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伟大斗争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特质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将伟大斗争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丰富教育内容,还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其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伟大斗争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一、伟大斗争精神的价值意蕴
1.1 历史内涵的传承
伟大斗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所展现的不屈不挠与顽强不屈的奋斗历程。这一精神财富,凝聚了无数共产党人在面对艰难险阻时,所表现出的无畏困境、勇往直前的胆识与决心。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承伟大斗争精神的历史内涵至关重要。这不仅是对过去苦难与辉煌的重温,更是将党的英勇事迹与坚韧品质传承给新一代的载体,让大学生在学习中领悟到,这种精神不仅关乎党的历史,更关乎民族的荣光和国家的未来[1]。
通过深入研究与探讨伟大斗争精神,大学生能够从历史的深度中理解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在困苦卓绝的环境中,秉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克服重重难关,为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繁荣而不懈奋斗。这种精神的传承,旨在启迪大学生深入理解党的奋斗历程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责任与担当的象征,从而激发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对伟大斗争精神的领悟,大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不仅表现为对目标的坚定追求,还体现在对困难的无畏态度和对成功的执着信念。
1.2 时代价值的彰显
在新时代,伟大斗争精神体现出前所未有的时代价值,它不仅是抵御国内外复杂形势与困难挑战的精神盾牌,更是驱动社会变革和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伟大斗争精神的注入,有助于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出面对困境时百折不挠的坚定意志和敢于突破的创新意识,以满足科技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要求。
伟大斗争精神的崭新光彩在于其对时代挑战的回应力和对未来的开创力。在风险与挑战面前,这种精神激发起勇往直前的胆识,鼓舞大学生以积极的姿态应对不确定性,勇攀科技高峰,攻克学术难关。它在社会进步的历程中发挥着催化剂的作用,推动着教育改革、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新时代的中国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将伟大斗争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旨在锻造大学生在面对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时的不屈不挠精神,以及在面对未知领域探索时的无畏勇气。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能够将这种精神内化为自我驱动力,积极拥抱变革,敢于挑战陈规,勇于突破现状,为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开辟新路径。
在应对全球化、信息化带来的挑战中,伟大斗争精神更显得弥足珍贵。它促使高校培养具有全球视野、战略思维的青年才俊,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有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向传统智慧和既有观念发起挑战的胆识。这种精神在教育中的渗透,旨在孕育出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他们将成为推动国家和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
1.3 育人功能的发挥
伟大斗争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深远的育人作用。通过深入剖析党的奋斗历程,揭示其中蕴含的智慧与力量,能够有效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使他们对国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产生深刻认同,进而强化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伟大斗争精神的弘扬,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树立起以国家利益为重、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理想信念。
在价值观培养方面,伟大斗争精神的熏陶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坚韧不拔的品格,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它教导大学生在追求知识与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批判与创新,培养出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这种精神强调集体主义与合作精神,使大学生在团队协作中懂得互相支持,共同进步。
伟大斗争精神的融入,还体现在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大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斗争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从而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这种精神的传承,能够激励大学生在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生涯中,始终秉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2]。
二、伟大斗争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2.1 理论教育层面的融入
在理论教育层面的融入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应深入探讨伟大斗争精神的丰富内涵,提炼其深厚的哲学底蕴与时代价值。可采用专题研讨会、学术报告、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模拟研讨、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对伟大斗争精神的理解。邀请历史学家、政治学者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党员代表进行专题讲座,从历史、政治、哲学等多元视角解读伟大斗争精神,揭示其在不同历史阶段中的演化和当代启示。借助多媒体、虚拟现实等现代化教学技术,生动展示历史关键时刻的伟大斗争,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历史事件,从而深化对这一精神的认识。
应结合党的创新理论,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大学生探讨伟大斗争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扬。通过研究性学习、批判性思维训练,鼓励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质疑、辩论,激发独立思考,培养他们运用伟大斗争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与伟大斗争精神相关的实践项目,如模拟决策分析、小组课题研究,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运用理论,以提升教育的实效性。
在教学内容更新上,需紧随时代发展,及时将党的最新方针政策、国家发展战略融入课程,确保教育内容与时俱进。通过教学质量评估和反馈机制,持续优化教学方法,以期在提升大学生对伟大斗争精神的领悟力和执行力,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信念支持。
2.2 实践活动层面的融入
高校在实践活动层面融入伟大斗争精神,旨在通过实践体验强化大学生对这一精神的深刻理解与内化[3]。具体举措可包括组织学生参观一系列具有历史意义的红色教育基地,如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引导学生重温党的艰辛奋斗历程,感受先辈们在伟大斗争中的坚韧不屈与无私奉献。高校可设立志愿服务项目,让学生投身社区服务、扶贫帮困等公益事业,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社会调研活动亦是重要一环,大学生深入基层,通过实地考察,调查研究社会变迁、国家发展与党的伟大斗争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深化对这一精神的认识。高校可积极推动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通过实际项目、科技竞赛,模拟市场环境,锻炼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科技攻关活动中,大学生可组队参与科研项目,解决技术难题,锤炼其敢于挑战、善于斗争的品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不仅提升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在实践中塑造和发扬伟大斗争精神,使之成为新时代青年的行动指南。
2.3 文化熏陶层面的融入
高校在文化熏陶层面深度融入伟大斗争精神,旨在构建一个充满活力与内涵的校园环境,使这一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塑造学生的人格特质。具体实施策略包括:
举办多样化的文化活动,激发学生对伟大斗争精神的共鸣。定期开展主题艺术展览,展示革命历史题材的书画作品,以艺术形式呈现斗争历程中的英勇与坚韧。组织专题音乐会,演奏红色经典曲目,通过音乐传达斗争精神的磅礴力量。征文比赛和演讲比赛则为学生提供平台,以文字和语言表达对伟大斗争精神的理解与敬仰。
利用多媒体资源,全面推广伟大斗争精神。通过校园广播定时播放相关讲座、访谈,让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充满斗争故事的声音。利用校园官方网站、社交媒体、电子公告板等网络平台,发布斗争历史资料、微视频,以生动直观的形式传播斗争精神。同时,制作系列专题片,深度剖析党的斗争历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斗争精神的内涵[4]。
打造红色教育基地,使校园成为弘扬伟大斗争精神的阵地。建立校内红色文化广场,展示重要历史事件的雕塑和壁画,使学生在日常行走间感受历史的厚重。设立专题图书馆,收藏和整理与伟大斗争相关的文献资料,提供研究与学习的场所。
结合学科教育,渗透伟大斗争精神。在历史、文学、哲学等课程中,融入斗争历史和精神的讨论,使学生在学术探讨中深化对这一精神的认识。通过举办跨学科的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共同研究斗争精神在不同领域的体现,提升学生的批判思考和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这些文化熏陶措施,高校将伟大斗争精神渗透到校园生活的各个层面,构建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斗争精神的育人环境,培养出具备坚定信念和高尚情操的新时代青年。
三、案例分析与实践反思
3.1 案例分析
以某高校为例,该校在弘扬伟大斗争精神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富有创新和影响力的教育策略。开设了“伟大斗争精神与青年责任”专题研讨课,邀请专家学者剖析斗争历史,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该精神与青年一代的关联,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该校精心策划并实施了“重走长征路”体验活动,通过模拟长征中的艰难历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先辈们为理想和信念所展现的坚韧不拔,使学生在实地体验中感受到那份执着与毅力。
该校举办年度“传承红色基因”校园文化节,其中包括主题展览、学术论坛和艺术创作比赛,多角度诠释斗争精神的内涵,既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也强化了他们对红色传统的理解和尊重。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增强了团队合作与领导力,进一步促进了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
在案例活动中,该校的实践举措凸显了伟大斗争精神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为培养具有崇高理想和担当精神的新时代青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这些举措不仅充实了校园文化,也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了创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度,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为伟大斗争精神的传承开辟了新的路径。
3.2 实践反思
在将伟大斗争精神融入高校大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对教育内容的严谨性与权威性的坚持至关重要。这要求高校在设计相关课程时,务必引用权威的历史资料和研究,确保传递的信息准确无误,防止因错误解读或片面理解伟大斗争精神而误导学生。这需要教育工作者对相关历史有深入研究,对精神内涵有深刻理解,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5]。
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关键。高校应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结合现代教育技术,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互动研讨、模拟实践和在线学习,以吸引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情境模拟、实地考察等参与式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和体验伟大斗争精神,从而深化其对这一精神实质的认识。
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样不容忽视。教师不仅需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还需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技巧。定期的教师培训、研讨会和工作坊应着重提升教师在伟大斗争精神方面的素养,以保证他们能准确、生动地将这一精神传达给学生。鼓励教师们将个人的斗争经历和感悟融入教学,使课堂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高校还应构建有效的反馈机制,持续评估和调整教学方法,以确保教育目标与学生需求的契合。通过对教学成果的持续评估,高校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优化教学过程,使伟大斗争精神的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
将伟大斗争精神融入高校教育,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投资。通过不断提升教育质量,高校能够培养出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结论
将伟大斗争精神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和实践意义。通过深入的理论教育,引导大学生理解和领会伟大斗争精神的内涵,培养其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精心设计的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调研,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锻炼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的技巧;再辅以丰富的红色文化熏陶,借助历史故事与英雄典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这些多维度的努力,旨在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实践能力,为他们塑造成为具备坚定信念、勇于担当的民族复兴事业接班人提供坚实的素养基础。
参考文献
[1]左名均,张艳梅.高校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18):91-92.
[2]徐魁峰.百色起义精神[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907.232.
[3]廉伟芳.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高校育人体系的作用与路径[J].四川劳动保障,2024,(09):92-93.
[4]张汝杨.以工匠精神引领职业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J].才智,2019,(05):25.
[5]王子刚.大学生组织思想政治教育感染性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09.202.
作者简介:谢浓(1995年3月-),男,汉族,湖北省荆州市,本科,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的理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