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与提升
田嫱嫱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田嫱嫱,.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与提升[J]. 国际教育论坛,20214. DOI:.
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渗透与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成为教师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而这样的时代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师也要积极地改进个人的教育教学方式,要在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不断完善的基础之上,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有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与提升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满足素质教育理念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渗透与提升
DOI:
基金资助:

一、源于真实语用情境,设计学科教学内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育首先是“生活的教育”,教育是“用生活来教育”,更是“为生活而教育”。因此教师要将学科教学活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开展语文教学,使语文教学从课堂走进生活,使学生真切的实践体验代替单纯地学习书本知识,使学生获得语言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综合素养[1]。

例如,大自然中的春华秋实、夏雨冬雪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华传统文化中独有的“节气”之说更是蕴含了无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因此在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清明》一诗学习后,教师就可以此延伸活动项目,结合《二十四节气歌》这一耳熟能详的节气诗歌,引导学生从中国节气推广大使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传承并推广中华民族这一特有的节气文化。经过教师的设计和讨论,最终选取“清明”这一节气,并提出驱动性问题:“如果你是中国节气推广大使,你将怎样向身边的同学们推广中国农历中的清明节气?”这是一个具有真实性和开放性的问题,一方面紧扣教材教学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将书中所学运用到生活情境当中,一方面综合考虑了学习者的年龄特征以及学习经验,贴近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理解“中国节气推广大使”的含义,在老师、家长的支持下自主查阅清明节气相关资料,了解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农耕文化精髓,并要根据身边同学的特点,选择适当的宣传推广方式作为出项成果展示,在此过程中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再例如,在学习完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时,教师就可以组织“我是环保小卫士”的课堂活动,具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学生自主开展环境调查,了解身边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并初步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第二阶段,学生结成小组,在组内汇报调查结果,并互相补充、完善调查方案,针对调查内容形成全面的整改意见;第三阶段,学生组建“环保小队”,一队学生设计环保标语,对校园周边小区环境恶劣的地方进行环保宣传,另一队学生帮助清洁工人清理垃圾、开展环境清扫活动;第四阶段,全班交流本次活动的收获,通过交流,学生明白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口号的重要内涵,不仅自己要有环保意识,不随意乱丢垃圾,养成节俭的好习惯,还要及时发现并制止身边的人破坏环境卫生的行为。这样的教学设计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改变了学生随手扔垃圾的现象,促使学生将节约、环保意识带入实际生活中。

二、专注审美能力提升,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审美能力是人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主要内容,在语文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学生能够感受到祖国的语言魅力,才能从阅读中品味出阅读的情感,才能品味出语言的魅力。具体而言,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演讲、辩论、写作等多种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活动主题,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让学生从多个角度鉴赏所阅读的作品,从而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

例如,在朗诵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6课《海上日出》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进入作者的创作世界,与作者眼中的景色、耳中的声音融为一体,产生共鸣。当然,学生想象和描绘的画面不一定完全贴合作品,这就要求教师带着学生对作者的文字进行揣摩,尽可能地接近作者的真实想法,这样通过走进文本,能够丰富学生的自身体验,同时引导学生实现对美的享受。中华文化底蕴丰厚,通过提高审美可以完善学生的人格修养,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其文化自信,同时也就提高了其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再例如,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荷花》一文是叶圣陶收录在《荷花:叶圣陶专集》中的经典读物,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这篇课文时,可以适当给学生扩展一些书本里的知识,让小学生能够更多更深入地了解叶圣陶,感受他来自心灵深处的美。专辑中有非常多的优秀散文和小说,如《三棵银杏树》和《小蚬回家去了》,都是专为小学生创作,能够启迪他们文学意识的华彩美文,教师可以将其作为课外读物展示或推荐给学生阅读,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在文学作品的阅读当中,品鉴与赏析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人物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有可能被赋予了深层涵义,而学生的审美不仅仅是天生具有的,还有后天所处环境的熏陶以及经验的积累都有可能影响学生对于美学的判断。

三、注重课堂提问设置,调动学生多样思维

思考是整个学习过程当中的灵魂所在,在一个课堂当中,如果没有思考,学生也便不会有收获,就更谈不上进行成长。在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当中,学会思考是最为基本的一项能力和方法,教师应该在课堂当中积极构建一个具有思考的课堂。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培养。要想培养学生这方面的素养,教师需要在“思考”环节教学过程中通过阅读分析文本随时启发学生,让学生对同一问题展开不同角度的思考[2]。

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中的《江南春》时,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了古诗词的通篇理解,让学生充分掌握了诗文含义后,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描述自身对相关诗句的赏析,并提出问题:“阅读本诗,你们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情景,并结合自身的实际经历,谈一谈生活中令自身难忘的风景或家乡美景。”借助诸如此类具有探讨性的问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同时能够弱化古诗文的理解难度,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审美爱好,在今后的教学中使教师能够更加准确地抓住学生的思维侧重点,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教育。

再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中的《石灰吟》时,为了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教师可以采用由浅入深的方式为学生们设计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深度解读。如教师可以就古诗内容提问:石灰是什么颜色的?白色在我们国家有什么象征意义呢?“吟”一般都有什么样的含义呢?通过题目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篇赞颂石灰即借物喻人的古诗,对文章有初步的了解。在对文章进行讲解之后教师还可以就文章内容对学生继续提问:“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身碎骨”等词语体现了石灰怎样的精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在这首诗中除了读出作者对石灰的赞扬之情外,还感受到了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由浅入深地思考,理解诗词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学习石灰高尚的品格。

四、鼓励学生表达写作,锻炼语言输出能力

表达环节是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反映、最高体现。所以,教师需要转变以往以自身为主导、以机械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尊重学生的话语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大胆地表达,让学生在表达中学会知识整理与加工,从而达到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效果。具体而言可以从写作和口语交际这两个角度出发,为学生语言表达素养的提升提供帮助[3]。

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陶罐和铁罐》这一课时,在完成了文章内容阅读后,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当然,要知道笼统地让学生谈感受,很多学生会不知道如何入手。为此,教师需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适当的问题引导,如:“文章所讲述的故事中,陶罐和铁罐两个主人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通过阅读文章内容,你明白了什么问题?”等等。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并围绕问题来展开表达,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再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这篇课文时,课后有一个小练笔“‘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美的发现啊,你在上学或者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吧。”教师可以将这篇小练笔布置成限时课堂训练,引导学生们运用文章中的表达手法,从小练笔着手,先练好一句话,再练好一段话,到最后可以写出一篇大文章,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学生熟悉、积累、运用语言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了语文素养,写作表达能力得到发展与提升。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结合时代发展趋势,依据语文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学情需要,立足素质教育理念,创新传统语文教学形式,让课堂更加灵活、立体、多元,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创新,以此实现对学生内在潜能的有效挖掘,助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传燧,左鹏.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学科策略[J].当代教师教育,2017,1002:64-69.

[2]王萍.论课程整合视域下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02:9-11.

[3]贾尚东.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2021(35):32.

作者简介: 田嫱嫱,女,汉族,1979.03-   籍贯: 白山,最高学历:本科  职称:一级,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邮编:134300,单位:吉林省白山市浑江区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