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每一位教师的教育目标。小学帮助学生打下学习基础的关键阶段,语文作为此阶段的重要学科,学好语文,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语文教学都由教师为课堂主体设计以教材内容为主的教学活动,时常出现“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活动枯燥”的问题,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感觉到语文学习的难度,影响着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尤其体现在第一学段语文教学中。作为学生接触语文的关键阶段,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夯实学科基础是关键目标。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读写绘”教学法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与视角。该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主体性,融合阅读、写作与绘画,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不断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体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而如何有效地在第一学段语文教学中运用“读写绘”教学法,已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师重点研究的课题内容之一。
一、“读写绘”教学法在第一学段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在第一学段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将学生作为参与主体,设计多元化教学活动。基于这一方面,教师在应用“读写绘”教学法实施教学活动时,应当遵循主体性原则,充分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和表达。与此同时,教师要为学生留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减少对学生学习的干预,让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读写绘”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二)多元性原则
“读写绘”教学模式有着多元性的特点,要求教师应用多元化教学方式、丰富的教学资源,设计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在这一方面,教师要遵循多元性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活动,逐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与教学内容相符的绘本读物、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整合性原则
将“读写绘”教学法应用于第一学段语文教学中,还应当遵循整合性原则。意味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整合语文教学的各个要素,将识字、写字、阅读、表达、鉴赏等相互整合,以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核心素养的发展。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实际要求,在第一学段语文教学中,“识字与写字”是重中之重,也作为学生参与阅读、表达和鉴赏的基础。在设计“读写绘”活动时,教师应将这些要素相互整合,引导由最初的识字和写字进行学习,逐步实现思维的发展、审美能力的提升、核心素养的形成。
二、核心素养下“读写绘”教学在第一学段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一)融入绘本资源,创设情境教学
基于“读写绘”教学法在第一学段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原则,结合“读写绘”教学法的内涵,以及根据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语文教学的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充分发挥绘本的应用优势,结合语文教学内容融入绘本资源,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将语文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参与、感受与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绘本作为有趣的教学资源之一,深受小学生喜爱,绘本故事中的图像和文字符合第一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能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也能为后期的写作、绘画提供良好的素材。与此同时,在绘本故事中还蕴含着积极的、正确的价值观,这与语文教学目标相一致,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先分析教学内容,为学生选择与课文主题有关的绘本故事,保证绘本故事的趣味性和启发性,确保学生能在阅读中自主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则要利用绘本中的图画故事对学生创设故事情境,将学生置身于故事中,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参与体验。另外,教师还应当基于绘本丰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写字、绘画中表达个人情感,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吸收。以部编版教材为例,在教学一年级上册预备单元中的第1课《我是中国人》时,教师可先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内容回答“发现了什么?”例如有的学生说:“我发现五星红旗和天安门!”有的学生说:“我发现有很多小朋友,他们的衣服很好看!”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此引出主题“我是中国人”,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说出“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组成,56个民族是一家,我们都是中国人。”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民族”的意义,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教师可为学生提供《这就是中国》系列绘本,并为他们介绍不同的民族,如“白族”“维吾尔族”“傣族”“蒙古族”“彝族”,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再选择该系列的绘本故事为学生创设故事情境,读给学生听。在这一过程中,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活动,让他们思考不同民族的特色和中华文化的多样性,鼓励学生创作一幅描绘民族文化特色的作品,表达对祖国的民族文化的理解与热爱。设计这一类“读写绘”教学活动,既能丰富语文课堂活动,也能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于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有着一定促进作用。
(二)结合教学内容,设计阅读活动
在第一学段语文教学中,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全面发挥“读写绘”教学的应用优势,教师应当科学合理地分析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设计阅读活动,并引导学生写字、绘画,将“阅读”“写字”“绘画”相结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明确“读写绘”教学法的核心,以阅读活动为基础,在活动中突出绘画、写字等环节,帮助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秋天》时,作为一年级段阅读单元的第一课,课文用三个自然段描写了秋天的景象。结合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为“能识读并且会写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秋天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可先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如播放一段舒缓的音乐,呈现“秋天的动画场景”,并与学生互动:“同学们,秋天到了,秋高气爽,景色迷人,你们喜欢秋天吗?秋天有什么特点呢?”以此营造轻松、惬意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在此基础上,安排“阅读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标注的拼音完整地将课文内容读出来,并数一数课文中出现的“一”的数量,将“一”的正确的读音读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会逐渐得到提升。基于“读写绘”教学法的应用,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计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用“一会儿……一会儿”造句,以此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写字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课文的内容进行绘画,将课文中描述的秋天的景象用绘画的方式呈现出来,如南飞的大雁、飘落的树叶等。以这样的方式设计语文教学活动,可以发挥“读写绘”教学法的应用优势,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组词造句中提升写字能力,在绘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及自身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三)优化教学评价,激发学习兴趣
为全面提升第一学段语文教学质量,发挥“读写绘”教学法的应用优势,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设计多元化教学活动,也要优化教学评价,通过教学评价明确了解学生学习中的不足,分析教学活动的实施效果,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基于这一方面,教师应当从评价内容、评价主体与评价方式三个角度进行优化。在评价内容中,要结合“读写绘”教学法的要素,评价学生在阅读、写字或写作、绘画方面的表现,同时既要关注学生在这三个方面的表现结果,也要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过程。在评价主体上,则应当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体验感。在评价方式上,教师可通过“作品展示”实施自主评价;可围绕“小组合作”实施小组互评;可通过“课堂观察”“互动提问”实施口头评价。以多元化的方式提高评价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客观性。不断完善教学评价能提升语文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学习,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第一学段语文教学中应用“读写绘”教学法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教学活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有着极大的作用。教师应当全面了解“读写绘”教学法的概念,遵循主体性、多元性和整合性原则,完善教学的各个环节,全面发挥“读写绘”教学法应用优势,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洁.小学低段语文"本意绘写"拓展课程的设计与实施[J].智力, 2023(19):140-143.
[2] 孙晓娟.浅谈小学阅读教学基于"思维可视化"的师生共读共写活动策略[J].语文课内外, 2022(6):278-280.
[3] 孟萍."读写绘"在第一学段语文教学中的实践[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2021(7):33-35.
[4] 袁媛.浅谈"读,写,绘,演"多元融合提升小学低段 语文阅读水平[J].信息周刊, 202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