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指出,要增强德育针对性实效性,大力加强劳动教育。公益课程是德智体美劳教育有机融合的有效形式,可以作为连接志愿服务与专业教育的桥梁,目前国内尚无同类高校将公益课程作为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开设。以武汉华夏学院为例,从2022级学生开始,设置公益课程作为全校学生毕业前必须修读的通识教育课程,可规定为1-2个学分。课程形式采取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与阿拉善SEE紧密合作,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设置灵活多样的课程实施方式,特别是通过实践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并逐渐将该课程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教学设计中注重运用所学专业服务于公益项目,使该课程成为联通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桥梁、联通学校与社会的桥梁。
一、课程设置背景及必要性
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公益事业是社会文明的标尺,培育大学生的公益理念,对推动全社会的公益实践,对大学生美好人格的塑造,以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学校通过开设公益课程,让学生参与公益项目,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学生的知识培养与健全人格相结合,将学生的“成才”与“成人”相结合,尝试探索具有华夏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1.学生能力素质培养要求
在社会公益事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群体普遍公益素养不高。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公益事业了解不足,也缺乏相关渠道获取公益信息。高校对大学生的公益教育局限于加强志愿服务教育或加强奉献精神教育,缺乏引导与专业教育。
2012年,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倡导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此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高校都将志愿服务纳入学分管理,通过设置公益学分、将志愿服务作为必修课等举措,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但鲜少有高校面向学生开设公益教育的系统课程,甚至根本没有开展公益教育课程,导致学生对公益项目知之甚少,缺乏公益精神。
2.学校特色化发展要求
在二次创业的背景下,2018年学校开始了以“专业教育+健全人格和提升综合素质”为目标的通识教育改革。力求通过通识教育改革,促进学科专业的改革与创新,促进跨学科专业融合;构建具有华夏特色教育体系,健全学生人格,成就学生未来幸福人生。
设置和实施公益课程,可以作为学校探索通识教育改革的一个试点,从课程内容、目标、课程实施方式及评价等方面进行一些新的尝试,探索具有华夏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子。
3.社会公益发展要求
过去30年中国公益行业已取得长足发展,特别是自2008年以来,基金会、NGO等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与此同时,由于行业发展时间短、原有储备不足,人才问题也成为困扰公益行业的短板。公益慈善行业从业者普遍存在整体能力与行业发展不相匹配、人才流动及流失严重等因素。
增强公益慈善行业从业的专业培训和教育是解决人才问题的一个有效手段。学校开设公益课程,与社会公益机构合作,探索由高校、公益机构、社会机构等方面合作开放式协同育人的新模式。通过课堂公益理论专业讲授结合参与具体的公益实践活动、进行实地调查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慈善理念,为公益行业发展储备人才。
二、课程实施条件与基础
1.校内通识教育改革的推进
通识教育改革为公益课程的开设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校通识教育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整合通识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科技竞赛、主题夏令营、国内外研学游学、社会实践等通识教育教学活动”为公益课程培训+实践的方式提供了指导。
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方式为公益课程的实施确立了实施原则与推进步骤:课程设计遵循“改革、吸收、开发、创新”的思路;课程体系因材施教与跨学科融合;课程实施实行滚动开发、分步推进的渐进模式。
2.校外生态协会资源为课程提供师资与实践项目
如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作为国内首家以社会责任(Society)为己任,以企业家(Entrepreneur)为主体,以保护生态(Ecology)为目标的社会团体,已成立了24个环保项目中心,启动了10余个国内外知名品牌项目,通过沟通协商可以为学生参与课程实践提供充足的项目来源。同时,协会的相关项目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可以为课程提供具有真实性案例的校外师资储备。
3.学生生源地广泛保障参与公益项目实践
学校每年招生3000名左右,来源于全国28个省份,生源分布广泛,保证课程实践在全国各地开展的参与度。
三、开设系列公益教育课程的实施方法
1.课程内容及组织
公益课程设置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规定为1—2个学分,学习时间为36—48个学时。公益课程的教学过程包含公益服务知识培训、公益活动调查和策划、公益实践活动、经验总结分享、课程评估等环节。公益课程的课程大纲中的知识学习内容应包括公益项目的设计与计划,学生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与引导、社会调查和研究方法及报告撰写、突发事件处理的方法及安全意识的培养等内容,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分为理论讲授和经验交流两部分,由校内理论教师与公益项目特聘教师分别承担。
在这些内容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再参与到社会相关的公益项目中开展公益服务活动,服务活动包含前期调研、活动策划、活动宣传、活动实践等步骤。在活动结束后,学生分小组总结和分享课程的实施效果,分享所受到的教育,并进行过程评估。
2.课程管理
在组织领导层面,成立公益课程工作小组,包括教务部、学工部、团委、人事部、社会相关生态协会代表组成,日常教学管理由教务部负责,培养方案由教务部审核。在师资队伍组成方面,可由学校专职教师和行政人员、教辅人员及相关生态协会特聘教师组成。为课程教师进行专门的师资培训。在课程时间安排方面,理论课程正常排课,实践课程根据公益项目需要集中在暑假及周末等时间。实地服务所需要的时间跨度根据课程需要决定。
结语:
大学生系列公益教育课程的开发研究,对于学校而言,可以改变既有的课程体系僵化、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需求的局面。对于大学生而言,可以通过参加公益实践课程,获得更多的动手实操的机会,提高自身的就业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12-01-10].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870/201209/xxxgk_142870.html.
[2]李磊.公益劳动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之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 2011(12) :210-211.
[3]张培营.如何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双向受益[J].思想教育研究,2006(02):35-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