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幼儿期是人生中最关键的成长阶段之一。在这个时期,幼儿正在建立幼儿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这对幼儿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幼儿园教育在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在幼儿园教育中,游戏被广泛应用,并以其独特的方式促进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
一、游戏在幼儿行为习惯养成中的具体作用
(一)导向作用
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首先,游戏可以引导幼儿形成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通过各种有趣的游戏活动,幼儿可以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尊重他人等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幼儿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到合作与分享的重要性,培养出乐于助人、团队精神等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
其次,游戏还可以引导幼儿培养自我管理的行为习惯。在各种游戏活动中,幼儿需要按照规则进行操作,需要自我控制和管理自己的行为。例如,在游戏中规定了轮流玩耍的规则,幼儿就需要等待自己的轮次,学会自主等待,培养耐心与自制力[1]。通过游戏的引导,幼儿逐渐学会了合理分配时间、积极参与、自我约束等行为习惯,这对幼儿今后学习和生活中的自我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此外,游戏还可以引导幼儿培养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行为习惯。幼儿园为幼儿营造了一个安全的游戏环境,但也时常通过游戏引导幼儿学习如何面对危险,并培养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在游戏中模拟火灾逃生的情境,幼儿可以通过模拟演练学会如何正确逃生、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通过这样的游戏引导,幼儿不仅能够学到实用的安全知识,还能够形成正确的自我保护习惯,提高应对危险的能力。
(二)激励作用
幼儿园教育中游戏在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激励作用,可谓是一种独特而又强大的力量。幼儿时期是幼儿个性形成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而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正是通过激励的方式,引导幼儿在自由探索和无拘束的环境中,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游戏充当着一位智慧、魔力和仁爱交织的引路人,对幼儿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发展的早期阶段,幼儿园通过有意识地设计和组织游戏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自由展示自己、表达情感和认识世界的舞台。从围棋、跳房子到扔沙包,游戏充满了无限的创造力和乐趣。游戏不仅丰富了幼儿的精神世界,还能够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竞争素质。通过游戏,幼儿们在互动中学会分享、学会尊重他人,内化了一系列社交礼仪和行为规范。但是,游戏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幼儿园教育中的游戏更注重培养幼儿的自我激励能力。在游戏过程中,幼儿无需外界强制的压力,幼儿会自发地追求胜利,渴望成功。在困难面前,幼儿会努力奋斗,不断尝试,直至取得成果。这种自我激励的过程,既是对幼儿内在潜力的释放,也是对幼儿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更为重要的是,游戏激励着幼儿对知识的渴望和学习的热情。在游戏中,幼儿能够融入到角色扮演的世界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职业和生活经历。通过亲身经历,幼儿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无尽的乐趣。游戏激发了幼儿主动学习的欲望,为幼儿提供了一个积极、快乐的学习环境。然而,游戏激励的力量不仅仅体现在幼儿一时的行为习惯养成上,更重要的是,它对幼儿整个人格发展的影响。游戏能够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游戏中,幼儿可以随心所欲地发挥想象,探索未知的领域。幼儿能够通过思考、观察和实践,解决游戏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培养出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不仅在幼儿园教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也会深深地影响幼儿的未来发展。游戏的激励作用,让幼儿在快乐中成长。在游戏中,幼儿体验到的不仅仅是胜利的喜悦,还有坚持的勇气、努力的动力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幼儿学会了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学会了尊重他人和自己的价值。游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教育的方式。通过游戏,幼儿园教育为幼儿们开启了一扇通向智慧和成长的大门。
二、幼儿园教育中发挥游戏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措施
(一)合理安排游戏活动
合理安排游戏活动是幼儿园教育中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通过游戏的方式,可以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提升幼儿的身心发展。游戏活动不仅能够让幼儿在玩乐中学习,还能够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创造力和社交能力。因此,合理安排游戏活动对幼儿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合理安排游戏活动需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有着不同的身心发展需求,因此在安排游戏活动时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2]。比如,对于3-4岁的幼儿,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角色扮演游戏或者动手制作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而对于4-5岁的幼儿,可以选择一些团队合作的游戏,如搭建积木、进行小组比赛等,来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社交能力。在安排游戏活动时,还应该注重游戏的多样性。幼儿的注意力相对较短,过于单一的游戏活动容易引起幼儿的厌倦,影响幼儿的积极参与度。因此,我们需要提供多样化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不同的游戏中能够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比如,可以组织户外运动类游戏,如追逐游戏、跳绳比赛等,来增强幼儿的体能和协调能力;同时也可以组织一些室内游戏,如拼图游戏、益智游戏等,来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最后,合理安排游戏活动需要注意游戏与教育的结合。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激发幼儿对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安排游戏活动时,应该将教育元素融入游戏中,使游戏具有教育意义。比如,在进行角色扮演游戏时,可以引导幼儿扮演不同职业的角色,了解幼儿的职责和工作内容,从而增加幼儿对社会的认知;在进行拼图游戏时,可以引导幼儿认识不同的形状和颜色,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二)科学合理的游戏规则
幼儿时期是幼儿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幼儿正在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因此,通过科学设置游戏规则来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了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教育方法。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通过游戏,幼儿能够体验到快乐和成长的同时,亦能够塑造幼儿的个性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游戏规则的设置与幼儿园教育密不可分,它不仅能够引导幼儿的行为,还能够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合作精神和自主意识。
例如科学合理的游戏规则能够促使幼儿全面发展。通过设定游戏规则,可以引导幼儿按照规则进行游戏,培养幼儿的遵守规则的意识和习惯。例如,在跳绳游戏中,规定幼儿在轮到自己跳时,必须等待其他小伙伴完成后才能开始。这样的规则能够培养幼儿的耐心和等待的能力,同时还能够让幼儿体验到分享和合作的快乐[3]。游戏规则的设置还能够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在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中,经常需要幼儿们进行团队合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通过规定游戏规则,例如,一起完成搬运物品的游戏需要两个幼儿携手合作,才能够成功完成任务。这样的游戏规则能够培养幼儿的互助互爱的意识,激发幼儿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最后,游戏规则的设置也能够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和创造力。在游戏中,规则的设置应该给予一定的灵活性,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在搭建积木的游戏中,规定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构思进行搭建,同时也要求幼儿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样的游戏规则既能够锻炼幼儿的自主思考和决策能力,又能够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幼儿是社会的未来,幼儿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将直接影响幼儿的发展轨迹和未来的生活。幼儿园作为幼儿最早接触的教育场所,承担着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重要责任。在幼儿园教育中,游戏作为一种有趣且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形成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促使幼儿对知识产生更加强烈的学习欲望,刺激他们的大脑,并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因此,深入研究幼儿园教育中游戏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对于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怡芸.浅谈提升幼儿在自主游戏中角色扮演的意识策略[J].读与写,2019(10):77-78.
[2]张小跃.情境体育游戏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应用研究[J].运动,2018(22):100-102.
[3]张鹏.幼儿园建构区幼儿自主游戏的教师支持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12):56-58.
[4]杨晓萍,李传英.儿童游戏的本质——基于文化哲学的视角[J].学前教育研究,2009,(10).
注明;本篇论文系“贵港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农村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