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的出台,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规范和监督校外培训机构,减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家庭作业负担,促进教育回归本源。双减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父母和社会都是双减的重要责任主体,只有密切家校联系,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氛围,统筹学校、社会、家庭力量,真正形成相互理解、支持的三位一体育人格局,才能确保教育效果的最大化。为了实现“双减”的全面实施,我们需要理解“双减”的价值导向,厘清“双减”的教育观念,从而使学校教育回到应有的水平。
一、现阶段学校课程设置中的不足
1.1作业布置过多。通过作业,可以检验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加深对课本的认识,加强对课本知识的记忆,以及对课本知识的运用。当前,一些学校过分追求学生的学业成就,没有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安排家庭作业,造成了家庭作业的难度,从而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状况。
1.2教学内容太过单一。目前,一些中小学教师在教育观念上还存在着一些陈旧的观念和方法,使其教学内容太过单一,从而制约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由于教学内容单一,课堂气氛较为单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效率下降。在教学管理中,教学内容的设置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它反映着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一个校长的管理水平、一个学校的整体实力。因此,必须引导广大教师,科学地安排好学校的课程,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3课程内容过于单一。建立和执行系统反馈机制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基础。当前,在一些地方,由于缺少课程反馈机制,导致学校无法掌握教师的教学质量,无法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影响到学校的课程设置,影响到学校的课程安排。由于学校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课程回馈机制,使得学校的校长和管理人员很难把握到学校的具体情况,也就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评估和监控,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而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改革。
二、“双减”下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实践策略
宏观调控的作用还需要从微观层面来看,在“双减”政策引导下,家庭、学校、社应该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共同努力,为教育改革提供有效的保障。
2.1学校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改善课后服务,是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双减”在教学质量、形式等方面也要实现“加法”,这就是要不断地改进教学质量、不断完善课后服务系统。以高质量为导向的高质量教育,强调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复杂的情境,通过合作与创新来实现问题的解决与创造。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是把学生从机械的无意义地学习转化为有意义的学习,让孩子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同化和建构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的运用、问题的解决和创新。“双减”是系统化的工作,它可以有效地降低教育的工作量,通过减少学习时间,从而有效地促进学习效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创新思维,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在下课前认真组织和认真地布置家庭作业。在学生做完作业后,教师要对其进行巩固、检查,以达到教学与学习的目的;在基础教育阶段,重视综合教学,要有明确的任务,以全面性、基础性原则为基本原则,设定不同的难度水平和不同的内容取向,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是学生发展的根本方式,而课外服务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双减”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改善课外活动和提高课外活动的服务品质来达到“全面发展人”的目的。首先,校方和教师要明白,课外活动的核心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意愿,维护教师的权益。其次,在课外活动的教学内容上,要充分利用学校和当地的特点通过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获得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最后,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在教育教学中采取灵活、严谨、开放的态度,选择合适的课外活动,使选择范围扩大到整个社会。
2.2教学思路:建立趣味课程的兴趣,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消除学习的疲惫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高水平的课堂教学目的。因此,学校应在合理安排课程时,可以融入兴趣教学的理念,加入趣味性的教学元素,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可以引进希沃白板的教学仪器,提高教师的资讯科技,用有趣的音、影、多媒体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校要积极引导教师开展课外实践,拓宽课堂教学的范围。“双减”的推行,“倒逼”教师提高教学的水平和效率,优化作业设计、课程安排,坚强家长负担等,促进了义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全面的培养,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实行“双减”的大环境下,校方积极改进课程设置,把“双减”思想引入课堂教学,加强作业安排,增强备课、教研能力,树立立德树人的良好形象,满足了广大师生的学习需要。
2.3家庭教育: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加强家庭教育的责任感,规范对教辅机构的整顿,严厉禁止教师补课,减少基础教育阶段的作业,这些都能缓解家庭在教育上的心理负担。但“双减”政策出台后,部分家长觉得家庭作业减少、辅导机构整改妨碍了儿童学习的步伐。将家庭责任推到教辅机构、学校老师身上,是一种缺乏家庭责任感的表现。“双减”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回归学校,回归家庭,从而达到家庭与家庭的双重教育。由于家庭作业的减少,家教的规范化,孩子们在家有更多的自由时间,父母要肩负起家庭教育的责任,更新教育理念,把学生的身心健康摆在第一位。教学态度要真诚平等,尊重学生的需要与兴趣,以沟通、交流取代专制,营造和谐平等的家庭环境。在教学方法上,要根据学生的生活情况,鼓励学生把课堂上的知识运用到探究和思考中去,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不否认儿童的求知欲,并能启发他们的发散性思考;指导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进行自我反省、学习自我管理、提高学习自觉性。
结语
“双减”的目标是推动教育回归学校,加强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紧密配合。首先,从学校教育入手,降低学生、家长对课后补习的需要,改善教学质量,这是最基本的保证。其次,课外活动使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完善的课后服务机制,有效地解决家长和学生在放学后的问题,从根本上遏制了“晚托班”、“小饭桌”等不规范的社会现象。“双减”政策,明确了学校,家庭的教育责任,以学校和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为主体,共同推动和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教育良好的生态,回归教育本然。
参考文献
[1]张英.落实“双减”办“好教育”的学校行动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中旬刊),2021(09):8-9.
[2]靳玉乐,王磊.消费社会境遇下教师身份的异化与重 构[ J].全球教育展望,2018,47(01):83-92.
[3]刘复兴.教育政策价值分析的三维模式[ J].教育研究, 2002(04):15-19+73.
[4]曾宣伟,林霞.走向内生:双减背景下学校课程体系的重塑[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21(5):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