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具操作”驱动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研究
马艳艳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马艳艳,. 基于“学具操作”驱动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研究[J].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2023.8. DOI:10.12721/ccn.2023.157073.
摘要: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教具学具教学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教师利用教具学具进行教学,可以为学生营造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符合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的认知特点与规律.教师要充分认识教具学具制作与应用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的教学效益,本着省时省力、适时适度、与多媒体整合以及创新的原则制作与使用教具学具.文章重点介绍通过教具学具教学法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与学习,鼓励学生进行教具学具的制作与应用,在具体法中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 学具操作;应用;小学数学;深度学习
DOI:10.12721/ccn.2023.157073
基金资助:

学具的运用对于数学课程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小学数学有着抽象性,逻辑性较强等特征,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数学知识。因此,如何让孩子们喜欢数学、乐于学习数学,成为了摆在广大数学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帮助同学们深度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则将学具教学运用与小学数学中。数学学具集多种功能于一身,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结合学具教学可以让学生强化自身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形成创新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此外,学具还能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因此教师则需要运用学具,让学生在学具的帮助下学习数学,助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一、基于信息化视角,运用学具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课堂上能否掌握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是衡量一节课好坏的重要指标,也是教师需要重点完成的任务。但是,由于数学课程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思维方式去接触数学问题,使其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对此,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消极情绪,逐步丧失数学学习的信心,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直观思维方式的影响下,不能将抽象化的知识转化为直观化的知识来理解,而且有些重点和难点知识很难借助语言来进行清楚表达。对于这一问题,教师就需要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直接展示的优势,促进学具对课程重难点直观性的展示,以此降低学生思考难度,为其重建数学学习的信心,也让学生对信息化视角下的学具教学产生兴趣,提升其数学学习体验,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小数点的移动》时,小数点的左右移动位置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同时也是学生深入理解的难点。小数点的移动本身就是一个较为抽象的内容,对于抽象思维薄弱的学生,若要让其通过教师直接的讲解,去进行自我消化,以掌握这一知识点,是较为困难的。学生的思维转化和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简单的直接性思维,很难在大脑中自主构建出移动过程。这时,教师便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小数点移动过程制作成动态的变化过程,并通过PPT展示,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观看小数点的移动过程。基于此,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被充分激发,实现有效运转,从而能够熟练掌握移动时的过程以及移动后的结果。例如,将小数1.25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教师可设计将屏幕中小数点瞬间放大,再变换出不同的人物头像,然后转身向右迈开一步走,到了数字2的后面,这时人物头像又开始缩小,变为原有大小。这样的动画场景,为学生展现了学具的生动、活泼及有趣,让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使其能够专心投入到观看与思考当中,很快便通过对学具的观察利用,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在案例中,教师借助信息化技术,将小数点转化为动态的人物头像,模拟了人的形态,使学生感受到学具运用的趣味性,从而掌握了小数点移动的方法和结果,深化了学生对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认知理解,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

二、巧用学具,提升学生思维的层次性与逻辑性

小学阶段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对事物缺乏足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所以很多数学知识需要依靠具体化方式讲解学生才能理解。但是实际教学中教师讲解的方式往往与理想存在偏差,因此学生难以掌握数学知识。为了促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教师则可以引进学具进行教学,降低知识的抽象性[1]。具体来讲,则是教师进行教学中可以结合数学学具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索学习,促使学生得以自主操作学习,并进行知识的想象与推理,形成数学思维。比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知识时,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形成,并有哪些形成的要素,接着在引导学生认识图形的过程当中,结合教学用具,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以此促使学生获得思维的发展。首先,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分发一些形状各异的四边形硬纸片,请同学们观察这几种图形之间的共同点。教师可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暗示,指导它从边条和角数出发。接着,学生可以把自己所看到的各种形状和大小的图形进行比较。并在比较中发现这些图形的特点,之后教师则可让学生进行测量,并引导学生之间相互探究,总结出图形的特征,接着测量出特殊的角,如直角等。在教师的教学之下,学生们则可以初步形成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并可以初步掌握这一知识,这时教师则可以结合学生的分析进行知识的讲解。比如一些四边形边长相同同时具备直角,则这些就是正方形。在讲解之后教师则可以让学生对这一图形产生全面的学习,通过问题让学生形成深度的探究,问题如下:同学们你们认为正方形有哪些共同特点呢?请仔细观察并总结。在后续的教学中,由于前面教学中的教学铺垫,学生已经形成深度的对这一知识的理解。这时教师则可以引进学具,将正方形的特点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促使学生深度掌握。

三、找准时机让小学生进行学具操作,驱动学生数学深度学习

小学生思想上没有发育成熟,课堂使用学具过于频繁,会使他们认为学具是玩具,分散课堂学习的注意力,不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如果小学数学老师在恰当时间内让小学生进行学具操作,反而会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此小学数学老师在课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找准时机让小学生进行学具操作,使小学生自然而然深入探究知识[2]。例如在学习认识厘米的教学内容中,小学数学老师可以让小学生对数学书的长度进行相应的测量。由于小学生无法从整体上把握基本的测量要素,即便经过多次测量也不会得出一个较为精准的结果,而且还会频频出现失误。这个时候,小学数学老师将一把刻度为0且有磨损的直尺交给一个举手做测量的小学生,让小学生思考如何用这把直尺对数学书的长度进行测试。经过多次尝试后,小学生会惊奇的发现刻度为0的直尺虽然磨损,但可以将刻度1做为测量的起点,甚至可以将直尺上的任何一个刻度当成起点。然后将起点到终点的数字相减,便可以测出数学书的的最终长度。然后数学老师拿出一把长度比刚才要短的直尺,由于刻度上存在的数字相对较少,这次小学生测量的难度增加,但将短直尺反复测量数学书后,小学生依旧可以测量出最终的数值,并且发现一个测量的结论:短直尺刻度数字相加后才能得到一个关于数学书的准确刻度。在这种学具操作下,学生会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最终方法,提高对测量的认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

四、结论: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应明确,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眼中,小学数学难度是不同的,只有充分意识到小学生眼中的数学是什么样子的,才能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方法,制定出科学的学具使用策略,在备课时、教学中皆进行系统思考,将学具使用方法进行总结,使学具作用与价值发挥最大化。最终学生在学具辅助教学下,数学思维、综合能力等都得到培养,学习兴趣与热情、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寇德民.从学具操作谈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读写算,2020(29):204.

[2]王永斌.巧用学具,建构小学低年级数学高效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20(42):82-83.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