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来中国民族乐器改良历程,获得了巨大成功但也有些许遗憾。20世纪初,在暗黑的时代背景下,面对西方文化强势入侵,带着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烈民族自尊和力争摆脱“弱势文化”的强烈意愿,中国音乐人致力于民族大乐队的建设,努力学习和仿效西方交响音乐的创作和表演,同时围绕民族大乐队所需求音乐作品进行民族乐器改良(简称乐改)。
但是在乐改获得巨大成功之后,不少专家学者在反思成功的背后似乎缺少些了什么,这些在模仿西方音乐模式的成功里有中国民族乐器的音色特点,但是有中国民族文化精神和审美特征吗?似乎有一些,但不是我们所期待的那样多。很显然这是近百年来乐改比较尴尬的问题,不少乐器在十二平均律和交响化过程中已经减弱了民族韵味和美感的表达能力,在投入巨大的成本后,不能不说这是件遗憾的事情。
这个问题,是今后民族音乐发展的方向性问题,同时也是民族乐器改良的方向性问题。
笔者认为,在民族文化复兴的浪潮中,重新审视和调整民族乐器改良的方向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仅是对乐器物理形态和演奏技巧的改进,更是对中国文化深层内涵和审美理念的传承与弘扬。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精神在民族音乐改良过程中继承、创新并发扬光大,中国民族乐器作为 “道器” 更好地发挥精神载体的作用,这是我们中国民族音乐的道心传承,同时也体现中国民族乐器改良的科学发展观。
一、中国民族乐器改良的深层意义是中国文化的全球化对话
中国民族乐器的革新,其表象在于乐器性能的提升,诸如音高的精准、音域的拓宽、音量的增强以及律制的调整,但这一变革的深层驱动力实则源自于文化与审美观念的演进。在全球化的宏大叙事中,这一变革更蕴含了深刻的文化意义——它关乎中国音乐文化如何与世界对话,如何在保持自身独特性的同时,实现与世界音乐文化的交流互鉴与融合共生。
20世纪初,面对西方音乐文化的强势涌入,中国民族乐器的改革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一场文化适应与自我重塑的历程。这种改革,旨在让中国音乐文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仅能够站稳脚跟,更能以开放的姿态,与世界音乐文化并肩前行,共同谱写人类音乐文明的新篇章。正如经济领域的制度改革旨在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音乐文化的时代同步也要求我们在尊重与传承自身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积极寻求与世界音乐文化的对话与合作,实现文化的多元共生与繁荣发展。
20世纪初,从民间音乐团体的自发活动,到50年代后,来自苏联和日本等周边国家民族乐队交响化改造完成的侧压力,促使原来由民间团体为主体的自发研制,上升到国家相关部门主导的民族乐器改良运动。
这个时期的大型民族管弦音乐作品,田青先生总结创作模式为:民族音调(多为现成的民歌旋律)+三度叠置和弦及19世纪欧美功能性和声+西方作曲(音乐发展手法)及配器观念+作为“胡椒面”点缀、提味儿的民族器乐特殊音色的片段。为了能演奏这样的作品,民族乐器的改革方向和模式为:十二平均律+扩展音区+扩大音量。衡量能否成功的标准是能否演奏西方音乐。器乐改革的重点:适应十二平均律下的转调、增加乐队中的低音声部、扩大乐器的音量、用西方的“和声”丰富民族曲调。
在这个过程中,坚定地做了一件事:就是完成现代民族乐队化的建立,在音乐的表达方式上,就是用西方纵向的多声部思维代替中国传统的横向线性思维。
民族音乐和乐改的发展方向是向西方音乐的标准和模式作努力地靠近,拓宽能展现宏大气魄和多声思维音乐的领域。乐改获得了巨大成功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改良后的民族乐器具备了演奏这类音乐作品的条件,在音乐的表现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特定历史阶段,作为一个被西方文化弱视的“弱势”文化为了融入世界所做出的反应,这是不得不选择的历史进程。资本全球化的历史年代,在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处于弱势的时期,想在音乐文化地位上能够尽量寻求平等对话的路径,最初的对策就是按照西方的标准进行乐改。
由于西方资本话语权的强势推进,西方制定了工业化进程的一系列标准,这种标准甚至覆盖了科学和文化领域。我们曾经主动地把这个标准作为自己的标准,然后努力地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国际标准。
对于有着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传承的中国音乐来说,中国人民的发奋图强使得国际地位飙升,我们的文化觉醒与自觉强烈地使我们意识到,所谓的标准不过文明排序的谎言。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可以举个例子。为什么西医在治本的领域超不过中医?中医大夫手跟你一搭,他能通过自己的意念去感知那个病情,西医大夫是通过什么方式感知病情呢?都是通过仪器,当然仪器也是“手”,是诊断的一个延伸,是用工业精准化了的手。尽管从数据上更加精确化,但是很多问题改变不了,特别是治病治本的问题解决不了。因为西方科学医学对人体的认知还仅仅是一小部分,对人体的研究只是在器官的层面,坏了就修修,修不了就换掉,不能换人就等着废掉。但是中医是将人体看做是宇宙的缩影,人体就是小宇宙,是一个系统,治疗是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阴阳平衡了,疾病就消失了。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医学上的智慧体现。
与中医一样,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博大而精深,我们自己的弱视,有历史因素,有环境因素,更多的是观念因素。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时如是说。中国音乐文化需要与世界对话,必须要保持并彰显自己的文化特色才能流光溢彩。民族乐器的改良要把握好发展方向,怎样才能表现中国文化的特色。
二、乐改方向性选择是乐改成功与否的关键
在民族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加强中国文化精神特别聚焦于审美的诗意表达,将中华音乐文化、美学精神通过乐器主动传递给世界,让世界来聆听中国民族的音乐之声,是乐改的文化方向性选择。
(一)中国文化特征
1.线性思维
研究高维智慧的刘峰老师说:我们中国人为什么说是龙的传人?其实物质世界起源的最初始形态是正弦波,而龙是正弦波演化形态的图腾,是世界物质的起源:中华民族能够生生不息,历经了五千年而不衰,却依然充满活力,散发勃勃的生机,依赖于此。
正弦波的运动形状就是横向线性发展的,这种横向线性发展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和思维方式。我们使用这种生命起源的特征,也表现这种特征。特别在艺术的领域,表现的则更为具象:诗歌韵律是线性的,书法表现是线性的,国画是线性的,音乐也是横向线性的。
为什么中国民族音乐不是以功能性和声为基础的纵向多声部思维,而是横向线性思维,在这里似乎可以找到源头。选择横向线性思维,是中国人对高维智慧的一个掌摄:我们在模仿西方音乐纵向的多声部思维创作民族音乐作品,因为与原来的方向不一致,产生了诸多的不适。因此在尝试过纵向的多声部音乐思维后,我们仍然要回归我们的横向线性音乐思维,往更高的听觉维度发展。
2.写意特征
我们的文化习惯于大写意的创作,通过大写意的手法,构筑大家都能领悟的主旨——大写意就是抓住最主要、最核心、最概括的内容。写意在艺术的表达上也更为抽象,诗歌的写意、园林建筑的写意、国画的写意,戏曲表演的写意,舞蹈的写意、音乐的写意等等,都在构筑一种大象无形、大音稀声的意象,大写意的目标就是构筑意象。
如《诗经》,还有《楚辞》、《乐府》都是可以唱的,因为曲调没有曲谱流传记载,我们今天看到的诗就是古代民歌失去曲调的歌词了。中华文脉相对完整的传承在诗歌中,中国民族音乐的创新可以与诗重新结合,再续中国音乐的文脉。
可以说,诗境诗意是“中国文化范式”表达。“诗情画意”的形式和写意的手法,各种艺术和文学作品中充满诗情诗意,这就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表达方式,是我们中国人沿袭几千年来一种文化基因。
“天人合一”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思想,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式审美。民族器乐经常选择自然景色、花鸟等作为主题,比如《春江花月夜》《百鸟朝凤》《平沙落雁》《幽兰》《梅花三弄》等等,用写意的手法,通过音质、音色、旋律和组织结构的变化来描述景色、花鸟的形态质感、音声动态,传递出中国式审美的意蕴意趣,其实这些主题都富涵诗的主题。诗意是中、西方音乐表现最不同的地方。中国民族音乐用最简洁的曲式,最简洁的音乐结构,最简洁的线性思维表达出最复杂、最无限的空间与想象。
因此民族乐器改良,是否能做到充分展示中国文化特征和审美,用音乐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人的智慧,这是民族乐器改良的“道器”精神所在,也是乐改的大方向。
(二)方向性选择决定乐改的成功与否
方向性选择在民族乐器的改良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直接关系到改良的成功与否。方向性选择不仅涉及技术层面的考量,更包含了对文化价值、审美趋势以及市场需求等多方面的综合判断。
首先,文化价值的坚守与传承是方向性选择的核心。民族乐器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在改良过程中,必须明确哪些文化元素是不可或缺的,哪些是需要通过创新来发扬光大的。只有在坚守文化价值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确保改良后的乐器依然能够代表和展现中国文化的特色。
其次,审美趋势的把握也是方向性选择的重要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民族乐器的改良需要紧跟时代潮流,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这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摒弃传统,而是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改良后的乐器既具有线性音乐思维与诗意的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标准。改良应聚焦于增强乐器在表达中国文化深层内涵方面的能力,无论是通过改良音色以更好地诠释古典诗词的意境,还是设计新曲目以展现民族风情与时代变迁,都应使乐器成为传递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桥梁。
此外,市场需求也是方向性选择不可忽视的因素。乐器的改良不仅仅是艺术上的追求,更是商业上的考量。在改良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市场需求,明确目标受众,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改良。只有这样,改良后的乐器才能在市场上获得认可,实现其商业价值。
三、民族音乐对话是乐改的初心守望
民族乐器改良的内容核心是向世界传递积淀五千年独具魅力的中华文明精神,让世界感知中华文明的魅力。但是如果西方世界不能理解中国音乐,从音乐传播的技术上讲,是因为演奏的技巧、技法及音响,没能准确传达中国音乐文化的审美,让外国人体会不到真正的中国式美感,那么这个表达我们就要调整、改良。
近年来中国已经有音乐家在不断地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了非凡的业绩。作为成功的案例,“阮痴”冯满天便是其中的一位。
(一)冯满天的乐改是成功的个案
知网上关于冯满天的论文约20篇,百度名片:冯满天,中国中阮、月琴演奏者,国家一级演员、阮乐器改良与制造师,中国传统文化修复师。
冯满天之所以能获得如此之高的成就,源于他对阮的痴迷,对音乐及传统文化的的热爱。让他彻底走上“乐改”之路的,是他因读了白居易描写阮“非琴不是筝,初闻满座惊。”的诗句,心灵的震撼,如同打通了任督二脉一般,从此一头扎入阮的乐改和创作中去。
音乐创作到舞台表演,需要经过音乐理论指导、作曲、演奏等环节,需要不同知识结构的专业工作者完成,而冯满天一个人包圆所有的环节了。最困难的是根本买不到能表现“非琴不是筝,初闻满座惊。”诗意诗韵的阮,万般无奈只好自己动手做。
冯满天倾尽家财,翻书查资料、拆琴观察、拜访制琴师傅、研究唐代阮的形制等等,17年做坏47把阮,终于在第四十八把冯满天制作出了“仿唐隐孔中阮”,找到了想要的古阮音色,并加了电音箱扩大了音量。冯满天成功了。
前文化和旅游部雒树刚部长评价:“冯满天的音乐中国风、国际范儿,他通过中国民乐的现代化,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民乐的当下态度。”(环球时报)
希腊旅游部长哈里斯·西奥哈里斯 (Haris Theoharis) 评价:“这是我从未听过的中国音乐,令人着迷、充满惊喜。冯满天的音乐让外交活动变得与众不同,使我第一次在外交场合忍不住想马上跳舞。他手里的这个乐器,让人看到了中国音乐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他的音乐融汇了老子、孔子的哲学思想,使人听到了古老中国与当代中国的对话,听到了中国与世界的对话。他不仅是中国音乐的大师,更是世界音乐的大师。”(环球时报)
音乐家、作曲家瞿小松评价:“关于冯满天的音乐,我只有一句话想讲:我向历史推荐冯满天。”(南方人物周刊)
关于冯满天的评价还很多,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列举。从这些评价中我们不难看出,冯满天的音乐包含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高超的中外演奏技巧。最重要的是,他的中华民乐不但让中国人听懂了,他让外国人也听懂了,并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内涵和东方音乐的魅力。
(二)民族音乐对话是文明互鉴的深层次交流
中国民族乐器改良将再次面向化世界、面向全球化的时候,是不同民族和种族之间的音乐对话,同时也是文明互鉴的深层次交流。
中国有不少民族乐器,比如琵琶、扬琴、二胡、筚篥等等,其实它们的“祖籍”都不在中国,而这些古老的乐器如今已经成为我们民族乐器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它们既能演奏婉转的中国民族音乐,也能演奏庄重的印度宗教音乐,或者充满地域特色的伊朗音乐。
当然各种乐器音色之间存在差异,不同的乐器因音色的不同善于表现的的情感和色彩也不一样,亲缘关系越远的差异性越大。但是对于外来乐器,合理地纳入到中国民族乐器大家族,用来丰富音乐的表现力,增加音乐的色彩,从汉唐时候就开始了。同时,音色就好比是诗人的词汇,用词风格就是写诗词的风格,同理,音色的风格也是音乐的风格。
中华文明具有非常强的包容性,在吸纳其他文明成果的同时也向世界贡献自己的智慧。“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文明的交流互鉴就应如此:每一种文明都赋予它新的内涵和新的表达,它既演绎着不同文明的各美其美,也奏响了多种文明的美美与共。
结语
乐改的目的,它不仅仅是民族乐器一个一个进行改良的简单问题,而是应该把中华音乐精神、美学精神通过乐器主动传递给世界,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让民族乐器走向世界舞台,让世界听见中国声音,理解并欣赏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的过程。这将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这才是中国民族乐改良最核心的内容,也是在全球文化对话背景下我们要坚守的民族乐改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李子晋.传统与现代交汇人文与科技融合——2012全国乐器学研讨会综述[J].人民音乐,2013(03).
[2] 欧阳青梅,蒋枚.民族民间器乐的风格特色[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 纳音.关于当今中国民族乐器制造行业的几点思考(上)[J],乐器,2015(04).
[4] 柳苏凌.月亮吉他的现代传奇——阮咸演奏家、改良家冯满天[J],乐器,2015(04).
[5]田青.禅与乐[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1):225-236.
[6]朱自清.诗言志辨[M].凤凰出版社,2008(12).
[7]刘承华.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10):128.
视频资料
[1]玲听两岸之回归传统音乐的摇滚人“不靠谱”的阮痴冯满天
[2]光荣绽放:冯满天不愧是乐器大师,现场解读乐器阮,涨知识了
项目来源“项目名称”: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传统艺术教育的守正创新研究》,课题编号:C/2023/0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