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作用探讨
刘胜兰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刘胜兰,. 汉语言文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作用探讨[J]. 中国文学,2023.4. DOI:10.12721/ccn.2023.157140.
摘要: 如今许多优秀的汉语言文学作品被人们口口传颂,这些作品也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透过作品,我们能够了解古时候的民俗民风,感受浓郁的历史气息,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推广和研究汉语言文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优秀传统文化;传播
DOI:10.12721/ccn.2023.157140
基金资助:

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数干年的传承和发展中历久弥新,获得了新的生机。如今,我国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忘初心,对优秀传统文化正在大力保护和传播。汉语言文学是我国独有的文化,帯有独特的民族色彩。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发展也将带动优秀传統文化的广泛传播。本文将围绕汉语言文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作用这一课题展开论述。

一、通读经典文学作品提升文化涵养

为了将我国在数千年发展过程中积累和沉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必须让新一辈人才尽可能多地阅读经典的汉语言文学作品,提升其个人文化涵养,増强民族归属感肩负起历史使命。当代新青年都喜欢追求前卫,喜欢接触新颖、超前的事物对传统、历史、文化缺少兴趣文学基础薄弱。教育者需要肩负起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鉴赏兴趣拓展他们文学知识面的任务。《三字经》《百家姓》《论语》《诗经》这些经典的作品是必须要掌握的,不仅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摘录以上内容,还要要求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争取坚持下去直至全部掌握。当然,诵读经典文学作品不应该是枯燥的,否则时刻追求新鲜体验的学生是很难接受的。教育者应该善于组织经典诵读的主题活动,比如组织诗句接龙比赛、诗词比拼大赛、《三字经》背诵赛、情感朗诵赛等。让学生们在浓郁的氛围中爱上汉语言文学,主动搜集更多的作品来读。前不久央视播出的“诗词大会”节目广受好评,很多参赛者都是中小学生。这样的节目完全可以作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材料,推荐给学生们观看,并按照类似的模式在校内组织一次“诗词大会”,吸引学生参与。在这样的过程中,传统文化无疑被很好地推广和传播了。

二、从文学作品中品味文化

学习汉语言文学,目的自然不是为了参与比赛或者完成应试任务,而是为了提升个人素质及思想境界做到博古通今。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有不同的立意也抒发了不同的情感,学习文学作品必须深入解读掌握其思想精华,オ能达到润养身心的作用。这要求教育者要深入分析汉语言文学作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挖掘作品所代表的文化。比如《二十四孝》中传达的思想和文化就是孝,这也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象征着树立目标后坚持不解,不畏艰难。还有各种各样的寓言故事、先贤故事,都有很深的文化和思想内涵。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将这些经典的汉语言文学故事娓娓道来,在丰富学生文学知识积累的同时还能够传追中华文化以及我们干百年来一直在坚持践行的端正思想,培养优秀人才。

三、学做一体实现知行统一

我们之所以要不断传播和发扬传统文化,就是要不忘初心,将先人确立的思想和行为规范继续落实下去。想要更好地发挥 出汉语言文学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作用,绝不能仅停留于口头对作品的解读和背诵上,还需要行动起来,做到知行统一,借助文化的力量提高新一辈人オ的素质。这就要求学习者将文学作品中的文化传统落实为行动践行到生活中。比如,学习了《弟子规》后,对人谦恭有礼,学习了《ニ十四孝》的内容后,尊敬长者。教育者也要主动组织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比如带学生到养老院中慰问,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报名成为志愿者等。在中秋节来临前,不妨组织一次有关“月”的诗歌诵读活动,各自说一说自己积累的帯有“月"字的古诗词,从中感受月亮在古时候被赋予了怎样的情感和文化色彩,以及作者在文字中的情感寄托。还可以在闲暇时间组织学生们到文化博物馆中游览,让他们看一看甲骨文、写在竹简和丝绸上的文字,一定能够受到心灵的强烈震撼。为了更好地从汉语言文字中感受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可以组织书法学习活动、毛笔字大赛等。当然,值得后辈们学习的不只是文学作品中的内容还有作者的个人品格。能够创作出流传千古的不朽作品,作者身上也必定有一些闪光点值得学习。

四、组织研讨活动,促进理性思辨

为了充分提高当代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关注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应该多设置一些研讨课题,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写一些评论性的文章,一定能得到丰富的成果。如今,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将课题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专业技巧或者一些新兴事物上,对汉语言及传统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少,教育者应该大力引导,改变这样的现状,设置一些富有吸引力的课题鼓励学生参与。比如,可以以当地文化为基础,搜集一些与文化由来有关的文学作品,比如当地的名胜古迹、特色节日、节日习俗、民间传统工艺,名人,特色食品和饮食习惯等,从古代的汉语言文学作品中去寻根溯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就是王维在重阳节创作的,而其中插茱萸的习俗在如今是否仍然保留,学生可以去查证。王安石的《元日》中,更是写出了春节时期家家户户贴春联、放鞭炮的习俗,这些都是学生最熟悉不过的,但是诗中运用到的“新桃换旧符”显然与我们如今对春联的叫法不同,可以从这一点入手去查询春联从古至今都有哪些叫法,感受文化演变的历程。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汉语言文学作品对当代文化产生的影响。

结论:总之,汉语言文学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我们必须要大力保护和传承的。借助传播和学习文学作品的方式,能够将我国千百年来建立起来的文化精神发扬光大。当代新一辈人才需要通过学习这样的文学作品来武装自己的精神,更需要在接受新事物的同时牢记传统承担起继承和传播文化的责任。教育工作者也需要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中华优秀传統文化的传播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高业,张永刚,贾慧,刘丹. 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之我见[J]. 教育教学论坛,2020,(34):346-347.

[2]李利,王奕琳. 汉语言文学对传统茶文化传播的作用研究[J]. 福建茶叶,2020,42(07):301-302.

[3]赵肖. 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经典的阅读与体验研究[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4):141-143.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