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特别是在语文学科中,古诗教学面临着内容抽象、学生理解困难等挑战。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学科融合和情境教学成为新的探索方向。将动画引入古诗教学,通过生动的视觉效果和逼真的情境再现,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基于此,接下来本文以《卖炭翁》为例,探讨动画情境教学在古诗教学中的应用,旨在为传统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为教师提供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一、学科融合,情境设置
在动画情境教学中,合理设置情境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重要手段。以《卖炭翁》为例,情境的细节设计应突出老翁的生活艰辛和环境的寒冷,增强学生的感受和理解。首先,老翁的衣着设计要显得单薄简陋,以突出他的贫困与生活的困苦。衣物的破旧和单薄能够直观地反映出他难以抵御寒冷的困境。画面中天气氛围的营造同样重要,通过微风吹拂雪花、树枝上的积雪以及老翁呼出的白气等细节,可以增强寒冷的感觉。这些细节不仅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老翁运炭的辛苦,还能更好地理解“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深意。在卖炭场景的设计中,要着重刻画寒风凛冽的早晨。老翁早早起床,驾着车赶往集市的过程,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他的脸上,深深的车轮辙迹延伸在雪地上,每一步都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这种细致的刻画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老翁的艰辛和寒冷的环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古诗的情感和意境。通过这些精心设计的情境,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卖炭翁》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还能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下,体验到古诗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这种情境设置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在感受和体验中获得对古诗更深层次的理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学科融合和情境设置的有机结合,古诗教学可以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和富有意义。
二、视觉传达,制造情感反差
以《卖炭翁》中的卖炭场景为例,通过视觉上的冲击,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宫使骑马而来的速度和轻快状态。宫使“翩翩”而至,马蹄声急促,尘土飞扬,显示出他们来势汹汹、状态轻松自如的样子。宫使们身着华丽的服饰,骑着高大威猛的马匹,他们的到来充满了力量和气势。马蹄敲击着地面,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扬起的尘土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刺眼,仿佛整个场景都被他们的气势所笼罩。此时,卖炭翁的形象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衣衫褴褛,满脸灰尘,眼神中充满了疲惫和无奈。卖炭翁辛苦劳作,却依旧难以摆脱困苦的生活,他那瘦弱的身影在宫使的威风凛凛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助。宫使们毫不客气地欺侮卖炭翁,动作迅速而果断:“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前向北”。这一系列动作迅猛如风,他们手持文书,口中高声宣读命令,态度冷酷无情。他们将卖炭翁的牛车回转过来,指挥着牛向北前行,整个过程几乎是在瞬间完成。宫使的动作一气呵成,“把”“称”“回”“牵”之间的转换无缝衔接,表现出他们强买掠夺的迅猛和无情。在这个过程中,卖炭翁只能无奈地接受现实,眼睁睁看着自己辛苦卖炭的劳动成果被夺走。他那愤怒却无力反抗的神情,以及宫使们的嚣张跋扈和冷漠无情,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通过这种情景的再现,视觉上的冲击力不仅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古诗中的情感,也加深了对诗意的理解。宫使的迅速与轻快,与卖炭翁的困苦无助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强烈的情感反差,使卖炭翁的悲惨命运更加令人动容。在情感的激荡下,观众不仅能感受到卖炭翁的无奈与痛苦,还能深刻体会到宫使的冷酷无情,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中所要传达的主题。通过这种情景教学,学生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还能在情景再现中激发情感共鸣和深入思考,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达到了古诗教学的目的。
三、人物台词,刻画了人物内心冲突
卖炭翁衣衫单薄,瑟瑟发抖,他为了生计,只能祈愿天寒地冻。虽然天冷衣薄,期望天气更冷看似不合逻辑,但生活没有给卖炭翁更好的选择。天越冷,炭的需求越大,卖炭翁才能赚到更多的钱以维持生计。如果天气不冷,他的炭就卖不出去,他的日子会更加艰难。因此,这一“忧”与“愿”的矛盾虽然反常规、不合理,却又符合逻辑和人情理。卖炭翁的沉默和无奈,与宫使的快言快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卖炭翁默默地砍柴、烧炭、运炭,他的辛劳和苦楚都隐藏在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即使在宫使强行掠夺时,他依旧沉默无言,最终无声无奈地收下了“半匹红绡一丈绫”,默默接受“系上牛头充炭直”的命运。他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一句怨言,只是用行动表达了他的艰辛和无奈。他的沉默不仅是对现实的无奈妥协,更是他内心深处的无声抗议。宫使的快言快语和嚣张跋扈与卖炭翁的默默忍受形成了强烈对比,凸显了社会的不公和卖炭翁的悲惨命运。而“使者”则代表了另一种生活状态,他的快言快语和卖炭翁的沉默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进一步突显了社会的不公平和卖炭翁的悲惨命运。人物台词在这个情境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对话和独白,刻画了人物的内心冲突和情感表达,凸显了主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境设置让学生以主人公的身份再次走进那个时代,走进那些人物中,从而从文本的解读走向对文本的体知。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卖炭翁的艰辛与无奈,深入理解他的内心世界。这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还培养了他们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学生们在扮演卖炭翁时,会感受到他在艰苦劳作中的无助和被剥夺的痛苦,通过模仿他的动作和表情,他们能够更真实地体会到卖炭翁的处境。与此同时,学生们在扮演宫使时,也能意识到权势带来的不公和压迫,从而反思自身在社会中的角色与责任。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卖炭翁为何希望天气更冷?他的愿望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无奈与心酸?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卖炭翁的处境。
四、完善评价、教学实践——教学的评价与反思
(一)学习评价的过程性
在古诗教学中,依据学科融合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师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生活情境和时代情境,以问题和任务为导向进行教学。通过这种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语文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整合各个学科的知识储备,并搜集相关材料进行探究。教学过程中,评价应注重过程性,采用多种形式的表现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学生可以进行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和同学的学习情况,还能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的表现和进步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改进和提高。通过这种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学生能够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并促进高阶思维的发展。基于此,具体来说,学生在解答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分析、综合和评价等高层次思维活动,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此外,评价过程中的自评和互评,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他们在互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合作。
(二)质量评价的针对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课堂评价量表的设定应以准确反映学生学习水平和课堂学习状况为基准。评价应从多维度、多角度出发,对学生学业质量的完成程度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和指导。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是设定评价量表的重要依据。在针对古诗文《卖炭翁》的教学中,情境设计采用跨学科融合的方式,设定了不同环节、不同对象和不同小组任务的量化评价。每一个环节的评价标准都应具有针对性,确保能准确反映学生在该环节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场景布置环节,可以评估学生对历史背景的理解和情景再现的能力;在色彩搭配环节,可以评估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色彩运用的准确性。同时,针对不同对象的评价应有所区别。对于小组合作任务,可以评估团队协作能力、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各成员的贡献度。对于个体任务,可以侧重评估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对古诗文的个人理解与表现。通过规范化的评价标准和针对性的量表设置,教师能够更清晰地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由此可见,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还能有效的为教师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教学效果提供重要依据。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将动画制作引入古诗《卖炭翁》的教学,本文展示了跨学科融合对提升教学效果的显著作用。这种创新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情感,还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尤其是通过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教师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继续探索和应用这种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将有助于深化古诗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皋冬成.开展初中语文古诗教学的策略探索[J].启迪与智慧(上),2024,(04):48-50.
[2]耿兰文.初中古诗文情境教学策略刍议[J].学苑教育,2024,(04):85-87.
[3]罗心怡.情境教学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上),2022,(06):100-103.
[4]耿丽霞.学科融合:古诗动画情境教学——以《卖炭翁》为例[J].作家天地, 2022(30):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