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新课程标准下,将现代化技术应用于实验教学中,可以使实验教学的内容与方式更加多样化、趣味化。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学生的合作与探索意识得到充分地发挥出来,同时也要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融合,充分地体现出学生的实验能力与学习成果。
一、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优化的重要作用
(一)落实新课程标准下的育人要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物理育人目标逐步转变,我国和社会对复合型、实践型物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核心素养成为了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了新时期物理育人的要求,倡导教师要把核心素养型、实践型物理人才都培养出来,让教师在物理课程标准下对物理实验教学进行创新,这有助于让物理实验教学更加接近于现代物理育人的目标,从而更好地将物理核心素养和物理实践能力进行培养。
(二)提高学生的物理实验综合能力
初中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主要环节,也是进行物理研究的主要方式。物理实验的综合能力主要体现在:设计实验的设计、实验器材的准备、实验操作能力、实验现象分析和实验报告撰写等方面。在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过度参与,学生很少能够独立参与物理实验的全过程,基于新课程标准,对物理实验的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可以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由的实验探索空间,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撰写等整个实验过程中,从而使学生的物理实验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三)充实物理实验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中,物理实验内容不够丰富、教学方式也比较单一,因此根据新课程标准,对物理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可以使物理实验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趣味性也更加浓厚。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所以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更加有趣、更加新颖、更加灵活的实验教学方式,以此来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二、新课标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措施分析
(一)物理实验教学理念的转变
“以实验为基础”应该是初中物理教师要完全贯彻的一条教学原则,让学生充分去感受物理实验,从而更好地理解物理结论。由于初中生对抽象性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因此,对初中生来说,有很大的帮助。在教学中,单纯地依赖文字来表述,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误的思考,从而影响到学习的效果。反之,教师若以示范的方式来进行视觉化的讲授,则能让学生思路清晰,自然地得到实验结果。另外,在示范的时候,教师也要让学生看一看,听一听,甚至是闻一闻。比如,在学习初中物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示范实验,实验的方法如下:先拿一块中等大小的玻璃薄片,然后把它与桌子竖直地贴在一起。然后拿出一支小烛台,用小烛台把小烛台放在竖立的玻璃台面上。接着他又拿出一个烧杯,放在竖立的玻璃盘后面,让烛光与烧杯的位置一致。然后慢慢地把水倒进烧杯里,这时学生就会看到,里面的烛火正在熊熊燃烧。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实验结果,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平面镜像”的认识,加深了学生对“面镜像”理论的认识。
(二)改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意识
在实际的实验教学中,有许多方面都要考虑到这些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并应该注意会出现的问题,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比如,在讲授“大气压”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小的实验。有的学生做了一个“不能吸走的牛奶”的实验。实验步骤:准备一个试管,装满牛奶,橡皮塞盖紧,将一根纤细的玻璃管穿进橡皮塞内,使劲吸玻璃管,不论怎样努力,都吸不到牛奶。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空气中的压力不够,导致试管中的液体无法被吸走。该实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物理思维,让学生勇于尝试,勇于创造,在物理教学中获得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才华。
(三)使实验具有生活性,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物理具有很高的活跃性和实验性,而实验又是物理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在开展创新小实验的时候,教师要利用生活的力量,缩短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能够感觉到物理就在自己的身边。比如,在讲授“折射”一节时,通过让学生进行“位置升高的硬币”的实验,把折射和现实中的一些现象结合起来。实验步骤:选取一个半透明的水杯,把一枚硬币放在其中,然后不停地转动,通过观察,看不到硬币,这时再往水杯里加入水,通过观察,就可以再次看到硬币。硬币之所以能再次被看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使得硬币的“位置”逐步上升。通过这种物理创新小实验,能够对折射现象进行形象地说明,同时学生在进行设计、观察与思考的时候,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首先,学生需要明确实验的目标和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背景、确定实验目的,并明确所要观察和测量的变量。学生需要了解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自变量是实验中被改变的变量,而因变量是受自变量变化影响的变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如何选择适当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并建立它们之间的关联。学生需要考虑和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即控制变量。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识别并控制那些可能会导致误差或混淆实验结果的变量,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学生需要将实验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实验步骤和操作。他们应该能够合理安排实验的顺序和时间,并决定采集数据的方法和工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定一个清晰的实验步骤和流程图,以确保实验的可行性和重复性。学生可以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理论来预测实验结果。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推理和假设,并了解他们对实验结果的预期。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检查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并在实验过程中提供参考。完成实验后,学生应该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他们可以分析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评估实验设计的有效性,并提出改进的建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局限性,并讨论如何进一步完善实验设计。通过反复实践和指导,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将得到不断锻炼和提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持和指导,并鼓励他们发展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结论
总而言之,对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进行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结合新课程标准,建立起一套适应新课程标准的实验教学体系,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宋佳欣,崔虹云.新课标背景下物理模型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广西物理,2022,43(03):231-234.
[2]任晓飞.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究[J].华夏教师,2022,(02):85-86.
[3]孟召鹏.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实践开展[J].智力,2021,(15):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