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的实践探索——以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为例
范思哲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范思哲,. 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的实践探索——以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为例[J]. 国际教育论坛,20247. DOI:.
摘要: 屏南县在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面对村落空心化、文化衰退等挑战,秉持“弱鸟先飞”的精神,通过创新政策机制、活化传统建筑、引入文创产业等举措,推动了传统村落的复兴。以龙潭村和厦地村为代表的样板村模式,将新村民共治和艺术家驻村相结合,实现了村落的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通过系统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屏南县构建了“两核、两轴、四片区”的空间格局,促进了村落的整体发展。这些实践不仅提升了村民生活质量,还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为传统村落的可持续保护利用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新路径。
关键词: 屏南县;龙潭村;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
DOI:
基金资助:

引言

2023年4月,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国家第二批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市、区)名单,屏南县名列其中。地处闽东山区的屏南县,山多田少,土地零碎,经济基础薄弱,屏南秉持“弱鸟先飞”“滴水穿 石”的闽东精神,依托资源禀赋、人文特色,着力搭建共建共治共享平台,经过这两年集中连片创建期实践利用的探索,把日渐“空心化”的传统村落建设成为宜居宜游的美丽家园,形成龙潭、四坪、北墘、厦地、寿山等一批文创特色村,主题体验、研学旅行、艺术创作各种文旅业态相互融合,高山蔬菜、冷凉花卉、农村电商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片区党委、新老村民融合等乡村治理新模式进一步引领乡风文明,呈现“人来、村活、业兴、文盛”之势, 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新路子。本文从探索县域统筹推进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实践利用的视角总结一套当地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可学习、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为其他地区的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经验。

1 屏南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背景与核心挑战

屏南县作为国家第二批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面临着传统村落数量众多、单个村落规模小、内容单一、吸引力有限等问题。由于年轻人大量外流,古建筑逐年空置,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迫在眉睫。屏南县秉承“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精神,依托自身资源和人文特色,积极搭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台,推动了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在保护村庄历史风貌的基础上,通过文化创意、文旅结合等手段,活化传统文化,促进村民经济收入提升和村落振兴。

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的核心在于系统性保护、可持续利用、村民参与共治、传承与创新并重及政策法规引导。首先,要对整个片区内的村落及周边环境进行统一规划,避免文化生态的割裂。在可持续利用方面,通过文化旅游、生态农业等途径激活村落经济,确保利用活动不破坏村落原貌和文化传承。同时,鼓励村民参与保护与利用的决策和实施,形成政府、社会、村民共治的良好机制。在传承与创新方面,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融合,使村落文化焕发新生。最后,通过完善政策法规,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屏南县通过创新政策机制,推出如“古屋贷”等金融支持措施,解决传统建筑修缮资金短缺问题。通过“新村民出资、艺术团队设计、村委会代建”的修缮模式,实现了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同时,通过“点状供地”破解建房用地难题,为村落的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2 探索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空间格局模式

屏南县依托其丰富的传统村落资源,创新性地构建了“两核、两轴、四片区”的保护利用空间格局模式,旨在最大化发挥村落文化和自然资源的综合效益。具体而言:

片区一为“国宝传习片区”,以漈下村、巴地村等为依托,整合棠口、漈头等古村落资源,打造集古村落游览、国宝文化展示、农家生活体验和生态农业基地参观为一体的多功能文化旅游区,突出国宝文化与生态农业的结合。

片区二为“文创硅谷片区”,以传统建筑资源保护为基础,传承黄酒、廊桥和戏曲等文化,通过发展文创体验、高山农业和休闲度假项目,打造屏南东部特色文化展示线路,形成四季皆宜的活力文创片区。

片区三为“红农经济片区”,依托柏源村和仙山牧场等核心区,以粮食经济为主线,结合梅园、芳院等村落资源,发展“红农旅”休闲观光项目。通过校地共建、艺术教育等方式拓展研学产业链,实现传统农业与文旅融合发展的多维度共赢。

片区四为“峡驿寻幽生态休闲片区”,以茶盐古道为主线,串联东部大面积自然保护区,保护村落周边自然环境和历史建筑群,修复茶盐古道,形成集文化传承与生态体验为一体的游览线路。

3 探索县域统筹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模式

屏南县通过不断创新和实践,形成了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发展的多种实践模式,并在全国范围内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3.1 政策机制创新

屏南县成立了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担任组长,制定并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首先,在人才引进方面,屏南实施了“三引三创”策略:通过创新机制引进“高人”,创造条件引回“亲人”,搭建平台引来“新人”。该策略不仅引入了一批高端文创人才,还吸引了返乡创业的本土人才,为传统村落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次,在金融支持方面,屏南县结合新兴产业需求推出了“古屋贷”等小额贷款产品,拓宽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特别是“古屋贷”模式,为传统建筑修缮和活化利用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解决了传统建筑修缮过程中前期资金短缺的问题。此外,屏南县还推行了“工料法”建设模式,简化了传统村落建设的流程,降低了项目建设成本,提高了工程的推进效率。

 

3.2 传统建筑的活化利用

屏南县在传统建筑的活化利用方面,采取了多种创新方式。在保护传统建筑外观风貌的基础上,屏南县通过加建、改建和添加现代生活设施等手段,使其适应现代生产生活的需要。例如,屏南在龙潭、厦地等传统村落引入了“新村民”出资、艺术团队设计、村委会代为建设的模式,将原本破旧的老屋活化为民宿、书屋、艺术工作室、社会实践基地等新型业态。此举不仅为村落注入了新的经济活力,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此外,屏南县还采取了“点状供地”的土地利用方式,通过将县域整体用地区分为永久性建设用地和生态保留用地,合理调配土地资源。对于需要建设用地的项目,按照垂直开发面积进行计算,以节约土地资源,避免无序建设问题。

3.3 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机制

屏南县探索形成了“党组织+能人+村民+古村落+互联网”的工作机制,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凝聚社区共识、塑造协商精神。首先,屏南成立了“屏南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和“传统村落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指挥部,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通过片区党委的推行,打破了村与村之间的界限,实现了“大事共议、实事共办、要事共决、急事共商、难事共解”的工作机制。

其次,屏南县推行了“三有书屋”项目,在龙潭、厦地等村落建设了多功能的文化空间,设置阅览室、绘本馆等设施,为村民和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服务。这一项目不仅提升了村民的文化自信,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传统村落文化。

此外,屏南县通过实施“三引三创”策略,积极引入人才,创立了“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制度,打破了部门、行业、体制的壁垒,在全县范围内招募了多名特聘指导员,驻村开展技术帮扶。这些指导员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还在实践中培养了一批本地人才,提升了村民的自主发展能力。

3.4 传统村落与文创产业融合发展

屏南县的传统村落保护实践中,文创产业的引入成为推动村落活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以龙潭村和厦地村为例,屏南县引入了多名文创专家团队,通过文化创意的方式,将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文创产品。例如,厦地村的先锋书店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该书店由破败的古建筑改造而成,既保留了传统夯土墙体的原生美感,又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打卡,成为了当地的“网红”景点。

此外,屏南县还通过举办艺术展览、文化交流活动、研学旅行等方式,进一步激活了村落的文化旅游市场。通过文创产业的引入,不仅丰富了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也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经济来源。

3.5 村民参与与乡村治理

屏南县高度重视村民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首先,屏南县制定了一系列惠民政策,通过“工料法”等机制创新,吸引村民参与乡村整治和改造工作,提供了大量就地就业的机会。其次,屏南县在村民参与决策方面,建立了民主决策机制,村民可以通过村民大会、座谈会等形式,参与到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各项决策中。

屏南县还在实践中探索了村民与新村民共同治理的模式,通过为居住满半年的“新村民”发放居住证,使其享有与本地居民同样的待遇和权利,进一步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和参与感。同时,屏南县还通过新村民与老村民共治的方式,化解了村落在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推动了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3.6 模式与经验总结

屏南县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形成了适合本地特色的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模式。无论是政策机制的创新,还是传统建筑的活化利用,亦或是文创产业的融合发展,屏南都在全国范围内起到了示范作用。屏南县的经验表明,只有将保护与利用有机结合,才能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屏南县的实践不仅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也为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在未来的发展中,屏南县将继续坚持“保护为主,利用为辅”的原则,不断创新,力求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4 集中连片样板村示范模式与经验探索

屏南县在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的探索中,形成了多种具有代表性的样板村发展模式,龙潭村和厦地村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4.1 龙潭村模式:新村民推动的村庄治理与产业发展

龙潭村通过引入“新村民”,形成了新老村民共治的创新治理模式。为吸引更多人才,屏南县创新了“三引”政策,即引进“高人”、引回“亲人”、引来“新人”。这些新村民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市场资源,还积极参与村庄治理,通过发放居住证、提供贷款支持等方式,赋予他们与本地村民同等的权益,激发了村落的内生动力。

同时,龙潭村充分利用原有的传统建筑资源,将破旧老屋改造为民宿、书屋和艺术工作室等新型业态,结合“文创+旅游”的发展模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产业链。创新的“工料法”建设模式,即由新村民出资、驻创专家设计、本地村工匠建设,有效降低了建设成本,提高了效率。龙潭村成功实现了从“贫困村”到“网红村”再到“现代乡村社区”的转型。

4.2 厦地村模式:艺术家驻村与文化IP引领

厦地村通过“艺术家驻村”计划,引入了多名艺术家和文化创意团队,从破败老屋修复入手,将传统建筑转化为民宿、餐厅、书店和影像创作基地。尤其是先锋书店的引入,将传统夯土墙体与现代书店设计相结合,打造出富有文化气息的网红打卡点,不仅保留了传统建筑的原生美感,还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大量游客。此外,厦地村还依托本地文化资源,结合公益教育、亲子游学等项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文旅品牌,促进了乡村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5 结论

屏南县通过创新政策机制、活化传统建筑、引入文创产业和建立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与发展的新路径。以龙潭村和厦地村为代表的样板村模式,不仅实现了从“贫困村”到“现代乡村社区”的蜕变,还推动了文创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这些实践经验表明,传统村落保护必须在尊重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探索创新的治理和产业发展模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经验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为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了宝贵的探索与启示。

参考文献:

[1] 曹复彧.集群视角下山西省介休市传统村落集中连片规划方法探析[J],山西建筑,2024.07.10

[2] 范思哲;王琼.福建传统村落聚落的形态研究[J],华中建筑,2023.08.09

[3] 陈彬,王巧玲.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的实施路径[J].中国土地,2022,(05):43-45.DOI:10.13816/j.cnki.ISSN1002-9729.2022.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