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播学视域下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徐斐斐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徐斐斐,. 浅析传播学视域下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 国际教育论坛,20241. DOI:.
摘要: 媒体技术的发展对当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认知有重大影响。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新的考验。在探索新的教育过程中,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一种有效的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各高校的教育教学及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高校教育者须理性看待网络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主动拓展新路径、创新形式适应新媒体时代要求。微信公众平台是高校利用新媒体平台中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利用其打造具有吸引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抢占和谐校园网络文化话语权、完善高校网络新媒体体系和制度,以丰富的内容和形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新进程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某高校372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群体对微信的使用现状,从传播学角度对高校教育者如何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系做出探索。
关键词: 传播学、新媒体、微信公众平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DOI:
基金资助:

随着网络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新媒体时代改变了高校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重点从单纯要求教育性向隐形教育引导转变,教育模式也不再是单一的“灌 输式”“一言堂”,逐渐向互动化、多元化转变。微信公众平台是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代表性媒体渠道,信息创作更加灵活、呈现方式更加便捷生动。麦克卢汉曾经说:“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在机械时代,我们完成了身体在空间范围内的延伸,以至于能拥抱全球.在这个阶段,创造性的认识过程将会在群体中和在总体上得到延伸,并进入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正像我们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凭借各种媒介而得以延伸一样。”[1]微信公众平台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定意义上拓宽了教学课堂空间、延伸了学生的感知系统,有效弥补传统教育模式在时空方面的不足。

一、微信公众平台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解读

00001. 据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10.91亿人,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9%。截至2023年12月,20-29岁占比分别为13.7%。青年网民群体掌握数字素养与技能情况最好。从年龄差异来看,20-29岁网民掌握各项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整体网民水平。[2]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手机自媒体的使用比率,使得手机端的各类APP成为服务于各类群体的主要端口。微信公众平台于2012年08月23日正式上线,曾命名为“官号平台”和“媒体平台”。 目前包括服务号、订阅号企业号三种类型,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属于订阅号,24小时内发送一条群发消息。它是基于互联网技术而发展的新兴信息技术传播手段,可以实现消息推送、即时分享等一对多的媒体性行为活动。它以大众传播为基础,以人际传播为衍生,将两种传播有机结合,实现双重传播的效果。

(二)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诠释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一般是在学校党委宣传部统一管理下运作。目前,多数高校中行政部门及院系都会建立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针对不同的职责向校内外即时发布管理及服务类讯息。由于权威性高、时效性快、信息实用性强、接受便利,成为高校重要的信息发布平台。

(二)微信公众平台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媒介和受众优势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的媒介传播优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课堂教学实现,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向学生传授既定的知识。微信公众平台将教育内容通过多方式展现,文字、图片、音频及视频多种素材相结合,精简及综合传达课堂上无法传达的呈现形式和内容。同时,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利用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等结合的优势,传递速度快,不受时空限制,实现课堂外的思想教育传播。

    以上提到,20-29岁网民掌握各项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整体网民水平。目前大学生大多处在20-24周岁之间,是主要网民群体中主要的受众群体。微信是大学生群体使用率较高的媒体。2024年3月20日,腾讯公布了2023年全年业绩财报,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13.43亿。[3]00后这一大学生群体是伴随着新媒体技术出现和发展的一代,这一群体也是手机自媒体的忠实用户。这类群体在学习、生活中习惯性接收和使用信息化产物,微信公众平台即是他们在学校接收各类信息的主要途径。

在调查问卷中,学生获取时事新闻的途径的问题中,占比88.45%的学生是从网络中获取,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很重。

学生期待与辅导员的交流方式选择中,其中55%的学生希望通过微信实现与辅导员的交流。学生受众对网上传播信息的认可度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微信公众平台信息在学生群体中的传播。

综上所述,无论是微信平台自身的主观优势还是大学生受众群体客观使用现状是高校利用好微信公众平台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

一、大学生微信受众的使用与满足分析

美国传播学者卡茨谈到:“受众成员主动利用媒介内容,而不是被动接受媒介的控制,因此,它所假设的并不是媒介与效果之间的直接关系,而是推定受众成员能够利用信息,他们对信息的利用也会影响到媒介效果[4]。”

个人使用媒介的动机,是由媒介所提供的利益以及附着在这些利益上不同价值所结合的利益而激发。微信公众平台从诞生至今经过多次升级,在功能上更加丰富、信息获取上更加便捷。不同的手机微信用户群体不断定位,针对个人需求使用微信,并在不同的体验后获得满足。受众对微信的选择和使用时都是出自个人对平台的认知和功能是否满足的期待。本研究在文献查阅及在马斯洛需求理论基础上,提炼了五类大学生的微信使用动机:

A: 信息传受:快捷信息的获取及传达,明确个人状态并未进一步的行为决策提供相应依据。如查看各类讯息、地图路线、物品信息等;B: 人际交往:信息互发,满足基本的交流需求;获得对不同事物的共同观点,探讨某一议题寻找基本释义,构建平等合理的正常的人际交流关系;C: 精神满足:暂时逃避物理环境,享受虚拟世界带来的愉悦情绪、审美需求、情感满足的心理状态;D: 彰显个性:在群体中确立自我意识、获得存在感,引领话语权。

卡茨、布卢姆勒和古雷维奇(Katz,E., Blumler, J. G, & Gurevitch, M.)在《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Utilization of Mass Communication By The Individual)中提出了受众选择媒介的过程:社会起源+心里起源—产生需求—产生期望—不同的媒介暴露—需求满足或其他结果[5]。日本学者竹内郁郎于1977年对这一过程进行了补充:

1.png   

该图所表达的媒介使用过程:人们接触使用媒体的目的是为了满足需求,而这种需求受客观社会因素和主观个人特性影响。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的两个条件:一是媒介印象,即受众对媒介满足需求的主观评价。二是个人接触媒介的可能性。受众开始选择特定的媒介和内容。使用后产生满足需求或未满足需求的个人媒介印象即。此后,人们根据形成的媒介印象决定媒介选择和使用。因此,我们在探究如何利用好微信公众平台做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形成良好的媒介印象,从学生受众需求出发进行平台建设,了解其对微信公众号的使用动机和实时使用满足程度,提高微信平台的信息利用度和本身的媒介效果,投其所好、形成良好的媒介印象想。

三、传播学视角下对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利用信息传播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保持内容专业性、传播持续性、形式活泼性、推送及时性,有用易用好用、保持学生受众的认可和持续关注,提高受众粘度。

(一)平台建设基础不牢,传播链无法有效搭建

目前很多高校的微信公众平台在信息传播中普遍存在不专、不精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宏观架构不完整。综合体系架构的不完整,全校整体思政平台架构缺少“联盟工作意识”,平台阵地建设基础不牢固、机制不健全。引导力不强、传播力不广,影响整个传播链整体效果;二是微观创作中专业受限。管理、技术操作、内容创作都兼具的都存在某一方面的短板,会相应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创作内容不专、传播形式不精。

(二)学生受众对信息接受态度和能力参差不齐

学生接收的网络成长环境既是其优势同时也是其劣势。在这个环境中学生会主动或被动地接收各类平台推送,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前边已经指出,现在高校学生的新闻获得渠道多数来自于网络。首先,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在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过程中易受到各种信息的干扰,在妖魔化的自媒体前容易在认知和行为上产生偏差。第二,学生在大学环境中使用手机自媒体的自由度相对中学时较高,因此浏览各种休闲网页、打网络游戏占据学生大多数休闲时间。在各类信息蜂拥而至时,精力严重不足导致无法辨别更难以接受到学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有效信息。

(三)缺少平台与学生受众的有效互动

微信功能公众平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课堂上单调的灌输模式,但仍然存在主动和被动地局面。目前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传播者和传播渠道仍然是官方的代表,话语权仍然掌握在内容创作者手中,学生的主动性仍然不足。同时,微信公众平台开展网络思政教育、营造舆论环境缺少即时有效引导,大部分学生在接收学校微信公众平台讯息时会以一贯的媒介印象即学校灌输性的角色作个人意识主导,无意识性的忽略。

四、如何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基于以上大学生本身的特性、客观环境需要以及对微信的使用与满足调研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契合学生特性及使用动机分析,做好平台宏观建设和微观打磨,提高学生对平台的忠诚度和使用粘性。

(一)宏观上完善制度体系,优化学生人际交往的信息传播环境。

首先,从宏观领域去理解和重视高校思政教育的模式转变和总体架构,重新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体学生教育中的微观环境。利用传统优势,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建设,推动校内外各类教育资源共享,形成思政教育协同力。第二,发挥人员合力,以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为载体,建立由平台指导者、内容创作者审核者、技术维护者组成的系统架构,实现对网络平台的分层负责、归口管理。 第三,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四方联动,提高学生家长对平台关注度、及时传达有效信息,形成与学生家长有效沟通机制。

(二)培养高素质的校园网络舆论意见领袖,引导学生群体良好的意识形态导向。

意见领袖又叫舆论领袖、观点引领者,是传播的经典概念之一。意见领袖是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的人,并对公众态度和观点的形成施加舆论影响。[6]在学校有关学生工作的咨询通知,你通常通过哪种途径得知?(多项选择)在调查问卷中,占比78.03%的学生是从学院辅导员和班干部通知中获取学生工作部的通知。那么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学生群体接收学校各类学生相关讯息主要是依靠辅导员的网络推送及学生干部的影响。因此,要优化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就要培养得力的意见领袖队伍。

从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辅导员、学生干部中选拔组建网络评论员队伍,壮大网络思政教育骨干阵地群,组织他们进行经常性的政治理论学习、热点话题讨论和网络媒体技术学习,加强对时事政治的了解及提高政治敏锐力,做好良性的网上互动,发好声、奏好曲,传播正能量。辅导员队伍工作中,不仅要在思想政治理论基础上打牢,同时还要增强在教育过程中的网络主体意识,提高网络素养和网络思想政教育工作水平。

辅导员在繁琐的日常工作中要养成定时读取学校各类微信公众平台的习惯,自动筛选出适合学生所需有利于学生的各种讯息,在此过程中培养个人的网络工作素养,通过及时和准时传达在学生群体中发挥效应。

发挥学生干部的核心领导力和舆论引导力,将其纳入学生干部考核机制。在学生干部选拔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干部网络操作技术和宣传能力的要求;在培养过程中定期对学生干部展开政治理论培训,加强网络信息辨别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学校党团及学院形成联动机制、协同培养,形成专业有素的舆情监督者和正确引导者。

(三)立足学生受众的学生精神需求,精致平台内容和创新传播形式

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发展需求,了解学生网络行为特点,把握好思想引导的时机,适时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思政教育精准推送。一是及时掌握大学生互联网新媒体使用规律和思想意识形态。通过学生意识形态座谈会、网络调查问卷及时了解学生最新的思想政治状况,掌握校园网、贴吧、QQ动态、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各媒介的留言动态,加强信息搜集和分析,通过平台集中做好相关的舆情引导和受众需求满足。二是要依托平台优势创作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将真实权威的传播态度、积极向上的内容、有趣的网络语言形式融入过程中,满足学生受众成长需求和个体发展期待。以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期为例,高校与学生的官方信息大多会从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中传播,包括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特性解释、疫情防控科普、学校相关通知传达等都会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平台“官宣”。学生在居家无法外出和返校期间,从学校官方微信平台获得学校一手咨询,“投其所好”、“量身定做”的创作与疫情相关内容及学生需求的各类学校官方咨询,学校微信公众平台传受者双方的正确诠释。三是积极探索第三方技术支持创建灵活快捷的服务形式。微信公众平台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桥梁纽,将学生服务相关应用嵌入到平台建设中,创建信息发布、信息查询及共享交流等功能,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吸引力。

参考文献:

[1]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第2000年版,第37页

[2] CNNIC2024年3月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3]微信派2024年3月20日微信数据报告

https://mp.weixin.qq.com/s/s6ZFVad2u2A-HmvFI8m4Nw

[4]StevenW.Littlejohn著.史安斌译《人类传播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第2004年版

[5]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999年版,第182-183页

[6]彭兰著《网络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2009年版, 第156页

作者简介:徐斐斐(1989.01—),女,汉族,籍贯 山东滨州,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