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育人 以美润心”新时代省属本科院校 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唐清雄 黎珂君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唐清雄 黎珂君,. “以德育人 以美润心”新时代省属本科院校 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发展路径研究[J]. 国际教育论坛,20245. DOI:.
摘要: 本研究立足省属本科院校,从新时代有关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导向出发,探析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发展理据,着眼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发展的现实境况,提出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发展应以德育人,明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创新育人,构建美育协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模式;实践育人,完善美育协同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环境育人,营造相互尊重共同成长的多方互动场景四条路径。
关键词: 省属本科院校;美育;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发展
DOI:
基金资助:

[中国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美育工作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事业。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到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学校美育必须不断增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升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同向同行,与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同向同行,与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同向同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 年)》指出,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切实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新时代如何进行立德树人是党和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关注的焦点议题,新时代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又是党和政府部门以及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热点话题,高校是绝大部分青年聚集的地方,承载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省属本科院校占据着我国高校的“半壁江山”,因此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引下,将立德树人贯穿于育人全过程,运用以美润心和以文化人的方式探索出一条适合省属本科院校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发展的路径势在必行。

一、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发展的理据探析

席勒(Friedrich Schiller)在《美育书简》中提出的现代意义上的美育即审美教育。美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追求,是使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形成一定审美能力、培养正确审美观点,美化其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道德与智慧水平的教育,包含“审美”和“立美”两个维度。[]一方面,健康是生命力量的涌现,美是生命活力的萌发。另一方面,健康与美的结合点在于具身性,美感源于身体对外界的感受和知觉,并在头脑中刻画表象,从而形成对美的塑造。

舒斯特曼(Richard husterman)创建的身体美学学科是从具身的实用主义美学立场出发,将身体视为感性审美鉴赏(感觉)及创造性自我塑造核心的一门学科。[]美育的具身性使得美育与健康教育有机的联结在一起。我们在身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时空里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由此丰富和美化着生命世界和生活世界。

“审美”与“立美”活动是一种富有情趣的健康生活方式,是人性求真、向善和尚美的价值追求。美的教育和健康教育的终极意义是对美的价值追求引领任性超越谋求生存发展的工具理性,也是超越假恶丑的低级趣味的一种更高生命质量和更具生命美感的健康生活。

二、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发展的现实境况

当前,大学生面临着来自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易因考试、择业、人际交往等多重社会因素产生情绪问题并出现连带反应,造成“精神亚健康”状态,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近年来我国心理健康问题呈现“低龄化”趋势,这不仅困扰着我国,现已逐渐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难题。因此,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认识和相同呼声。[]

美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审美与人文素养的高素质公民,虽然当下美育作为交叉学科,涉及艺术、人文等多学科,但是现实境况是如何将美育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发展,充分调动校内外资源广泛参与,强化美育浸润身心的实践效能,这仍在探索的道路上。

三、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发展的可行性初探

改革开放来,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在解决心理问题、提升心理素质上积累了宝贵经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时代,面对当前社会群体在心理发展的新需求与新困境,总结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科学把握教育规律,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发展,为当前教育工作提供借鉴作用提供了可能性。[]

美育的基本任务是借助一定的艺术形式影响和熏陶学生,提高学生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自觉地按照美的标准去规范自己的行为,以塑造完美的人格。美育不仅能满足人的审美需要,还能借助美好的事物愉悦人的心理、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具有“入心、化人、怡情”的教育功能。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心理活动,无论是感受、鉴赏还是创造美,都是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心理活动的必然产物。[]开展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的就是为了引起学生心理上的积极变化,从而达到心理系统的自然和谐。

四、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发展的路径探究

省属本科院校如何在新时代将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协同发展,以实现培养“以德育人 以美润心”的健康人才,本研究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以德育人,明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

以德育心是向学生传递正向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是人格塑造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成为具备良好社会属性的人。通过实施一系列德育活动,学生得以培育出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道德情操、明确的法治观念和良好的行为规范。[]德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与人格健全性,还能在心理层面促进了学生心理素养和品质的提升。

进入新时代,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压力大,省属本科院校在全国高校的占比重,学生人数多,每所学校的情况多样,心理健康工作形势复杂,高校依据本身实际,锚定立德树人、以德育人根本育人任务,结合本校已开展的各类美育活动特点,将美育渗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总目标。发挥校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指导作用,建立“纵横联动”的工作机制,常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常识宣传,扩大心理健康常识普及的覆盖面,切实提高家校社等多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支持度、配合度和参与度;加强业务指导力度,不断完善学生心理咨询的渠道,畅通学生向学校专兼职心理咨询指导教师的业务平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筑牢防火墙。[]

(二)创新育人,构建美育协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模式

新媒体给教育领域带来极大便利,它凭借方便快捷的优势逐渐运用到高校教学的各个方面。面对其迅猛发展,省属本科院校的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利用新媒体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创新协调育人新模式,对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创新育人,一可构建灵活多变的课程学习平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灵活运用慕课平台上的优质课程,自主地选择各章节内容,推送给不同年级或专业的大学生群体,一定程度上能实现“因材施教”。二可构建形式多样的线上活动平台,现今各种小程序、软件等新媒体工具的开发,能极大地丰富心理活动的形式。既符合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现状,也提升活动趣味性,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三可构建方便快捷的交流互动平台,现在高校的各类社团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多,基本都已转变了以往现场完成的工作模式,在新媒体环境下,心理中心可以通过构建在线咨询服务平台进行心理咨询工作。一些社团活动因为场地受限等因素,借助此平台实现互动功能。[]

(三)实践育人,完善美育协同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功能

研究发现大学生能在艺术欣赏中沉浸在美妙的艺术氛围中,把注意力从焦虑情绪中转移出来;艺术创作可为其提供一个情感宣泄和倾诉的渠道,有助于他们理顺内心的需求和冲突。通过艺术作品的表达和展示,他们能够进行自我疗愈,积累经验,并有意识地解决心理困境。[]

通过收集到某省属本科院校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测数据观测和分析,绝大部分的大学生的心理处于健康状态,存在心理问题或潜在心理困扰状态的学生呈现出分专业、民族、性别生源地和是否为独生子女等方面不同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这一结果表明他们在自我认识、压力应对、人际关系、生命教育等方面需要进行有针对性辅导。因此,探寻实践育人美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实践的切入点至关重要。根据大量实践研究得出,课堂教学能聚焦融合实践关键点,主题活动可把握融合实践落脚点,个案探究将探寻融合实践交融点。利用校园文化节与心理健康活动月开展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的融合实践活动,使美育得以抵达学生内心深处,提升学生自我认知。以“如盐化水”的方式,让学生在感受艺术之美,从心灵深处得到疗愈,把“美育”与“心育”融为一体。

(四)环境育人,营造相互尊重共同成长的多方互动场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本”,家教为“术”,家风乃“魂”。 家庭作为社会支持系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外部因素,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正向的价值导向和健康的人格塑造土壤。[]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心灵培养,倡导“心育”与“五育”融合的基本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心灵素养被看作是教育的至高价值,旨在使学生在知识的同时具备道德品质、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坚持“多方联动、资源整合”的家社共建思路能创造出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环境。完善家庭教育方式,强化家庭教育技巧,营造和谐的家庭育人氛围和良好的宏观环境至关重要。高校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平台,搭建双向沟通机制,辅导员不仅可面向家长传达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计划和美育活动,及时分享其孩子在校的心理和行为表现。针对个体受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困扰的大学生主动了解其成长环境及过程,鼓励家长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学会正向的教养方式,尊重大学生隐私,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和生活习惯,关注其行为和情绪变化,为大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和正确引导,积极营造和谐、健康的家庭氛围。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20-10-15)https://www.gov.cn/zhengce/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

[2]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关于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EB/OL].(2023-04-20)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5/content_6857361.htm.

[3]席勒.美育书简:德汉对照[M].徐恒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93.

[4]理查德·舒斯特曼.通过身体来思考:身体美学文集 [M].张宝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28.

[5]徐寒梅.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实施问题与对策[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3,25(06):132-136.

[6]黄海.概念史视域下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演进历程研究(1978~)[D].中国地质大学,2023.

[7]俞国良,靳娟娟.心理健康教育与“五育”关系探析[J].教育研究,2022,43(01):136-145.

[8]王占仁.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难点与突破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24,(09):38-43.

[9] 李秋云,贾恩礼.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的构建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04):170-172.

[10]张娜娜,陈亚洁.“美心”融合: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J].教育界,2024,(13):146-148.

[11]顾磊.谈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心育”与“五育”的有机融合[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4,(06):163-165.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青少年美育研究中心项目““三全育人”理念下省属本科院校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简介:

唐清雄(1988-),男,汉族,四川达州人,四川文理学院辅导员,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教学运行与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黎珂君(1993-),女,汉族,四川达州市,四川文理学院辅导员,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