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质培优背景下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互相促进的“三教”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吕彬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吕彬,. 提质培优背景下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互相促进的“三教”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国际教育论坛,20215. DOI:.
摘要: 在当前教育提质培优的大背景下,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相互促进成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本研究旨在探索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如何通过“三教”改革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本文首先阐述了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接着分析了“三教”改革的概念及其在课程融合中的重要性。研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对若干高校的课程改革实践进行了深入考察,总结出有效的课程整合策略和教学模式。研究发现,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法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可以有效促进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相互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本文最后提出了一系列实施建议,以期为高等教育领域的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提质培优; 公共课程; 专业课程; “三教”改革
DOI:
基金资助:

引言

在教育领域,提质培优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日益增长,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相互促进显得尤为重要。公共课程作为学生知识结构的基础,专业课程则为学生提供深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两者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然而,现实中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往往存在脱节现象,这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旨在探索和实践“三教”改革,即教书、教人、教法的改革,以期在提质培优的大环境中实现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

一、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互动机制

(一) 公共课程对专业课程的支撑作用

1. 知识体系的衔接

公共课程为专业课程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在课程设计上,公共课程应与专业课程形成连续性,确保学生能够在专业领域内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例如,数学和物理等基础科学课程为工程学和自然科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此外,公共课程中的通识教育内容,如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有助于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的视角,这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2. 能力培养的互补

公共课程在培养学生的通用技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技能在专业课程中同样适用。例如,公共课程中的写作和沟通技巧,能够帮助学生在专业课程中更好地表达和交流思想。同时,公共课程中的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技能,为学生在专业课程中的实验设计和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这种能力培养的互补性,有助于学生在专业领域内形成更为全面的能力结构。

(二) 专业课程对公共课程的促进作用

1. 专业知识的深化

专业课程的深入学习能够加深学生对公共课程中所学知识的理解。在专业课程中,学生可以将公共课程中的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等方式,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从而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例如,在经济学专业课程中,学生可以将数学模型应用于经济数据分析,这种应用不仅巩固了数学知识,也提升了经济理论的应用能力。

2. 应用能力的拓展

专业课程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这为公共课程中培养的通用技能提供了实际应用的场景。通过专业课程的实验、实习和课题研究等活动,学生能够将公共课程中学习到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应用到具体的专业实践中。这种应用能力的拓展,有助于学生在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职场的需求。

二、“三教”改革的实践探索

(一) 课程体系的优化

首先,课程设置的合理化要求我们对课程结构进行细致的梳理。这包括对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全面审视。课程目标应当与学生的长远发展紧密结合,既要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也要预见未来的变化。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当基于学科知识的前沿发展,同时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点。教学方法的创新则旨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评价体系的改革则需要更加注重过程评价和能力评价,而非仅仅侧重于结果。其次,课程内容的更新与整合是课程体系优化的另一重要方面。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背景下,教育者必须具备前瞻性,及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技术进步和社会变革融入教学内容之中。这不仅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也要求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定期修订。课程内容的整合则要求我们在保证学科深度的同时,加强不同课程之间的联系。通过跨学科的课程设计,可以促进学生在不同领域的知识融合,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在课程体系优化的过程中,还应注重课程的层次性和递进性。基础课程应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而进阶课程则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和研究。专业课程则应紧密结合行业实际,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此外,课程设置还应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一定程度的选修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规划。

(二) 教学方法的创新

互动式教学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的教师主导模式,转变为学生主导的学习过程。在这种模式下,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协助者和评估者。通过提问、讨论、辩论等互动形式,学生被鼓励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促进了知识的深入理解和长期记忆。互动式教学要求教师具备高度的教学灵活性和应变能力,能够在课堂上即时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反应和需求。此外,教师还需要掌握有效的课堂管理技巧,确保互动过程有序进行,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项目驱动教学则是一种以学生主动学习为核心的教学策略。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通过参与到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项目驱动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求他们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项目设计者、指导者和评估者的角色,他们需要设计出既有挑战性又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项目,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项目驱动教学的成功实施,需要教师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便能够指导学生在项目中取得实质性的成果。为了确保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够有效实施,教育者还需要关注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教学环境的优化。这包括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创造一个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以及建立一个鼓励创新和尝试的教学文化。同时,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应得到重视,通过持续的培训和学术交流,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创新能力。

(三) 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教师需要参与定期的教育培训,这不仅包括专业知识的更新,还涉及教学法、学生心理学、教育技术等领域的学习。这些培训旨在帮助教师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巧,以及如何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其次,教学实践的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环节。通过课堂观察、同行评议和自我反思,教师能够识别教学中的不足,调整教学策略,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此外,教师参与学术研究不仅能够拓宽知识视野,还能够提升其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这对于教师在教学中的创新和课程改革具有积极影响。跨学科教学能力的培养对于当今教育环境尤为重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跨学科知识的应用日益广泛。教师需要具备将不同学科知识融合的能力,以便设计出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课程。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在本专业领域有深入的研究,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了解。同时,教育机构还应当鼓励教师在课程设计中融入跨学科元素,通过实践来提升跨学科教学的能力和效果。

结论

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互相促进,通过“三教”改革的实践,能够有效提升教育质量,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优秀人才。然而,这一改革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以及持续的评估和改进。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讨如何将“三教”改革与教育技术相结合,以及如何在不同教育体系和文化背景下推广这一改革模式。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可以期待在提质培优的教育道路上取得更加显著的成就。

参考文献:

[1]包军卫,汤仁彪,井新宇.基于高职素养的“三课堂多角色”提质培优建设探索实践[J].山西青年,2023,(24):67-69.

[2]刘宇.提质培优背景下中职卫生学校“三教”改革路径研究[J].科教文汇,2023,(14):161-165.

[3]刘苗苗.中职会计事务专业教师参与“三教”改革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23.

[4]贾婉婉.提质培优背景下职业院校“三教”改革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07):202-2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22年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桂教职成[2022]47号)“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互相促进的“三教改革”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GXZZJG2022B278)立项教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