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林业经济始终占据重要地位,不仅直接关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生产要素的应用情况,更对国家生态环境建设有重要影响作用。林业产业是我国基础性产业,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有利于着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水平,在生态扶贫方面作出突出优势。为全面推进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要全面优化营林造林工作,针对于此,本文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林业经济可持续背景下营林造林工作对策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
1 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下实施营林造林的优势
现如今,我国着力推进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将林业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公益体现的基础性产业之一,以此同步推进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林业经济增长水平越发显著,营林造林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将以往传统类型林业生产经营模式、林业资源不足、经营效率不高、管理相对粗放等问题进行优化与改革,促进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正因如此,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为持续实现林业经济发展,要着力推进营林造林工作建设。
营林造林兼顾了生态意义、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例如全面推进营林造林有利于缓解因植被减少而产生的自然灾害危害风险,降低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林木在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方面有突出优势,同时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稳定及生物群落多样化。其次,很多地区开展的营林造林工作会以人工林为主,此类木材资源可进一步创造巨大经济效益和价值,例如马尾松等林木综合应用价值高,可广泛应用于建筑项目施工建设、家具生产之中,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越发增长的消费需求。另外在社会效益方面,全面推进营林造林工作有利于丰富拓展我国现有林业资源,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优化地区空气质量,营造良好生活与休闲空间,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1]。
2 浙江省及丽水市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营林造林工作现状
浙江省为我国南部处于长江三角洲地带,该地区林业资源相对丰富,严格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在现有生态优势的基础之上,推进林业经济产业可持续发展。2023年,浙江省全省林业总产值预计超6,300亿元,同比增长10.9%。全省完成国家年度造林任务31.89万亩,占年度任务的195.3%,完成“千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257.6万亩。浙江省率先推进天然林与公益林实施同轨管理,建立“人地图钱”数字化闭环管理系统,使得现有林业产业管护水平大幅度提升。浙江省积极开发利用“森林碳汇”,登记备案林业碳汇项目减排量高达34.67万吨,总面积为16.3万亩。丽水市位于浙江西南部地区,有极为丰富的森林资源,森林覆盖率稳定居于80.70%以上,全市共有林地面积与2199.19万亩。2021年,丽水市正式挂牌成立“森林碳汇管理局”,全市碳储量高达7,134万吨,积极推进碳汇交易,发挥现有林业经济的综合利用价值,实现林业环境与林业经济之间的双向共通式发展[2]。
浙江省丽水市“十四五”期间始终面临林业新使命以及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等新要求,居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新定位,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预计至2025年前后,浙江省高质量建成“森林浙江”,打造全国林业现代化发展重要“窗口”,森林覆盖率稳定居于61.5%以上,森林蓄积量居于4.45亿m3以上;预计至2035年,浙江尤其是丽水等地区搭建浙西南生态高地,发挥林业发展集群,打造生态安全、富民安居、创新驱动的林业发展新格局。不容忽视的是,在浙江省林业经济发展背景下,营林造林工作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不单单需要着力完善现有营林造林举措,更要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实现多领域协同化发展[3]。
3 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下营林造林工作优化提升对策
3.1 扎实推进营林造林技术应用
在浙江省现有营林造林发展工作中,生态公益林始终占据重要地位,截至2020年,全省公益林建设规模已超过300万hm2,主要分布于水库、自然保护区、水土流失地区、森林公园等地域,逐渐成为规模广泛、生态功能齐全的民生与生态工程。为保障自然环境稳定水平,提高生物多样性,改善区域水土流失现状,推进林业经济发展,人工林在浙江等地区充分焕发其应用优势,例如马尾松林、杨梅人工林、杉木人工林等均属于优质人工林资源,其中杉木是主要材林资源之一,全省杉木林地517.18万 hm2。从1972年开始,浙江全省全面推进杉木人工林营林建设,越来越多人工林进入可利用和可发展阶段,焕发出更高水平的经济效益。正因如此,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营林造林工作需始终强调可持续发展原则,既要维护现有生态系统的稳定,也要在开发人工林和公益林的过程中对生态系统进行维护,改善树木修复工作质量,提升营林造林科学化水平。
在营林造林工作中可以应用多种造林方法,如播种造林、分殖造林、植苗造林等,可根据不同人工林或生态林营林造林需求进行造林技术的选择。播种造林技术可直接应用树种进行栽植造林,此类播种造林技术操作流程简单便捷,对于造林工作人员的技能要求水平相对较低,适用于大规模人工造林和树木种植中。播种造林方法更加简单高效,但是此类技术对苗木树种栽培区域和生长环境限制要求较高,一般需优先选择周边降水丰富、土壤含水量大且营养充分的区域,以进一步满足苗木生长所需各类水分和营养需求,实施播种造林要搭配更为完善的林业管理手段,保障林木的成活率和病虫害抵抗水平。
针对种植区域面积相对较小的地块而言,可应用分殖造林技术,例如可针对杉木、杨树等树种实施分殖造林,此类技术对原有苗木进行分殖培育,优先选择生命力旺盛的枝干实施分离和培育,随后可将母树和可分殖培育枝条进行移植,从而起到造林的目标,此类造林技术对于树木生长特性需求较大,除了杉木、杨树外,柳树等树种也适用于分殖造林方法,能够有效建立苗木前期移栽和运输成本。植苗造林技术是很多地区人工造林最为常见、应用广泛的造林方法,可直接在培育基地将树苗培育养护到可移栽水平,随后将其运送至需要进行造林的区域实施栽植。在树苗移栽种植过程中,需着重保护林木根部,根据苗木根系大小挖掘适合的移栽穴,控制树苗移栽的行间距。植苗造林技术对于种植人员技术水平和对树苗生长特性把握程度要求较高,也可根据不同树苗生长情况调节移栽穴深度和间距,确保树苗能够充分汲取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促进苗木存活。选择不同类型造林方法需搭配健全完善的养护技术和管理手段,进而保障苗木成活率,将其作为地区林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4]。
3.2 优化统筹营林造林经营与管理手段
以往我国很多地区在营林造林工作中始终呈现出粗放化、集约化的经营管理模式,此类相对陈旧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已逐渐不适应现代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求,因此在营林造林工作中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对已经受到破坏的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科学化管理和养护,保障生物多样性,实施林木资源的循环发展,同时需要基于营林造林角度积极开展各类实践,围绕地区发展特点,建设长远化营林造林管理与发展目标。例如可定期开展林业发展情况调查,广泛获取目标区域林业经济及林业产业发展信息数据,为管理目标和发展目标的优化提供参考。
现阶段我国很多地区林木资源明显增长,为推进林业又好又快发展,需理清经营方式,优化管理水平,着力培养广大民众造林营林意识,让其投入到生态环境保护之中。对此,林业部门需牵头把控经营方式优化,将传统集约化经营方法转化为以现代技术配合机械设备的管理模式,进而满足大规模营林造林和林业管理需求。另一方面,林业部门要改善以往重视造林而忽视管理的陈旧观念,完成苗木移栽或播种、分殖造林后要高度重视林业管理,如林区日常浇水、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可根据不同管理细节进行信息化数据管理。例如浙江省丽水市应用“人地图钱”数字化闭环管理体系,将天然林和公益林进行并轨管理,在落界面积、补偿清册、管护协议一致率方面达到99.9%,为林业督查与生态环境管理提供了重要抓手和保障。与此同时,可进一步优化建立营林造林质量管理体系,积极推进示范实验区建设,将农业与林业旅游业等进行融合发展,共同构建稳定性更高、生态价值显著的生态群落。
3.3 以林下经济发展助推营林造林产业优化
以浙江省丽水市为例,当前该地区林业生态环境一片向好,林业经济建设水平显著提高,例如全面推进竹产业发展,全面推广竹制家具、竹制板材、竹炭、日用品等多类型产品,发展为具有地区特色的林业资源产业,在发展竹产业资源的同时,注重对周边农户技术指导,落实林业资源维护与管理,避免出现过度开发情况。现如今,浙江省丽水市在“千村万元”林下经济政策推广下,相关产业规模越发拓展,逐渐从早期林下间作套种转化为林下种植、养殖、旅游等多重体系复合化发展新模式,将生态林业作为丽水市发展生态和农业林业的特色基础。例如嵊州市积极推广“小食榧榧”家庭农场建设,在现有榧树林下套种芍药、玉竹、白芨等各类中药材,亩产值已超过万元,除此之外,积极推广林药、林菌以及新型林产品采集加工等多种林下经济模式。
由丽水市林下经济发展案例不难发现,推进林下经济发展时,可将其作为营林造林产业优化的基础和保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推进地区现代化林业健康发展,在此期间,要着力完善林业监管队伍,根据地区营林造林产业发展现状和林业资源使用情况,建立监管目标和工作重点,理清责任体系,严格追责问责,同时在地区政府方面,针对现有林业产业积极推进资金项目实施生态林补助,让更多人民群众能够投身到林业发展和林业复合式循环经济体系建设中[5]。
3.4 实现林业与旅游业、食品加工业、工业等之间的协同化发展
在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背景下,营林造林工作无法直接脱离于当前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而独立实现,现有营林造林工作中需得到更多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如资金支持、项目支持等,鼓励更多社会资源和个体融入生态环境建设和营林造林工作中,以此保障营林造林项目开展长效。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可进一步推进营林造林方面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例如可根据本地区情况,明确年度营林造林工作任务和目标要求,新建国土绿化示范试点项目等,以此推进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在此基础上需要同步优化完善与林业相关的旅游业、农业以及食品加工业工业等之间的协同发展。例如在农业中可应用林下经济和林下栽培、林下养殖,助力林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同步发展。
强化林业资源功能价值,例如丽水市积极推广和开发生态旅游项目拉动地区内需,同时给予本地居民群众更多就业机会,提高经济附加价值,也可在生态资源、农副产品和林副产品开发方面提高经济投入和扶持力度,如竹制品、罐头、果业、菌类养殖产业等,实现品牌引导、做大做强。值得注意的是,工业发展与营林造林工作同样有较大联系,例如很多城市积极建设园林化城市,可将工业园区与园林城市、营林造林项目进行协同,既要发展工业经济,也要重视生态环境效益,避免在发展工业和经济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和破坏,或出现非法圈地、占地等违法行为,保障生态开发与资源保护之间的均衡化发展。
总结:总而言之,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我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很多地区积极推进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营林造林工作落实。本文首先论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下营林造林工作优势,其次以浙江省丽水市为例,探究营林造林工作及林业经济发展现状,最后提出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下营林造林工作优化提升对策,希望能够给各地区林业经济发展和营林造林工作落实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方秀.森林保护与林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J].乡村科技,2020,11(24):90-91.
[2]应建飞.现代林业造林方法及营林生产管理[J].江西农业,2020(24):112,114.
[3]徐子湘.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营林生产问题分析与对策[J].新农业,2020(23):20-21.
[4]莫小文.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营林造林工作的研究[J].农业灾害研究,2023,13(4):31-33.
[5]田智慧,范志鹏,刘利生.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营林造林工作探析[J].吉林蔬菜,2023(4):245-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