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罗新禹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罗新禹,. 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运用[J]. 现代物理学报,2022.1. DOI:10.12721/ccn.2022.157007.
摘要: 物理教学内容具备抽象性与实践性,因此,可以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环节,以此确保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也更利于学生实践物理知识。传统的讲授法难以满足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的需求,而且初中生自主意识较强。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关注学生这一心理诉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创造充足的自主学习与实践的学习空间。信息技术下的探究式教学法能有效满足学生的这一长远发展需求,为此,笔者将集中研究信息技术下让探究式教学法更好地应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信息技术;物理教学;探究式教学法
DOI:10.12721/ccn.2022.157007
基金资助:

引言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环节, 将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过程进行有机融合,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物理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实验学习的融合,不单单是物理实验器材的融合, 更能借助信息技术做好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以此为学生搭建体系化的信息技术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的物理实验学习能力,使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突破。

一、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1. 信息技术有助于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

在初中物理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许多物理概念和知识都是比较抽象的,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初中学生受自身年龄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抽象思维的能力相对较弱,对于这部分知识的理解难度相对较大。信息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将这些抽象的物理知识与概念进行具体化和形象化转换,借助直观呈现的方式拉近学生与学科知识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例如,在电学知识的讲解过程中,由于电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生对于电流概念的理解相对较为抽象。在信息技术教学方式的辅助下教师可以通过形象的教学动画为学生建构物理模型:在电路开关闭合之前,导线中存在大量的自由电子运动方向也是无序的,接通电源之后这些自由的电子受到定向的推动力后开始有序地从电源的正极向负极流动。在这种形象的展示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电流的理解和认识。

2. 信息技术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课程中的应用特征也决定了课堂教学是一个互动的环境。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课程教学方式有所不同,借助信息技术的辅助学生可以更加自主地参与到学习实践中去,在与教师互动沟通的过程中达成既定的课程教学目标。在传统的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知识的环节占据了大部分的教学时间,学生在学习时只是被动接收教师所讲授的课本知识,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与行为,这种单向的知识灌输教学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体课堂的教学质量。信息技术的应用正好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在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下,师生共同参与其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自主学习能力都可以得到有效锻炼,为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信息技术在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中的应用途径

1. 信息技术在构建学习情境中的应用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是提升课程教学效率的重要基础。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引入信息技术的方式,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边听、边看、边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来参与课堂学习过程,从而循序渐进地提升课程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所学知识。例如,在学习“多彩的物质世界”这部分学科知识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为学生展示模拟星系运动的实验动画,将学生带入这种充满神奇色彩和魅力的物理世界中去,充分激发学生对学科知识探究学习的欲望,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又如,在学习“惯性”相关知识时,学生往往由于物理现象瞬时性的变化特征和相关力学、运动学的复杂概念问题对于这部分知识难以准确地解释和掌握。针对这一实际教学现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实物演示教学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投影教学的方式为学生展示物体受到惯性运动过程的分解视频,在慢放的讲解中帮助学生准确掌握这部分知识难点和易错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有效提高课程教学活动的效率。

2. 信息技术在展示宏观和微观物理现象中的应用在物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许多知识点内容都涉及宏观与微观的物理现象,这部分知识如果单纯地凭借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想象,很难取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作为一门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的科学类学科,许多物理知识内容仅通过实验过程进行总结是远远不够的,借助信息技术教学方式的应用,可以将这些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宏观或者微观物理现象进行形象的展示,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知理解能力。例如,在学习“光的直线传播”这部分知识内容时,如果单纯地介绍日食或者月食是由于光直线传播而造成的,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通过多媒体动画模拟地球和月球的运动轨迹,将日食和月食的现象,通过动画演示的方式进行直观的展示:月球转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是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它就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线,进而在地球上就会出现阴影,这就是日食现象。借助信息技术这种直观形象的演示,让学生对于宏观的物理现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这样在后期学习过程中就能够紧紧抓住问题的本质,为课程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环节,教师要利用信息化的物理实验模式,激发学生的物理实验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通过多元化的方式认知物理实验内容, 学习物理实验的理论知识,掌握物理实验的规律,确保学生可以在信息技术的引导下提高物理实验学习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对学生开展物理实验信息化评价,对学生的物理实验过程进行充分测评,确保学生的物理实验学习能力可以通过信息化学习模式得到有效完善。

参考文献

[1] 王 亚 平.微 课 在 初 中 物 理 实验 教学中的 应 用 策略 研究 [J]. 新 课 程 ,2020(11):170.

[2] 惠 超超.应 用 信 息 技术 开 展 初 中 物 理 实验 教学的 探索———以 《探 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0(6):52.

[3]陈慧.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 应 用 策略[J].中 国新 通 信 ,2020(24):159.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