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高校作为青年学生的聚集地,是传播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思政课程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因此,本文立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高度,审视当前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现状与挑战,旨在探索更加符合时代要求、贴近学生实际的思政课程建设路径。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内在联系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与价值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含着中华民族成员对共同历史、文化、命运的深度认同,对民族大家庭的归属感,以及对维护和发展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责任感。它不仅是个体对民族身份的自觉确认,更是群体间情感联结和价值共识的体现。这一意识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跨越地域、族群,将亿万中华儿女紧密相连,共同维系着民族团结,增进各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1]。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领下,各民族能够共享历史记忆,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这一共同的精神底蕴为国家的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强化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品质,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和民族凝聚力加强的基石。在全球化的大潮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抵御外来文化冲击,保持国家文化主权,也是对外展示中国形象,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华文明理解与尊重的重要途径。
在全球化背景下,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对于抵御文化同化趋势、坚守民族文化特性具有深远意义。这一意识的培育能够巩固民族团结,增进各民族间的共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筑牢固的精神支撑,推动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更加自信、自强、团结的国家形象。
(二)高校思政课程在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
高校思政课程在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教育平台旨在深化学生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解,强化对民族历史的尊重与传承。通过系统学习,学生能深入探究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深厚底蕴,增进对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理解,孕育对国家的归属感和对民族精神的自豪。思政课堂通过理论讲授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各民族间的差异,树立包容并尊重其他文化的观念,以促进民族间和谐共处。思政教育强化了对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和政策的认识,使学生理解并支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原则,进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基,提升各民族青年的团结协作意识。在这样的教育引导下,学生不仅能够树立健康的民族观和宗教观,更能在日常交往中实践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愿景,推动不同民族学生的交流互动,增强民族认同,为构建和维护中华民族的繁荣与稳定贡献力量。
二、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现状与挑战
(一)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现状
当前,高校思政课程建设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许多高校立足于各自学科特色与学术背景,通过深度融合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设计出兼顾理论深度与实践应用的特色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这些课程体系涵盖了多元化的主题,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公民道德教育到法律基础,旨在构建学生的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2]。然而,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现状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困境。课程内容的更新速度往往滞后于社会变迁与学生成长的现实需求,使得学生在接触新知识、新理念时,可能因教学内容的局限性而无法获取全面的信息。在教学方法上,依然普遍依赖传统的讲授模式,缺乏足够的互动与探究性学习,限制了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尤为薄弱,缺乏足够的课外实践活动以检验和巩固课堂所学,如实地考察、模拟实训及社区服务等,这对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构成了一定的阻碍。这些问题共同影响了高校思政课程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对培养具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当代青年构成了挑战。
(二)高校思政课程建设面临的挑战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交织的浪潮中,高校思政课程建设正遭遇着多重挑战。在跨文化交流与信息爆炸的交织影响下,国际环境的复杂性对高校思政课程提出了严峻考验。一方面,西方一些国家与势力企图通过文化渗透,利用媒体和网络等多元手段,对我国青年一代进行意识形态的隐形干预,力图在价值观层面上对青年学生施加影响,撼动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与忠诚。这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必须强化抵御外来干扰的能力,维护青年学生的信念根基[3]。
另一方面,互联网、社交媒体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各种思潮和观念的传播开辟了广阔渠道,导致学生接触到来自全球的信息,其中不乏极端主义和碎片化的观点。海量信息的冲击可能导致学生在多元价值中迷失方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产生困惑。
面对这些挑战,高校思政课程建设亟需改革与创新。教育内容需更具时代敏锐度,及时跟踪国际国内形势,以科学理论与实践案例相结合,引导学生正确解读纷繁复杂的信息。同时,教学方法需灵活多样,以案例教学、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参与式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辨别与批判各类信息的能力。
新兴的媒体工具和平台应被有效利用,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深化对思政理论的理解,形成批判性思维。在此过程中,高校还需强化实践环节,以项目实践、社会服务、实习实训等形式,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应用理论,检验信念,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总之,高校思政课程建设需全面提升,以抵御外部挑战,引导学生在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中坚定信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优化策略
(一)完善课程内容体系
高校应紧跟时代脉搏,深入研究社会变迁与国际动态,不断修订和完善思政课程内容体系,确保其与时代发展同步,回应现实挑战。在教学中,应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使之成为课程的主线,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认同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课程内容应深度挖掘其中蕴含的教育资源,如儒家的仁爱之道、道家的和谐哲学、法家的法治精神,以及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等,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领悟民族精神的深厚底蕴。结合现代文化现象和全球议题,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创新与发展,使学生能够在全球化背景下,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化的生动体现,高校应注重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思政课程,如结合地方历史、民俗、艺术等元素,设计专题课程,让学生在了解和尊重地域文化差异中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5]。课程还应关注少数民族文化,通过讲述少数民族英雄事迹、民族节日、民间艺术等,增强学生对多元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从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
高校思政课程内容体系的完善应以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全面理解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共同命运和共同责任,培养他们成为有深厚中华文化底蕴、宽广国际视野、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二)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至关重要,需摆脱以往的单向讲授模式,积极引入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多元互动的教学策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东风,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构建生动、直观的学习场景,提高学生对复杂历史情境和理论概念的感知。同时,借助在线研讨论坛、互动问答、在线测试等网络教学平台,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深度学习。推行翻转课堂模式,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课堂时间用于讨论和深化理解,提升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合作学习能力。
为了进一步巩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高校可设计并组织各类实践教学项目,如校园文化讲座、学术论坛,以及与专业结合的实地考察、案例研究,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意义。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跨文化对话、学术研讨会,以跨文化交流和研讨,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与全球视野。此外,引导学生投身志愿服务、社区服务、暑期学校等项目,使他们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认同的体验[6]。
在教学反馈与评价机制上,可运用形成性评价与同伴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与同伴间的互评,以此提高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与尊重。通过持续的教师指导与同伴合作,营造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环境,从而在高校思政课程中切实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首要任务是严格选拔思政课程教师,确保他们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同时在专业领域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扎实的实践能力[7]。应通过严格的面试、考核及背景调查机制,选拔出既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又熟悉当代中国国情和民族文化的优秀教师。在此基础上,实施持续的专业发展计划,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培训,以提升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技术和科研能力,使他们能够与时俱进地应对教育教学的新挑战。设置多元化的教学培训课程,包括教学法研讨、案例分析、教学技术应用等,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
为了确保教师队伍的活力与创新,应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和学术研究,推动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设立教学研究项目,支持教师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开展专项研究,以科研成果反哺教学,丰富课程内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推行教师交流和合作机制,鼓励教师跨校、跨学科合作,拓宽视野,提升综合素质。
在教师评价体系上,要兼顾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贡献,构建全面、公正的考核体系,以教学效果、学生反馈、科研成果等多元指标为依据,定期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记录其教学和科研历程,为教师个人发展提供参考[8]。通过这样的机制,既保障教师的个人职业发展,又确保了思政课程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从而在高校中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有理想、有责任、有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结论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宏大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建设亟需深化与改革。这不仅关乎国家战略的长远布局,更与新时代青年学子的全面发展紧密相连。课程内容应与时俱进,融合多元文化,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与现代价值,确保学生在学习中深化对共同体的理解。教学方式应借助现代科技,创新互动模式,提升课堂参与度,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师资力量的强化是关键,培养一支既精通理论又熟悉国情的教师队伍,通过持续的专业发展,提升他们的教学与科研能力,激发教学创新。评价体系应全面,激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和学术研究,以科研反哺教学,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以此为基础,高校思政课程将更好地承担起培养有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新人的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高盼.困境与出路: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研究综述[J].高教学刊,2021,(02):58-62.
[2] 张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民族丛刊,2024,(02):27-32+102.
[3] 邱玲. 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策略探讨[D]. 北京师范大学, 2020.
[4]董娇.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思考[J].公关世界,2024,(08):88-90.
[5] 胡欣悦,黄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探析[J].陕西教育(高教),2024,(04):10-12.
[6]钟杰,何沙沙.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探究[J].领导科学论坛,2023,(09):154-157.
[7]刘瑞.高校“课程思政”共同体构建研究[J].思想战线,2023,49(01):165-172.
[8] 温知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陇东学院学报,2024,35(01):127-130.
课题项目:甘肃省2024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专项研究课题:高职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路径的研究
作者简介:陈尧,男,汉族,甘肃省张掖市,大学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矿物加工工程、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