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指出,高中物理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思维以及科学探究精神等,还应该重视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培养,高中物理教学应该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出发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信息技术和高中物理实验的结合和发展,使高中物理的教学方式发生变化,教学领域也得到进一步拓展。高中物理教学要做到多元化,就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较为轻松的学习环境,减少学生的压力,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信息技术的应用能有效促进课堂互动,激发学生对实验教学的猜测与讨论,增强学生之间合作、探究、交流的能力,使课堂教学活动更丰富。
一、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课堂的特点
(1)趣味性
信息化资源的利用可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实验环境,借助开放式的实验平台,学生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实验,激发创造力。信息技术可以充分放大视听体验,如通过慢镜头等方式更清晰地呈现实验现象,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且能够反复观看。信息技术在增强感官体验的同时还可以发展学生的物理思维,提升学生间的协作能力,促使学生产生对实验结果探索的兴趣,促进学生创造力的提升[1]。
(2)整体性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一些教师仍在照搬教科书,教学方法单调乏味,学生往往对实验教学缺乏兴趣,预期的课堂效果难以达成。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文字、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得到充分调动,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3]。此外,由于实验设备、实验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一些实验细节无法得到充分展示,导致实验过程不完整。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使物理实验的完整性得以保证,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学生也能真正地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提高实验质量和效果。
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课堂的意义
在学习方式上,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促进知识的吸收内化,例如观看教师制作的实验录像,更清楚地理解实验的步骤和方法、原理和操作要点。先进的实验平台还可以增强实验教学的完整性与实践性,便于学生在实验中细致观察物理现象,以达到自主探究的目的。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是实验设计、实验评价等重要环节的策划者和实施者,其对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以及任务的设计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的应用可助力教师更加便捷地设计出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改善学生的实验效果[2]。
在教学内容上,可以通过网络丰富实验教学资源,促进高中物理实验的开放性,进而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实验,使学生接触到各种不同类型的物理实验并获得更好的观察体验。
三、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课堂构建策略
(1)以数字化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高中物理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才能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物理教学。微课的兴起,为师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微课的学习。根据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教师可以制作一些关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微课,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还可以建立虚拟物理情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比如,在讲解离心力与向心力的知识点时,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赛车过弯道的视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设想与疑问,然后师生一起思考并解答,既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有效理解,又发展学生的思维。
(2)以信息化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活动
学生的思维能力尚在发展阶段,且存在个体差异,在知识掌握上表现出不均衡的特点。对此,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活动。比如,在讲述运动轨迹抛物线时,首先,教师可以多媒体技术讲述平面抛的轨迹与方向,并运用虚拟技术将平面抛的速度减慢,记录其运动轨迹,转换成曲线运动,使整个实验过程由抽象变得具体。
(3)以信息化手段开展物理实验
物理实验,是整个物理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帮助学生深刻掌握物理知识的直接途径[3]。一方面,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在讲台上示范操作,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解决相应的物理问题;另一方面,可让学生利用多种信息化设备自主操作实验,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寻找物理问题的答案。比如智能传感器的应用,可以采集、检测声、光、磁、电、力等各种物理实验数据,让学生科学地探究实验现象,更清晰地观察实验现象。如在讲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实验时,就可以将某些关键细节放大呈现,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课堂也更需要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高中物理教师要紧跟现代教育步伐,构建高效的信息化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发挥出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最大化价值,充分提升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其物理综合素养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李仕升.基于信息化视角下高中物理实验课开展策略探究[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22(10):50-52.
[2]朱修.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小学电教,2022(7):85-87.
[3]殷国英.高效信息化课堂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新通信,2022,24(7):203-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