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创新摭谈
马光玲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马光玲,.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创新摭谈[J]. 国际教育论坛,20231. DOI:.
摘要: 课堂教学是实施核心素养培养的主渠道,初中生物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努力改变教学方式,启迪学生思维,倡导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科教学质量。
关键词: 初中生物 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培养 探索 兴趣
DOI:
基金资助:

2022版新课标颁布,强化核心素养培养,课堂教学是实施核心素养的的主渠道,随着新课标的落实和新课程的普及,课堂教学活动已发生了巨大变革,自主、合作和探究已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教师应重新认识在课堂教学中的任务和角色,重新设计课堂教学的一般原则和活动模式。这就要求课堂教学改革必须研究课堂教学众多因素的整合。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如何创新呢?

一、优化教学组织形式,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双方必须共同参与、相互配合才能获得成功。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应该为“学”服务。学生只有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中,才能使课堂中的问题成为学生自身的问题,学生才会学得积极主动、生动活泼。正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任何知识、解决的任何问题,是他们自己获得的,所以就比通过其他途径得来的更彻底地属于他们自己。但是"一刀切"、"齐步走"等陈旧的教学组织形式,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少、慢、差、费的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在哪里?

首先,应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实行“分组教学、合作达标”。所谓“分组教学”是指通过学情分析,将所教班级学生按照学业水平、能力、性别、个性特征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4—7人不等,根据学生特长如生物基础知识、实验技能、某种生物的观察或饲养等,选出组长(组长可根据学习内容选定),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合作学习、公平竞争创造条件。不仅如此,这一教学组织形式能有效地纠正教师“独占课堂”的不良倾向,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也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其次,注重学生思维的参与。课堂中学生的参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如讲述《生物的生活环境》一节时,笔者把一盆月季花放在讲台上,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要让月季花生活下去,需要同学们提供什么条件?反之呢?这说明了什么?如何把影响月季生活的因素进行分类?”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问题回答的也比较准确深刻;二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创造性。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兴趣属于人的非智力因素,它对认知活动起着指导、调节和强化的作用,是学习过程顺利而有效进行的心理条件。只有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生物现象、认识现象本质及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过程中感到兴奋和激动,使之体会到学习生物知识的乐趣和成功的愉快。从而以兴趣激发起学生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这是生物学教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兴趣的源泉在哪里?

第一,兴趣在于探索隐蔽的现象或事物。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司空见惯的现象常常会熟视无睹,而揭示这些现象的本质,却会引起人们的高度注意。生物界绚丽多彩,可作为学生观察、研究的对象十分丰富。我们应该把生物教学的背景扩大到广阔美丽而又蕴含许多奥秘的自然环境之中,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生物知识,探索生物现象的本质。

第二,运用知识,激活思维,是兴趣不竭的源泉。在教学实践中,应坚持走课内外相结合之路:课内,学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分析、概括、深化生物知识并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外,重实践、重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问题,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外与课内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内知识,使学生每掌握一个新知识,都能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内在动力。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教学是认识与情感相互促进的过程。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它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求知兴趣,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然而,现在的中学生大多仍习惯于老师“喂”知识,而不是主动地去学,更不要说灵活应用。

中学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但他们认为书本上的知识大多与实际生活无关的,没有实用性。而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又有大量的生命现象,许多需要解决的生物学问题。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如讲到光合作用时,先让学生讨论一下本地的玉米、水稻的生产,让学生在预习时考虑在栽培中所涉及的各种做法的用途。这样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学习的积极性自然提高。设计一些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外界溶液浓度影响根细胞的吸水”实验中,让几位学生在教室内自己动手做演示实验,然后让全班学生一起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实验结果产生的原因。由于是自己做的实验,亲身体验到不同的处理方法造成不同的结果,就很自然地产生揭开谜底的欲望,激发起学习的欲望。另外,课前五分钟讨论也不失好方法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将社会上相关生物的热点、新闻,联系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评论。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灵活应用知识,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对所学知识进行内化,或寻求进一步的知识。

三、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加深知识理解和记忆。

生物学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也很紧密。学生在生活中其实经常在接触生物学知识,只是他们还没有明确意识到,原来这就是生物学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并指导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不仅能激起学生强烈的的学习兴趣,更能加深他们对生物学的理解与记忆。例如,学生对生物的应激性往往不容易理解,我们可以一学生比较熟悉的含羞草为例来说明。而对于生物应激性的意义,我们可以用洋葱来说明,我们在切洋葱时,往往会“泪流满面”,这是对特殊气体刺激的一种反映,流泪可以对人体起到一种保护作用。在讲到直根系和须根系的特点时,教材上往往是以水稻和小麦为例来说明,从知识上来讲,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对于农村学生,水稻和小麦自然是见到过的,一说就都知道;而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说,大部分都不知道水稻、小麦是什么样的,因此,我在讲课的时候,先举了萝卜、白菜、大蒜、小葱的例子,还有同学们喜欢吃的甘蔗,这些熟悉的例子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然后再来把握直根系、须根系的特点,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印象就很深刻了。如在教学时,利用投影、挂图、录像或课件,让学生感受各种器官在自身的实际位置、生理特点,同时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如针对学生坐、立、行、走姿势不够端正的现象,在学习了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保持坐、立、行、走的正确姿势。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把知识学活,又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理解。经常训练,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四、注重课堂教学反馈,加强生物学法指导

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越巩固。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信息的获得、反馈和调节上。成功反馈一方面要及时,另一方面教师要采用鼓励性评价,扩大反馈范围和内容,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

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习方法不够科学、有效。因此生物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法指导就是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会学知识,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法定教法,使教法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适应学生的学习要求,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主学习的观念。学生只有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会观察、会思考、会自学、会应用,才能学会学习。

课堂教学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动态系统,教学效果受许许多多因素的影响、制约,然而追求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每位生物学科教师的强烈愿望,教师在生物教学中的应该多动脑筋,多想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真正喜欢生物课,体验到生物学习的乐趣,乐于钻研生物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生物教学要求,培养出新时代的生物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