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美术鉴赏课不仅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美术作品作为文化的载体,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还能够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探索美术鉴赏课与思政育人的融合路径,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与思政育人融合的原则
(一)渗透性原则
渗透性原则强调在美术鉴赏的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不应以生硬的方式强加给学生,而应像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教师应深入挖掘美术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巧妙地将思政理念融入其中,使学生在欣赏艺术之美的自然而然地接受到思政教育。在讲解中国传统绘画时,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儒家思想、道家哲学等,从而在欣赏画作的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这种渗透式的教学方式,既保证了美术鉴赏的专业性,又实现了思政育人的目标,使两者相得益彰。
(二)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参与和体验,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加深学生对思政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在美术鉴赏课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与思政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参与艺术创作比赛、开展主题展览等。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艺术技能和创造力,还能让他们在参与过程中深刻体会到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思政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思政教育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从而更加积极地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美术作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从而在思政方面获得深刻的启示和感悟。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如提问引导、案例分析等,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培养其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式,将思政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知行合一。这种启发性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当前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美术鉴赏课与思政教育脱节
教学内容上的分离表现为美术鉴赏课侧重于艺术技巧和审美体验的传授,而忽视了艺术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思政教育价值。教师在讲解美术作品时,更多地关注作品的形式美、色彩搭配、构图技巧等艺术层面的内容,而对于作品所反映的历史背景、社会意义、文化价值等思政层面的内容则提及甚少。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难以深刻理解作品所传递的思想和价值观,从而导致美术鉴赏课与思政教育的脱节。两者教学目标在本质上存在差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难以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得两者能够有机结合。这种目标上的不一致,使得美术鉴赏课与思政教育在教学实践中难以形成有效的融合。
(二)学生对思政内容缺乏兴趣
思政内容的抽象性和理论性较强,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存在一定的距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思政内容是以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为主,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这些内容对于高中生来说,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难以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因此难以产生共鸣和兴趣。在传统的思政教育中,教师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究和思考的机会。这种教学方式使得思政内容显得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师思政教育能力不足
许多教师将思政教育视为一种附加任务,而非教学的核心内容。他们认为美术鉴赏课的主要任务是传授艺术知识和培养审美能力,而思政教育则是政治课或德育课的责任。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教师在美术鉴赏课中忽视了思政教育的融入,从而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有效实施。思政教育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政治理论知识,还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思政教育方法和技巧。许多美术教师在思政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和实践经验不足,难以有效地将思政内容融入美术鉴赏课中。他们缺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的能力,难以激发学生的思政学习兴趣。
(四)缺乏有效的教学资源和方法
美术鉴赏课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来支撑,包括高质量的美术作品、专业的教学工具、多样化的教学材料等。资源的匮乏限制了教师在美术鉴赏课中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学评价和反馈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许多学校在美术鉴赏课的教学评价和反馈机制方面存在不足,导致教师难以获取到有效的教学反馈。这种评价和反馈机制的缺乏影响了教师对教学效果的判断和调整,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与思政育人的融合路径
(一)设计与思政教育相关的主题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系列与思政教育紧密相关的主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和主线。在探讨“艺术与社会责任”主题时选择反映社会问题、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艺术作品,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徐悲鸿的《田横五百士》等。通过分析这些作品,学生不仅能够了解艺术家的创作背景和社会环境,还能够认识到艺术家如何通过艺术表达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艺术家在作品中所体现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社会变革的期望,从而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关注社会、参与社会建设的意识。在“文化自信与民族精神”主题下选取展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艺术作品,如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书法作品,或是近现代反映民族抗争和奋斗的艺术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的力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如何在艺术创作中体现文化自信,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二)选取具有思政教育意义案例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教师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美术作品或艺术家案例,让学生通过深入分析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和社会影响,来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思政价值。选择梵高的《星夜》作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梵高在创作这幅作品时的精神状态、艺术风格以及作品对后世的影响。通过这一案例可以了解到梵高如何在艺术创作中表达内心的孤独与挣扎,以及他的作品如何成为现代艺术的重要标志。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艺术家在逆境中坚持创作的精神,以及艺术作品对社会文化的深远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坚韧不拔和创新精神。齐白石的作品不仅展现了深厚的艺术功底,还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通过分析齐白石的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到齐白石如何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融入个人风格,以及他的作品如何反映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三)开展跨学科的教学活动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跨学科融合能够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多维度理解美术作品的深层含义。教师可以将美术鉴赏与历史、文学、哲学等学科知识相结合,设计跨学科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深入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内涵。在鉴赏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时结合历史知识,向学生介绍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宗教背景,以及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通过对比不同艺术家的作品,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学生可以了解到艺术家如何通过作品表达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肯定,以及对自然和宇宙的探索。教师还可以引入文学作品,如但丁的《神曲》,让学生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描述来感受文艺复兴时期的精神风貌,从而加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在鉴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可以结合哲学思想,如道家的“无为而治”和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分析艺术家如何在作品中体现这些哲学理念。通过欣赏王维的山水诗和山水画,学生可以体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以及艺术家如何通过自然景观来表达内心的宁静和对宇宙的感悟。
(四)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美术创作、展览策划、社区艺术服务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组织学生参与社区艺术项目,让学生在实际创作中了解艺术如何服务于社区,如何通过艺术作品美化环境、传递正能量。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艺术创作能力,还能够体会到艺术的社会功能,认识到艺术家作为社会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引导学生参与学校或社区的艺术展览策划,让学生在策划过程中学习如何组织展览、如何选择展品、如何设计展览布局等。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到艺术展览不仅是艺术作品的展示,更是文化交流和思想传播的平台。
(五)设置讨论与辩论环节
讨论与辩论环节是激发学生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师可以围绕艺术作品中的思政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和辩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艺术与社会、政治的关联,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在鉴赏一幅描绘社会现象的现代艺术作品时,可以提出“艺术家通过这幅作品想要传达什么样的社会信息?”、“这幅作品反映了哪些社会问题?”、“我们作为观众,应该如何理解和回应这些信息?”等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讨论。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不仅能够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还能够学会从艺术作品中提炼社会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艺术作品中的符号、色彩、构图等元素如何与社会政治议题相联系。在讨论一幅以战争为主题的作品时,学生可以探讨艺术家如何通过作品表达对战争的批判、对人性的反思,以及对和平的渴望。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社会意义和政治立场。
(六)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多媒体教学能够通过视频、音频、互动软件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听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的思政内涵。利用视频资源展示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家的生活经历以及作品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通过观看纪录片、访谈节目或艺术家的创作过程视频,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艺术作品与社会政治环境的紧密联系,从而加深对作品思政意义的理解。播放艺术家的访谈录音、艺术评论家的分析讲解,或是与艺术作品相关的历史事件的音频资料。通过听觉的刺激,学生能够在脑海中构建起艺术作品与社会背景的联系,增强对作品思政内涵的感知。利用在线艺术博物馆、虚拟现实(VR)技术或艺术鉴赏APP,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近距离观察艺术作品,甚至进行互动式探索。通过这样的互动体验,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艺术知识,同时思考艺术作品如何反映社会问题和政治观点。
(七)设计思政教育项目式学习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以“艺术与社会变革”为主题的项目,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与社会变革相关的艺术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学生需要通过查阅资料、分析作品、撰写报告等方式,探究艺术作品如何反映社会变革,以及艺术家如何通过作品表达对社会变革的看法和态度。在创作环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创作一幅与所选艺术作品主题相关的原创作品。这个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艺术创作的社会责任和政治意义。在展示环节,学生需要将自己的研究报告和原创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通过口头报告、作品展览等形式,学生不仅能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还能够接受同学和教师的反馈,进一步深化对艺术作品思政内涵的理解。项目式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作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活动深入理解和内化思政教育内容。通过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实现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
(八)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自我评价
进行反思与自我评价的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够促进学生从思政教育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学习体验和成长变化,从而实现知识与价值观的双重提升。通过组织课堂讨论、撰写反思日记或进行小组分享等方式,鼓励学生回顾自己在美术鉴赏课上的学习经历。学生可以思考在欣赏不同艺术作品时,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是否有所深化,对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社会背景是否有更全面的认识。通过这样的反思,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在艺术鉴赏能力上的进步,同时也能够体会到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价值。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评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学生可以反思自己在参与课堂活动、完成作业和项目时的态度和努力程度,以及这些努力是否有助于自己对艺术作品思政内涵的理解。通过自我评价,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从而设定未来的学习目标和改进方向。引导学生从思政教育的角度出发,思考艺术鉴赏课如何帮助自己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可以反思艺术作品中的主题和象征如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呼应,以及这些艺术体验如何影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思政育人的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完善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地将思政教育融入美术鉴赏课中,实现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还能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未来应继续深化研究,不断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融合路径,以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戈强.新媒体环境下高中美术鉴赏课渗透德育思政的研究[J].学苑教育,2022,(32):72-73+76.
[2]彭琼.关于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的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资源,2022,18(10):42-43.
[3]赵婧.高中美术鉴赏课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D].山西师范大学,2022.
[4]朱润清.高中美术“图像识读”素养教学实践研究[D].扬州大学,2022.
[5]王芳杰.课程思政语境下高中美术鉴赏课实施策略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22.
[6]崔小敏.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美术跨学科教学探究[J].大众文艺,2021,(12):184-185.
[7]李兆敏.“课程思政”视域下面向高中美术生的数学教学设计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