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文化自信成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尤其是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美学价值,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在文化自信背景下,探索和实施更有效的古诗词浸润式教学策略,成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的关键。基于此,接下来本文旨在通过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以此使他们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从而能够真正的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一、加强诗词朗读,体会文化特点
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朗读是重要的一环。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为例,教师在构建浸润式教学时,可以分为学生自读和教师范读两个时段。学生自读时段:首先,学生基于诗词的初步感知和已有的朗读技巧,尝试划分诗词的朗读节奏。尤其是这个阶段是学生调用以往所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对其朗读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的锻炼。通过整体朗读《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三首古诗,学生借助教材中的注释和相关材料,探索诗词的深层次内涵,力求把握诗词中的情感基调。例如,朗读《出塞》时,学生可以感受诗人对边疆战士的崇敬和对国家安宁的期盼;朗读《凉州词》时,可以体会到边塞风光的壮美和战士们的豪情;朗读《夏日绝句》时,则能感受到诗人李清照在逆境中表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教师范读时段: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朗读,将古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充分展示给学生。通过教师范读,学生不仅能更好地掌握诗词的朗读节奏和情感表达,还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理解诗词的文化内涵。例如,在范读《凉州词》时,教师可以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突出边塞风光的壮丽和战士们的豪情壮志;在范读《夏日绝句》时,通过坚定有力的语气,传达诗人李清照的坚韧精神。基于此,通过学生自读和教师范读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既能提升自己的朗读技巧,又能深入体会古诗词的文化特点,从而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以及有效的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
二、鼓励学生联想,树立文化意识
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联想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词的内涵和文化意义。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湖阴先生壁》一诗为例,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描写了湖阴先生家的环境和生活情趣。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思考。首先,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王安石通过什么表现湖阴先生庭院的整洁、干净?”这个问题帮助学生关注诗词中的具体描写,如“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通过分析这些描写,学生能够体会到湖阴先生日常生活的细致和勤勉,以及庭院的整洁和自然之美。接着,教师可以继续提问:“诗词仅仅是表现居住环境和生活情趣吗?如果你看到这样的庭院,会认为主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可以进一步联想到诗人借助环境描写传达的深层次意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湖阴先生庭院的洁净和清幽不仅反映了他的生活情趣,更凸显了他的高洁品质和志趣。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诗人的心情和性格。通过讨论“王安石在写这首诗时是什么样的心情?他的性格又是怎样的?”学生可以了解到诗人对湖阴先生的赞美之情,以及他对简朴高洁生活的向往。教师可以结合王安石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崇尚高洁、追求真理的精神。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引导和讨论,学生不仅能够对诗词有更深刻的理解,还能在联想和思考的过程中,逐渐树立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基于此,可见联想教学法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意识,使他们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以及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从而有效的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合理想象,启发文化意识
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合理想象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理解。以陆游的《示儿》为例,这首诗是陆游临终之际创作的,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诗词的情感和文化内涵。首先,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该问题使学生得以知晓,陆游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病床上,倾注对家国深沉情感,写出了那首诗篇,接下来,教师可以继续提问:提出如此疑问:“结合这首诗歌的题目想一想,难道这首诗是陆游的自言自语吗?意在启发学生深究诗作 "示儿" 标题背后的含义,领悟此诗乃陆游对其子之临终教诲,陆游的一首诗作中,包含了他对子孙在国家统一时,记得向他告知的深情寄望。尤其是在问题的启发下,学生可以结合诗题“示儿”以及陆游的生平资料,展开合理想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想象出“陆游躺在病榻之上,儿子们围绕在其床前,脸上流露出悲伤之色。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陆游为什么要在临终前写下这首诗?”通过讨论,学生可以了解到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他的爱国情怀贯穿始终,即便在临终之际,他依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由此可见,这种对国家的深情厚谊,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文本赏析,强化文化体验
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对小学阶段语文课程中的古典诗歌进行教授,不仅要求学生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还须通过深入文本分析,提升他们的文化感知与归属感,在四年级下册的《古诗三首》中,王冕的《墨梅》一篇,是他为画作所作的题诗,他用极具趣味性的文字,生动刻画出梅花独特的气质,既展现了梅花傲然挺立、香气扑鼻的形象,也透露出他本人对名利的淡泊态度和正直的品格。在诗歌的完整内容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聚焦于中心意象,共同进行文学作品的精细解读活动,以“墨梅生长在何地”为起点,引导学生认识墨梅的生态环境,并探讨该环境如何塑造其独特的品格。接着,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墨梅的外形是怎样的”,通过描述墨梅的姿态、颜色和香气,让学生对墨梅有一个具体的视觉和感官上的认知。然后,可以探讨“墨梅花开后有怎样的特征”,通过观察和描绘墨梅开花的样子,感受其不畏寒冷、坚强不屈的精神。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墨梅有何引申含义和象征意义”,帮助他们理解墨梅不仅仅是一种植物,还象征着高洁、坚韧和独立的人格品质。此外,可以借助“砚池”等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比如,讲解砚池的历史和用途,使学生在欣赏诗词的过程中,能够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基于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之中充分的通过这样的文本赏析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和意境,还能有效的增强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以及进一步的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
五、知人论世,增加文化积累
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不仅要注重诗词内容的传授,还要通过知人论世的方式,帮助学生增加文化积累和历史认知。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于安史之乱结束之际创作的,他在听到战争结束的消息后,喜悦之情难以抑制,随即创作出此诗。尤其是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分享关于“安史之乱”时代背景的资料,使学生能够了解这场重大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进而更好地理解杜甫创作此诗时的心境和情感。基于此,通过这些背景资料的补充,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中蕴含的历史厚重感和杜甫对国家安定的期盼之情。此外,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杜甫的人生经历与诗词创作风格的关系”的项目化探究任务,科学地划分项目学习小组。学生以项目小组为基本单位,通过撰写项目计划、组内分工、分头查阅信息、集中整合信息、组内讨论以及统整意见等不同的环节,围绕“杜甫的人生经历与诗词创作风格的关系”这一话题,展开辩证性和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例如,学生可以查阅杜甫的不同时期的生平事迹和诗作,分析他的创作风格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并探讨这些变化与他的人生经历之间的关系。通过这样的项目化探究,学生不仅能够对杜甫的诗词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基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阅读相关的历史和文学资料,进一步了解唐代的社会背景、政治局势和文化环境,从而有效的加深他们对杜甫诗词的理解和对唐代文化的认识。
结论;
综上所述,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浸润式教学策略,通过文本赏析、知人论世等方法,增强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尤其是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还有效的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基于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探索和实践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的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以及 能够为传承中华文化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黄玉莲.文化自信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浸润式教学策略[J].读写算,2024,(24):35-37.
[2]王琼敏.小学语文古诗词浸润式教学探析——以小学语文高年段古诗词教学为例[J].甘肃教育,2024,(12):88-91.
[3]胡婧.浅谈基于浸润式教学方法视角的小学古诗词教学[J].新智慧,2023,(17):123-125.
[4]王敏香.文化自信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浸润式教学研究[J].教师, 2023(9):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