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正迎来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实验教学作为物理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却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实验教学质效不佳。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亟需优化。
一、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一)实验教学与实际应用脱节
当前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倾向于对既定理论知识的验证,而忽视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实验内容往往局限于教材上的经典实验,缺乏与现代科技、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实验项目,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境有效链接,无法真正理解物理学的实用价值。因此,实验教学的设计应更加注重实际应用。
(二)实验教学缺乏探究性与创新性
当前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往往缺乏探究性和创新性。教师往往按照固定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演示,学生则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操作,缺乏独立思考和探究的机会。过于机械化的实验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需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设计,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
(三)实验教学的开放性和拓展性不足
当前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常常囿于传统的课堂和实验室环境,缺乏开放性和拓展性。学生很难在课外时间或校外环境中进行实验探究,也无法将实验内容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结合。这种封闭式的实验教学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探究范围。因此,教师需要鼓励学校开放实验室资源,提供多样化的实验项目,支持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实验探究。
二、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优化策略
(一)增强学生实验主动性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主动性对于提升实验教学质效的重要性。教师应避免简单的知识灌输和实验操作演示,而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过程,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分析和研究物理实验,在实验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亲自实践,观察物理现象,感受实验操作的乐趣。以“压力作用效果”的实验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与压力作用质效相关的现象,如坐在软沙发上和硬板凳上的不同感受,以此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接着,教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实验器材,如不同重量的砝码、不同材质的受力面(如海绵、木板等),以及测量压力大小的仪器等,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研究压力的大小以及受力面积如何共同影响压力作用的质效,以此激发他们的实验主动性。
(二)创设实验教学情境
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抽象思维能力迅速提升和塑造的关键时期,对于物理学科中较为抽象的概念和原理,他们往往缺乏深入的理解和全面的把握。特别是在物理实验的学习上,他们的认知和理解较为片面或肤浅。因此,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可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精心创设实验教学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以“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个平面镜实物,并给予学生时间来观察平面镜的外形、材料、成像质效等特性。接着,教师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提出问题,如“你们知道舞蹈演员在舞蹈室是怎样利用平面镜来矫正自己的身姿吗?”或者“牙医是如何利用平面镜来检查口腔疾病的呢?”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为了更生动地展示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教师还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演示实验。例如,用平面镜去照教室内的钟表,让学生观察镜子中的时间与实际时间之间的差异,帮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类似的情境,如平静的水面、光滑的金属表面、干净的大理石地面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平面镜的替代品来观察物体的成像。教师在开展物理教学时,巧妙运用生活实例和简单小实验来创设情境,将学生的目光吸引至课堂之上,从而真正感知物理知识的魅力和实用性。
(三)教师规范演示实验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应深入理解实验教学的育人价值,将实验的注意事项、安全因素、实验步骤等要点牢记在心,并不断提升自身的演示实验能力,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以“摩擦力”的实验教学为例,为让学生探究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和接触面压力大小之间的关系,教师首先利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在水平长木板上滑动,从而测量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随后,为了探究压力对摩擦力的影响,教师在木块上逐渐增加砝码,改变木块对长木板的压力,并再次测量摩擦力的大小。通过对比不同压力下的摩擦力数据,引导学生理解并发现摩擦力与压力之间的正比关系。紧接着,教师换用表面更为粗糙的长木板,同时保持木块上的砝码数量不变,再次测量摩擦力。这一步骤旨在让学生观察并理解摩擦力如何受到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影响。学生将发现,即使压力保持不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也会影响摩擦力的大小。最后,教师结合实验数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并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同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也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运用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让学生深入了解摩擦力的特性,体会物理实验的价值。
(四)立足实际展开实验教学
新课标背景下,物理实验教学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他们认识世界、理解自然的重要途径。而物理实验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这种紧密的联系使得实验教学更具生活化和自然性。因此,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需要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入手,深入探究实验内容。例如,在观察自行车的行驶过程中,学生会注意到轮胎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以及车轮旋转时的动能转化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成为实验教学的切入点。以“密度”的实验教学为例,教师应鼓励学生留意生活中的不同物体,如木块、金属块、水等,通过比较它们的重量和体积,引出密度的概念。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有趣的实验,如利用天平来称量各种物体的重量,使用量筒来精确测定其体积大小等,然后引导学生计算并比较它们的密度。通过亲自操作、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密度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密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鉴别物质、计算浮力等,从而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背景下,通过增强学生实验主动性、创设实验教学情境、教师规范演示实验以及立足实际展开实验教学等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提升实验教学的质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在日常的实验教学中,教师还应继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兼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沈丽.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运用[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2,(20).
[2]杨勇.初中物理实验创新教学方法的有效应用[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2,51(30).
[3]任少铎.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物理实验备课策略[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