问题的构建。比如,在教学前由于很多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可能会对将要学习的知识点产生疑问,这时教师就可以在新知识的讲解前拿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预习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如此一来学生在接下来的物理学习过程中就能够一直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思考。而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保证教学效率,教师还可以在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情况下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后留给学生一部分时间,让其通过举手提问的方式来说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4]。此外,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没能找出相应的问题或者对相关疑问没有产生一个清晰的认识,教师则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下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对小组合作学习法进行一定的利用,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进行问题的思考进而实现问题的解决。此外,教师还可以在班级设立问题信箱,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就可以将其记录并通过信箱传递到教师手中,如此一来教师就能够更加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指导学生进行问题的解决。
例如,在对磁场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与提问,这时学生就可能会提出“感应电流的出现是不是与磁场方向、磁场强弱、电路的闭合与否以及闭合电路在磁场的运动快慢和方向等存在联系?”当学生提出这些问题后,教师就能够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找到学生的思维方向。进而教师在进行接下来的教学时就可以更有针对性的来对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行一定的调整,而当学生的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时其学习的积极性也就可以得到有效地激发,进而其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的提出,不断实现物理水平的提高。
四、总结
综上所述,由于物理这一学科具有较高的逻辑性以及抽象性,所以其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激发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时就要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手段进行不断的创新,这样才能够实现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如此一来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以及好奇心的趋势下就会更加自主地进行学习,进而其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就可以得到有效的培养,实现满足新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的培育。
参考文献:
[1]刘玉明.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探讨[J].当代家庭教育,2019(28):104.
[2]刘毅.提高提问能力培育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物理教学浅探[J].中学教学参考,2017(20):49-50.
[3]陈建国.“善问”是打开创新思维大门的钥匙——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J].教师,2012(12):110.
[4]蒋静.爱问、善问、勤问——初论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1(0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