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边城》为例,探讨问题导学在文学类文本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刘清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刘清,. 以《边城》为例,探讨问题导学在文学类文本教学过程中的运用[J]. 国际教育论坛,20213. DOI:.
摘要:
关键词:
DOI:
基金资助:

一、教学背景与设计

阅读教学作为高中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板块之一,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培养文学素养,提升阅读理解能力,丰富情感体验。与此同时,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了较多文学类文本,这些文本有的距离学生生活年代较为遥远,使得学生难以从字里行间中,明确当时写作背景,体会其中情感、精神的内涵,加之教师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重复性,或者教师设计的问题“度”没有把握好,导致问题有深有浅,难以突出文本中心点,久而久之,师生形成了“伪交流”,在这样“模式化”学习氛围中,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锐减,不利于提升教学效率。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我认为有如下几点:第一,教师对于新课标解读不够透彻。问题作为激发学生思考的源泉,新课标提出教师应做好问题设计,提供阅读策略指导,适时组织经验分享和成果交流活动的要求,因此,教师应深入研读新课标与相应语文教材,找到相通之处,完善问题设计。第二,教师在高考“指挥棒”下,为追赶教学进度,不得不采取“灌输式”教学方式,殊不知这对学生思维发展、学习主动性等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

基于上述背景,本案例以《边城》为例,注重以“问题导学”方式,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指导、引导的角色,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写作背景,体会文本渗透的情感的,实现师生有效沟通,从而让学生走入深度阅读,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

二、教学环节与分析

(一)课前预习,认识沈从文、认识《边城》

在教学之前,我布置了预习作业:第一,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多途径,搜索作者沈从文资料,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第二,阅读小说《边城》,尝试概括每一章节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掌握语文阅读的学习方法——即不仅仅是围绕教材内容,还可以查找多种资料,辅助语文学习。

(二)新课导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新课导入作为教学的第一环节,好的新课导入能够让学生在教师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快速进入至学习状态,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从而为新课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对此,我采取问题引导的方式,完善新课导入环节。

师:同学们,回想我们阅读过的书籍、文章,想一想其中有“城”字的有哪些呢?

生1:钱钟书的《围城》、余华的《文城》

生2:沈从文的《边城》、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师:非常好!看来大家日常阅读了不少名家名作,生2提到的《边城》,就是我们今天教学的主题。在预习阶段,想必大家都使用了“百度百科”,请大家看如下的图片(如图1),在简短的描述中,你有了怎样的疑问?

生3:这篇文章仅仅是想从翠翠的爱情故事,来表达对人性真善美的讴歌吗?

师:正确!那我们共同走进边城的爱情故事去一探究竟吧!

 图片1.png

(图1)

设计意图:教师借助带“城”字的书籍、文章,调动学生思维与学习积极性,也从侧面考查了学生阅读积累量,随后由百度词条,引导学生生疑,从而开启正式的教学。

(三)新课教学,深入分析、理解文本

1.作者简介,明确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是课文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只有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前提下,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感知其中的情感。因此,本环节由学生为主导,介绍作者沈从文,结合历史学科知识,感知当时的社会背景,从而明确《边城》的写作背景。

师:通过预习,我们现在请一位同学介绍介绍作者沈从文。

生4:沈从文是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他的作品大多以湘西生活为背景,以社会风俗、景色等为内容,展现人性的粗狂强悍,民俗的淳朴善良,有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师:很全面,那么《边城》的写作背景给大家一个提示,请大家结合历史学科知识进行分析,想必大家会有一些理解。

生5:20世纪30年代,沈从文回到了阔别10年的故乡,连年征战,故乡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的腐败,使得湘西人们古朴的人性发生了扭曲、裂变,这使沈从文感悟到“唤醒一个民族重新做人”,这就是《边城》的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由学生介绍沈从文,一方面检验预习成果,另一方面帮助学生结合历史知识,感知写作背景。

2.以问题导学构建任务式教学,赏析环境描写、体会人物形象、探究文章主旨等

在写作背景下,为了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文章环境美、人物美,我以问题导学构建任务式教学,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体会文章的细节,感知人物情感变化,同时体会文章创作手法与艺术魅力。

任务一:赏析环境描写

师:《边城》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生活环境,请阅读课文,尝试用原文完善如下的表格(如表1,蓝色字体为学生填写)

11111.png

(表1)

师:同学们阅读的非常仔细,从这样的环境描写中,我们能够体会出这是一个具有乡土特色,又如“桃花源”般的生活环境,那么请大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对生活环境如此详细地描写呢?

组1:作者对湘西山城的描写,因为这是他理想中的世界。

组2:作者不仅仅对环境进行了描写,还有风俗,就是赛龙舟,体现出淳朴的民风,也表达了人们对于生活热爱之情。

组3:为人物的出场做准备。

师:正确!现在我们共同走进《边城》中的人物,看看作者对人物是怎样描写的。

任务二:分析人物形象

师:翠翠是《边城》中美和爱的化身,从她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人性美,请大家结合课文内容尝试分析翠翠这一人物形象。

组4:回答傩送“我是翠翠”时,体现了她内心着急的心情,希望有人能够认识到她的心理,回到家中回答爷爷“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时,体现了她纯真可爱。

组5:第5节从“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中,体现了翠翠聪明。第6节从祖父与翠翠谈论两年前端午事情,翠翠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体现了翠翠的矜持。

组6:翠翠她对爱执着、纯粹,她爱的方式以及在爱情来临时的表现,体现了湘西风土人情,体现了人性美。

师:大家分析的很到位,所以啊,翠翠是一个善良聪明、温婉并且对爱纯粹的姑娘,她外表的羞涩与内心的炽热融为一体,塑造了《边城》中独特的人物形象。那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文章中还有老船夫这一人物?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怎样的性格以及人际关系?

组1:老船夫性格忠厚老实,重情重义,他几十年度一日地守着渡船,不贪图便宜,不计报酬,为他人提供方便。

组2:正是老船夫的真诚,使他获得了很多关爱,比如顺顺送粽子、坐船的人多给他钱。这样的邻里乡亲之情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实属难得,充分体现了人性美。

任务三:分析文章主旨

师:作者的理想是从《边城》中体现出“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那么这样的人生形式是相对于什么而言呢?给大家一个小提示:从写作背景、课文内容角度探究。

组3:相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传统美德受到了破坏,随处可见的是金钱主义、庸俗与腐化而言的。

组4:作者描写湘西山城环境优美秀丽、民风淳朴,体现了人们的真诚,同时在祖父对翠翠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中、兄弟间的手足之情等,体现了传统美德。隐喻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传统美德、价值观扭曲的痛心,也是对现代“文明”的批判。

师:看来大家抓住了写作背景、课文内容去深挖文章的主旨,这样的阅读方法是我们所提倡的。

任务四:体会《边城》创作手法

师:同学们,大家在阅读《边城》这本小说时,是不是感觉与其他小说有不同之处?

生6:是的,作者采取了散文式的叙事手法。

师:那么请各组同学围绕本课内容,分析一下散文式小说的特点?

组5:我们认为是结构散文化,本课节选的是小说3-6节,没有其他小说的悬念,也缺乏一些引人入胜的情节。第3节叙述了边城端午节风俗,而4-6节采取了回顾过去、来到当下、补叙上一年端午的方式,展现了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这样的创作手法,使得文章形成了跳跃性的结构,从平淡的叙述中,表达人物情感。

师:是的,这样在故事情节上不设置中心事件,在故事人物上不设置中心任务的创作手法,使得文章结构没有了局限性。

组6:我们认为是语言散文化。第一,作者以质朴自然的语言,描写乡土环境,产生了“纯”与“真”的效果。作者在对小溪、老船夫工作环境、祖孙交流中,形成了诗一样的意境,吸引着我们阅读。第二,作者在对人物内心活动、人际交往的描述中,质朴真诚,意味深长。如文中“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翠翠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我们能够看出作者是从多角度体现山城人们的质朴,虽然语言通俗,但耐人寻味。

师:同学们对于《边城》了解的非常透彻了,接下来我们共同探究《边城》的艺术魅力。

任务五:体会《边城》艺术魅力

师:沈从文先生曾在一则采访中说过,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请各组同学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体现“人生形式”的?完成如下的表格(如表2,蓝色字体为学生填写)

222.png

(表2)

任务六:对比《阿Q正传》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阿Q正传》,与本课相同的是,二者都是通过社会环境描写相应事件的,请同学们进行对比阅读,两篇文章是如何体现国民劣根性与人性自然之美的?

组1:阿Q生活在未庄,土谷祠、赌摊等彰显了地域风俗,在未庄阿Q的精神状态代表了当时的国人,这类人维持着封建统治秩序,当然未庄人与人关系是受到了等级观念的影响,人们非常势利。

师:非常好!全面阐述了国民劣根性,那《边城》呢?

组2:作者描写了端午节的风俗,同时文章中有粽子、糍粑、赛龙舟等,体现了湘西特有的风俗,对于人物的描写,突出了老船夫重义轻利、顺顺豪爽慷慨、天保和傩送的淳朴善良,体现了人性自然之美,形成了与《阿Q正传》中截然不同的社会现实。

师:《阿Q正传》展现的是国民劣根之丑,《边城》展现的是人性的自然之美。

设计意图:教师以问题导学方式,引导学生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深入分析课文,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体会人物形象、情感等,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四)课后作业,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1.结合课文内容,完成思维导图(如图2)

 33.png

(图2)

2.观看电影《边城》,看后写一篇观后感。或者精读小说《边城》,尝试续写后面的故事。

设计意图:围绕本课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类型作业,第一个注重的是夯实基础,帮助学生深化文章内容。第二个遵循了“以读促写”思想,让学生在观影或阅读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人物情感、风俗、风景描写等,提升学生写作水平。

三、教学反思与改进

(一)教学效果

本案例教学充分考虑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问题导学”为核心,融入了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了解写作背景,体会文章主要内容,感知其中表达的情感。教学效果如下:第一,教学整体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到的是引导、指导的作用,而非主导,改善了“灌输式”教学方法。第二,教学设计的问题、任务是循序渐进的,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主动思考、探究文章,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师生沟通交流也变得高效,课堂氛围也较为活跃。第三,教学最后设计了对比阅读,勾连《阿Q正传》内容,进一步凸显出《边城》的人性之美。第四,作业设计也改变了以往的“题海战术”,注重的让学生在观影、阅读的过程中,梳理文章脉络,在写作过程中,深化人物情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从而提升了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二)教学改进

尽管本案例教学效果较好,但也存在了一定的问题,值得我反思:第一,新课导入环节,以“城”字书籍、文章为导引,看似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稍显突兀。第二,课后作业完成后并未设计作业展示环节。为此改进措施为,第一,新课导入环节可以通过《边城》影视资料展示来激发学生兴趣,突出教学主题。第二,基于课后作业第2题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思维方式不同,所呈现出来的写作内容也不一,对此我利用写作课时间,设计作品展示、评比环节,让学生在自评、互评的过程中,激发更多的写作灵感,进而提升学生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