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红色基因,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精神财富。它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革命精神和不懈的奋斗精神,成为党和国家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自党的诞生以来,红色基因不仅体现为党在艰苦斗争中表现出的勇气与担当,更贯穿于党对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在新时代背景下,红色基因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更是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
当前,高校思政教学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阵地,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任务。然而,传统的思政教学模式在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学生个体差异时,存在内容单一、方式陈旧、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导致红色基因的传承效果不尽如人意。如何有效地将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政教学,使其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问题。因此,本研究将从红色基因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入手,分析其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重要地位,探讨当前思政教学中红色基因教育的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
1 红色基因传承的历史背景与时代意义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是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精神遗产。它凝聚了共产党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和崇高理想,体现了不怕牺牲、敢于斗争、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精神支撑。
1.1 红色基因的起源与形成
红色基因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革命斗争中。早在党的创建时期,红色基因便已萌芽,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到井冈山斗争,这些革命实践逐渐构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基础和精神追求。党的领导人在血与火的斗争中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信仰,并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形成了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色基因的形成并不仅限于早期革命的奋斗历程。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红色基因的内涵。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了大批英模人物和先进典型,他们的事迹和精神进一步充实了红色基因的内容,使其成为党和国家克服困难、取得成就的精神支柱。研究红色基因的历史起源,有助于深入理解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和价值追求。
1.2 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扬
在新时代背景下,红色基因的传承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局势的不断变化,党的建设和国家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红色基因作为党和国家的精神财富,依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精神支撑。特别是在新一代青年的思想教育中,红色基因的传承显得尤为关键。
新时代背景下,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使得红色基因的传承具有现实意义。党和政府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青年一代在思想上高度认同党的宗旨和价值观。通过将红色基因融入学校教育、社会实践和文化宣传,可以帮助青年一代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党和国家的历史与现实,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同时,红色基因的传承还可以推动社会各界形成广泛的共识,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1.3 红色基因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关系
红色基因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贯穿于党的理论创新、组织建设和实践活动之中。作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基因不仅是党的奋斗历程的历史见证,也是党在不同历史时期进行战略决策和行动的精神支柱。它体现了党在面对内外挑战时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
红色基因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相辅相成。作为精神谱系的核心要素,红色基因引导着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实践方向。例如,在革命战争年代,它激励着无数共产党人不畏牺牲,奋勇向前;在和平建设时期,它鼓舞着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发扬,有助于保持党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2 思政教学中红色基因的融入现状与问题分析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作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承担着红色基因传承的重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红色基因的融入情况却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其传承效果。为更好地推动红色基因在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分析现状及存在的不足显得尤为重要。
2.1 高校思政课程中红色基因教育的现状
当前,高校思政课程中红色基因教育的整体情况呈现出积极与消极并存的局面。一方面,许多高校通过加强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将红色基因教育纳入思政课程体系。例如,一些高校设立了“红色文化研究”或“革命精神教育”等专题课程,通过历史事件、革命人物事迹等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红色基因的深刻内涵。教师还尝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情境模拟和视频播放等,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然而,从教学效果来看,红色基因教育的成效却不尽如人意。根据某高校的一项调研显示,在接受红色基因教育的学生中,约60%的学生表示对课程内容有一定的兴趣,但仅有30%的学生认为这类教育对其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一结果显示出,尽管高校在推动红色基因教育方面做出了一定努力,但在教学内容的深度与方式的创新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2 红色基因传承在思政教学中的不足与挑战
在思政教学中,红色基因传承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首先,教学内容的浅层化是一个普遍现象。很多思政课程虽然涉及红色基因的相关内容,但往往停留在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简单叙述上,缺乏深入剖析和反思,导致学生对红色基因的理解流于表面,难以形成真正的思想认同。
其次,学生参与度低也是红色基因传承中的一大难题。许多学生认为思政课程过于枯燥,缺乏吸引力,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对红色基因教育的兴趣和投入。例如,在某次课堂调研中,仅有40%的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30%的学生对课堂内容表现出兴趣不高。这种情况反映出,当前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红色基因内涵的深入理解和解读,也限制了教育效果的发挥。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倾向于照本宣科,缺乏对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导致红色基因教育无法深入人心。
2.3 思政教学与红色基因传承间的矛盾与调整
思政教学与红色基因传承之间存在一些矛盾点,需要在教学方法和内容上进行调整。首先,教学目标与学生需求之间的差距是一个主要矛盾。思政课程的目标是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而许多学生的实际需求则是希望课程更加贴近他们的生活和实际体验。这种目标与需求的不对称导致学生难以对红色基因教育产生共鸣。
为解决这些矛盾,需要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首先,可以在教学内容上引入更多的现实案例和故事,特别是那些能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以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和认同感。例如,通过讲述新时代青年在不同领域继承和发扬红色基因的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可以更多地采用互动式教学和实践教学。比如,组织学生进行红色文化主题的社会实践、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参与红色文化演讲比赛等活动,使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深化对红色基因的理解和认同。此外,可以运用数字化教学手段,如在线课程、虚拟现实技术等,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学习体验,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
此外,红色基因的传承还将提升党的社会影响力。通过在社会各个领域弘扬红色基因,可以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感,凝聚社会共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3 红色基因在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探索
在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有效融入红色基因,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成为一个重要课题。通过研究红色基因与思政教学的结合点,实践案例的分析,以及探索创新路径,可以为高校思政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3.1 红色基因与思政教学改革的结合点
红色基因在思政教学改革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其潜在的结合点主要体现在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和教育目标上。首先,在课程设计上,可以将红色基因的内容有机融入思政课程模块,如设置“红色文化”专题课程,通过系统讲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及其历史发展脉络,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红色基因的本质与内涵。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应丰富教学素材,利用革命历史、红色故事、英雄人物等,构建起具有情感共鸣和思想深度的课程内容,让学生感受到红色基因的现实意义和精神力量。
在教育目标上,思政教学不仅应致力于知识传授,更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因此,基于红色基因的教学模式改革策略应强调实践教育和体验式学习,通过社会实践、历史考察、红色文化体验等方式,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深化对红色基因的认同和理解。例如,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或参与红色主题的社区服务,使他们在具体行动中感受红色基因的精神力量。
3.2 红色基因融入思政课程的实践案例
国内外一些高校的实践案例为红色基因融入思政课程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例如,某高校在思政教学改革中,开设了“红色文化探源”课程,通过邀请革命历史专家讲授、播放红色电影和纪录片,以及组织学生编写红色故事,形成了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这种改革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数据,该课程实施一年后,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度提高了约20%,课堂参与度明显增强,90%的学生表示对红色基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情感认同。
另一个案例是某高校借鉴国外大学的经验,采用跨学科的方式将红色基因教育融入思政课程。他们将红色基因内容与文学、艺术、历史等学科相结合,设计了多个跨学科的教学项目,如“红色文化与文学作品解读”、“革命历史与现代艺术表现”等,鼓励学生从多维度探讨红色基因的影响力。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教学实践,学生不仅学到了更多有关红色基因的知识,也提升了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整合能力。
3.3 基于红色基因的思政教学创新路径
新时代背景下,红色基因在思政教学中的传承需要与时俱进,探索更多创新路径。首先,可以利用数字化教学手段,将红色基因的内容进行数字化转化,通过在线课程、虚拟现实(VR)技术等新媒体工具,让学生以更直观、生动的方式学习。例如,开发一款虚拟实境体验应用,让学生“亲历”革命战争场景,感受革命精神的洗礼,从而更好地理解红色基因的形成与价值。
其次,可以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传播红色文化内容,创作富有创意和吸引力的短视频、动画和图文故事等,将红色基因的内涵与现代青年文化相结合,使红色基因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此外,还可以建立在线讨论平台或论坛,鼓励学生在线分享心得和体会,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分享”的红色基因学习氛围。
4 结论
红色基因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核心要素,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学担负着红色基因传承的重大使命。研究表明,当前的思政教学虽已初步融入红色基因教育,但仍存在内容浅层化、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为实现红色基因的有效传承,需通过系统化的长效机制建设、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和多元化教育模式的探索,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增强学生对红色基因的理解与认同。
参考文献
[1]曾长秋.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蕴含的红色基因及湖南元素[J].文化软实力,2022,7(03):66-72.DOI:10.19377/j.cnki.43-1531/g0.2022.03.009.
[2]王晓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思政课教学探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19):71-73.
[3]吴光辉.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路径[J].江西开放大学学报,2024,26(02):24-31.DOI:10.13844/j.cnki.jxddxb.2024.02.010.
项目:2024年中南林涉外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马原”课教学研究 SW-JG20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