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强调:引导青年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走上技能人才的发展之路。因此,将课程教学与“工匠精神”紧密融合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旋律。幼儿教育手工课教学是一门研究手工制作、造型规则和制作特性的课程,也是幼儿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在幼儿教育专业,美术手工课应以手工基本知识的讲解为基础,采用归纳、推理、演绎的方法对手工知识和材料内容进行分类,提高学生的美术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工匠精神”的价值内涵
国家的进步、时代的发展,都离不开以工匠精神为有力保障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所以高职院校的发展就需要立足于工匠精神,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从而实现学生的高水准"工匠精神"的目标。同时,用"工匠精神"的教育内涵与精神,推动构建更高专业的校园文化体系,使之更精、更好、更富有现代特点。工匠精神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追求设计独特、不断提升品质、不断提升技艺、在生产中不遗余力精益求精地工匠精神,当然,这个精神并不仅仅表现在匠人本身,而且还能够凝结于每一个劳动者身上,即所有员工都"在生产或工作中追求卓越的态度和品质",将工匠的精神归纳为某种工作心态与精神品格。所以,如果要给工匠精神下个全新的定义,那就是工匠优秀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相融合形成的一种精神概念。
二、幼儿教育专业手工美术课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一)学生基础差,教学内容选择不合理
从目前来看,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没有接受过美术学习,他们的美术技能很低,导致学生在学习美术课时制作粗糙,缺乏整体协调性、美感和色彩搭配。传统工艺美术课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学习是非常困难。幼儿教育中美术教学教材内容相对分散,完整性不够,教具的学习资源也不足,导致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也不牢固。
(二)教学方式陈旧,缺乏灵活性和趣味性
大多数幼儿教育的美术教师习惯于采用固定的教学方法,很少根据教学内容来灵活调整教学方法,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文化基础差异,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采取示范性教学,向展示手工操作方法,让学生跟着练习,示范教学法虽然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手工技能,但容易制约学生的思维和创新。
(三)教学思想滞后,教学理念亟待调整
教师的意识形态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目前,很多教师对美术课和课本课的重视不够。在他们看来,对于学生来说,布艺、剪纸、泥塑的艺术都是很简单的,学生只要多练习就可以学到技能,不需要在教学中耗费太多精力。有的老师认为,只要把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就足够了,而忽略学生的艺术能力的提升。
(四)教学方式独特,教学支持要丰富
目前,许多美术手工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学生被动地接受手工课程,美术手工创作的时间很少,单一的教学模式很容易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缺少老师的指导,学生也会迷失学习方向。另外,大多数美术教师只注重手工工艺技能,没有将手工课程与幼儿园环境创设课程相结合,也没有为学生提供培训条件和环境,无法提升学生的手工艺术实践水平。
三、工匠精神有效融入幼儿教育专业手工教学的策略
(一)传承工匠精神,融入民间艺术元素
在工艺美术课程中,为丰富教育内容、文化和精神,可以在美术手工教学中融入我国古代民间艺术元素。我国历史悠久,民间工艺品种类繁多,这些文化精华富有民族特色和乡村气息,在手工课的教学中增加这些元素,不仅能丰富原有的教育内容,还能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作为老师,要从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品中,像纸浆雕塑、染纸、民间玩具、泥塑、草编、风筝、中国结、陶器、民族剪纸等民族特色工艺,选择适合手工教学的内容。例如:剪纸课程,教师可以在课堂引入陕西民间艺术家作品,将传统文化故事或传统节日融入教学中,启发学生创作剪纸故事,从而调动学生的手工制作积极性。
(二)与时俱进,激活手工方法和形式
1.手工制作的材料和制作方法要体现时代的发展需要
手工艺品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帮助幼儿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教材,为幼儿以各种方式探索提供条件,教会幼儿利用废旧物品等制作教育工具,制作工艺品点缀生活。因此,幼儿教育的学生也需要适应时代,充分体现时代的发展需求,将手工制作的材料和制作方法与幼儿的发展需要相结合。例如:在“民族工艺”的教学中,院校教师除了对传统的橡皮泥、粘土做讲解,还要对彩色软泥、超轻粘土等新材料以及制作方法做精心的讲解。
2.使用各种手工制作的形状,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目前,“DIY”形式的儿童娱乐项目在各个游乐场和商场非常流行,这本身就是一种工匠精神的传承,也是锻炼孩子动手能力的一个好方法。院校教师要强化学生的自制教具意识,引导学生学会用各种材料自制手工艺品。由于制作的材料是各种循环利用品和边角料,幼儿会积极利用他们现有的经验来创造新形式的玩具,并将废品变成工艺品,在自主设计的活动中,也可以让幼儿意识到环保节能,践行环保理念,满足幼儿的娱乐需求。
3.开展手工制作相关培训,提升手工制作的理念
在学习指导方面,要注重新教育理念的推广,充分尊重孩子的需求和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世界各地制作教育工具的先进理念。活动方面,定期制作自学资料,引导学生学习幼儿教育、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弈论,了解幼儿园等机构的教育方针以及国家基础教育规划改革方案的相关要求,提升学生的手工制作理念。
(三)多元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自主性
手工制作是一个提高学生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过程。在美术课上,院校教师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进行美术手工探索,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增加自主制作的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将课堂手工展示,课堂手工教学、课外活动和教学实践相结合,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例如:在“剪纸技巧”的讲解中,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如何提高剪纸的成功率?如何创建一个全新的剪纸?让学生自己思考或以小组展开讨论。无论学生创作的作品质量如何,教师都要给予鼓励,激发他们的敢于创作、喜欢创作的手工制作思维。
(四)加强实践教学,优化教学质量
传统的手工美术课强调手工的专业性和技能性,在工匠精神指导下,新型的手工美术学习和教育具有多样化、灵活性、全面性和生活性。学生要注重手工构图和造型,在色彩和创作等方面要重视审美和生活实践体验,作品要彰显自己的个性。教师还要使学生了解手工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定期安排他们参观美术馆和博物馆,去挖掘和领略大师的精湛工艺,掌握手工的艺术精髓,从而优化幼儿教育手工艺术教学的质量。
总结:根据以上内容分析,在幼儿教育手工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可以强化学生的手工技能和美术创新意识。在教学中,院校教师必须把手工美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和幼儿的艺术能力的重点,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身心特点展开手工教学,为学生将来从事幼师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怡宏,沈明泓,曹照洁.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J].教育科学论坛,2021(09):25-29.
[2]王涛鹏.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教师工匠精神探索——以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手工作品设计制作”课程为例[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20(02):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