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的实现路径及评价机制
梁越月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梁越月,. 论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的实现路径及评价机制[J]. 国际教育论坛,20231. DOI:.
摘要: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将它有效融入高职思政课是落实二十大精神的必然要求,是提升思政课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还是为社会提供高质量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好接班人的应然举措,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要通过创新融入的思路和方式、优化教师知识结构、创新教学方式以及构建科学评价机制等路径来实现。
关键词: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思政课 实现路径 评价机制
DOI:
基金资助: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存中创造的文化,沉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彰显着中华民族的鲜明底色,是涵养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习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国人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一、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的内涵意蕴

(一)落实二十大精神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由结合而相互成就,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彰显了文化自信,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向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民为邦本、厚德载物、亲仁善邻、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传统价值观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有着高度的契合性,能在人的思想素养、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方面给予学生丰富的人文内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积累的思想营养和实践智慧,能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与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养培育有机统一起来,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当代大学生的民族气韵,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增强民族复兴的内在凝聚力。

(二)提升思政课的育人成效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上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其在内涵特征上也与马克思主义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比如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史观”、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并包”与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与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不谋而合。理论的基础是深入认识的前提,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扎根中国大地,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思政课要发挥好“立德树人”的前沿阵地作用,也要萃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来培育好时代新人。以“仁义礼智信”为代表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民族气概,展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处世理念和精神品质,这些优秀品质能引导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更深层次的认同。同时,一堂好的思政课应该做到价值观引领与情感熏陶相统一,传统的思政课偏重于说理教育,较为枯燥,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美诗篇、经典故事、名人名言有效融入思政课堂,在文化氛围的渲染下增强思政课的美学趣味,引导学生从情感上的共鸣上升到理性上的认同,提升思政课的育人成效。

 (三)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需求

新时代高职院校要按照时代发展的方向、企业用人的要求以及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培养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在具体的教学中,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传统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引领和教化作用。 德者,才之帅也,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也是企业选择人才的根本着眼点,对于“立德树人”的高等学校来讲,为国家、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才是根本目的。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现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思路和方式

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顶层设计,精心设计各门课程融入切入点、侧重点和教学维度,认真开展好集体备课,切忌形式主义和“两张皮”,避免内容上的“生硬照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容要要找准确切入点,为思政课堂注入新鲜的活力,将传授学科知识与引导学生的价值观相统一,以《思想道德与法治》为例,在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可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关于“爱国”的诗篇作为课堂引入,如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化淳“等著名爱国诗篇创设课堂情境,通过对爱国诗篇的讲解,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践行,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在讲解《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要引导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中国化的理论探索两者联系起来,讲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体系》要让学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源泉,把“两个结合”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及时讲解给学生,讲清楚“两个结合”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力争做到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

(二)优化知识结构,提升思政课教师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学问之师。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还应具备丰富的人文素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源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富含丰富的育人资源,思政课教师应该加强理论和知识的储备,提升专业文化素养,提高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思想认识。其次,要注重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了解当下学生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期待和兴趣方向,根据学生的文化需求来设计课程,提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精准性。搭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集体备课平台,集思广益,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学习,提炼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入课堂,打造一批示范金课,供教师学习。

(三)创新教学载体和教学方式

传播学以及现代心理学都有研究表明,人们更容易接收那些满足自己某种需要的信息。要让学生主动、有效地接收思政课的教学信息,必须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必须要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沉浸式”“体验式”教学,丰富实践教学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教学,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除此之外,也要注意做好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有机统一,传统的教学课堂注重灌输和说服,但一味的说教难免枯燥乏味,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主体性地位,很难深入学生的内心引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利用青年一代对媒体信息接收图像化、情景化、动漫化等特点,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结合设计成图文并茂的微信推送,或是剪辑成一段段小视频,利用好“朋友圈”、“微博”、“抖音”“小红书”等时下流行的社交平台,在青年大学生中唱好主旋律,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能够实现“线上线下统一”、“内外合一”。

三、构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科学评价机制

(一)评价标准

建立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评价标准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和教学质量标准,教学评价是对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等进行总体的评价,它要求评价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逻辑是否清楚,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做的测量、分析和评定,为了解、诊断、评定、调整与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二是要突出思政课的课程特点,思政课教育要充分体现“立德树人”的使命,要树人先立德,德是基础也是统帅,要在马克思关于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指引下实现人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是否体现出很强的育人性、引领性、文化熏陶性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

(二)评价主体与评价内容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的成效主要依靠学生的评价、教师的自评、管理者评价、专家评价。利用云班课大数据监测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和互动,要把是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生是否有获得感作为主要评价方式,00后大学生追求新鲜事物,新形势下对思政课也有了新的要求,要把学生的参与度、获得感作为评价内容,要体现出思政课与时俱进的品质。其次,教师的评价,对教师课程中观点的正确性、内容安排的合理性与逻辑性、教学手段和形式的创新性进行评价,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精准性。管理者评价,管理者通过对课堂纪律与氛围、教案设计、教学的规范性、观点的价值引领性进行评价。专家评价,通过专家和督导组听课评价来进行综合性评价,提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规律性认识。

实践表明,要想使评价客观、科学,需要综合多种评价类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评价与一般的课程有着共性,也存在着它的特殊性。思政课教学评价除了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以外,也应将其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面临着新任务之下,把评价置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之中。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能否培养出热爱祖国、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生,能否将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能否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能否自觉抵御错误思想和错误言论作为评价标准,切实提升思政评价体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三)评价主要途径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可以通过现场听课、学生走访、集体教学观摩的方式来进行评价。现场听课要求以教学过程为主线,将教学进行过程中的师生语言、行为、活动等记录下来,然后在课后整理听课记录、理清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思路,补充重要的细节,同时对课堂教学的质量进行定性的评价。学生个别走访与集体座谈,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从学生听课的感受,知识的获得感、课堂的参与感上对课堂效果作出评价。教师和管理者座谈,交流教学过程中的体会,管理者向教师提出改善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从教师的角度产生的教师自评,即教师“自我效能感”的评价,教师能对自我的教育水平、教育效果,以及对学生的判断和感受,对自我教学能力的认识以及对自我教学水平的判断。督导组听课总结,给予一定的改进建议。专家座谈交流,针对思政课堂总结些规律,为优化课堂提出些方法和建议。

(四)评价运行机制

构建学校、学院、教研室(课程组)、教师个人、学生群体五个基本层级的评价工作体系,评价指标既能相互补充,又能覆盖多重视角,让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使思政课教师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提高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切实提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教务处还可将期中评价和期末评价相结合,及时将结果反馈教师,提出改进意见,积极调整课堂教学,从而更好的指导教学。最后,教务处要谨慎处理评教结果, 保证评价的相对公正性和客观可比性,将评价结果纳入年终考评范畴,与教师绩效考核和职务职称晋升挂钩。

本文系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KY2022-3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