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新课标的推行对初中地理课程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一变革,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需要对初中地理课程内容进行结构化建构,以提高课程质量和学生的地理素养。就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初中地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依旧存在照本宣科的情况,根据教材进行教学,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比较零散,时间一长很容易遗忘。而积极进行课程内容结构化的建构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地理能力与素养的有效提升。
一、基于新课标的初中地理课程内容结构化建构的意义
(一)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而内容结构化建构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通过对课程内容系统化的梳理,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重难点,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同时,结构化的课程内容还便于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使教学过程更加科学合理。新课标要求地理课程内容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相贴近,注重学生兴趣激发。而通过课程内容结构化的建构,能够使课程内容更加模块化、系统化和生活化,便于教师进行创新性教学,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内容结构化建构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1】。通过对地理知识各个方面的结构化处理,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结构化的课程内容下,教师能更好地组织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三)适应教育改革需求
新课标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很好地体现了新时代教育理念的发展。而合理进行课程内容结构化的建构,能够很好地促进新课标要求的落实。新课标强调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合理进行地理课程内容结构化建构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2】。在教育教学中,教师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将课程知识结构化的呈现,帮助学生从整体角度学习与探究,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为学生今后更好的学习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基于新课标的初中地理课程内容结构化建构措施
(一)把握好课程内容中的空间尺度线索
在基于新课标的初中课程内容建构过程中,教师得把握好课程内容中的空间尺度。空间尺度是地理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其不仅能很好的体现地理现象的分布规律,还能有效反应地理环境的差异性【3】。为此,初中地理教师应该认清这一点,先从全球的角度进行课程内容的把握。例如在讲述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时,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位置、地球的运动以及地球的气候等,让学生认识到地球是一个庞大的星球,其中的各种地理现象与环境都是相互联系与影响。然后在宏观角度上,教师可以从区域的视角进行课程内容的建构。例如在我国地理环境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气候以及地形等,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的国家,不同的地理区域都有其独特的地理特征。最后就是微观角度,教师便可以从具体的地点入手建构。让学生分析了解本地城市的地理位置、气候以及地形等,让学生认识到城市是一个小尺度的地理环境。借助此,便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课程知识,达成理想的教学目标。
(二)聚焦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在基于新课标的初中课程内容建构中,人地关系和地域系统的整合是至关重要的,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还能促进学生深入认识不同地域的特色【4】。在课程设计上,教师应该将人地关系当做核心线索,并将其贯穿于整个地理教学过程。这就代表着教师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教学中,都得着重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例如在气候、地形等自然要素这部分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人类如何适应和改变自然环境的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影响自然环境。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和人类的活动方式。借助此,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域差异的形成原因,同时还有不同地域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例如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研究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并且合作探讨气候、土壤以及水源等因素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等。
(三)围绕人地关系主线落实
为了更好地落实人地关系这一主线,初中地理教师需要引入一系列结构化的建构措施。首先就是得在课程内容上明确人地关系的内涵。人地关系具体是指人类和地球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从自然地理角度上来说,教师可以为学生详细地介绍地球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自然现象,同时还有人类如何利用和保护这些资源。在人文地理角度上,教师则可以为学生介绍人类社会的地理分布、人口迁移等,同时让学生讨论分析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的地理规律。其次就是得突出人地关系的重要性。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科的核心,也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解决地理问题的基础。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具体的案例和实际问题,让学生深刻认识与感受到人地关系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素养,为其今后更好的学习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合理组织地理实践活动
合理组织地理实践活动是促进初中地理课程内容结构化建构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合理有效的地理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很好地感受到地理知识的价值,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5】。就学校方面而言,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地理环境的变化和地理现象的产生。例如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观城市规划展览馆,了解城市的布局和发展趋势。也可以参观气象站,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气象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地理实验活动,让学生动手探究地理现象的原理。如借助模拟实验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原理;通过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实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地理观测活动,让学生仔细观察,并且详细地记录地理环境的变化,切实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地理思维能力,促进教学质量更上一个台阶。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新课标的初中地理课程内容结构化建构是提高课程质量和学生地理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其重要性,积极探索和实践,为我国初中地理教育改革贡献力量,助力学生更好的学习与成长。
参考文献
[1]孙兆志.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地理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以"大洲"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2(1):58-61.
[2]张鹏韬,曾早早.基于HPS融合模式的初中地理教师科学史教学理念研究[J].地理教学, 2021(4):8.
[3]廖辞霏,朱雪梅.地理新课标的十大亮点——从课程育人维度[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2023(11):8-11.
[4]程忠园,洪成旗.着力建构初中地理新课堂——以《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为例[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8(6):4.
[5]顾越,梁怡佳,汪涛.人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中地理核心素养的渗透[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7(19):3.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基于新课标的初中地理课程内容结构化建构研究》(课题编号:2023YB12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