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媒介素养培养策略探索
韩腾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韩腾,.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媒介素养培养策略探索[J]. 国际教育论坛,20183. DOI:.
摘要: 在信息化时代,媒介素养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之一。高中语文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任。本文结合《涉江采芙蓉》《归园田居(其一)》《兰亭集序》《赤壁赋》《春江花月夜》等课文,探索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策略。通过丰富的教学步骤和具体实施方法,本文提出四个具有实际操作性的策略,以提升学生在语文阅读中的媒介素养能力。
关键词: 媒介素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DOI:
基金资助:

引言

在信息时代,媒介素养已成为公民必备的重要素养之一。媒介素养不仅指人们能够有效使用和理解各种媒介信息,还包括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高中阶段是学生认知能力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文学知识,更应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通过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信息,提升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一、通过文本细读培养批判性思维

首先,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文本细读是一种强调细节和深度理解的阅读方法,适用于深入分析和理解课文内容。在《涉江采芙蓉》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句细读课文,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通过讨论诗中的每一个意象,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还能培养对文本细节的敏锐感知。

导入环节:教师通过播放与《涉江采芙蓉》相关的音乐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可以提问学生对诗歌的初步印象,并记录在黑板上。

细读文本:教师带领学生逐句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并在课本上做简单批注。随后,教师讲解每一句诗的意思和背后的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分析意象: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如“芙蓉”、“江水”等,分析这些意象所承载的情感和象征意义。学生分组讨论,并在全班交流讨论结果。

批判性思考: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表达的深层意义和作者的创作意图。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如“为什么作者选择‘芙蓉’作为意象?”“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等,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总结与反思: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总结讨论结果,并写下自己的阅读反思,分享在班级平台上。教师点评并给予反馈。

通过上述步骤,学生在细读《涉江采芙蓉》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还能培养对文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学生今后面对各种媒介信息,进行分析和批判具有重要意义。

二、通过多媒介材料比较增强信息辨识力

其次,通过比较多媒介材料,增强学生的信息辨识力。不同媒介传递信息的方式和效果各不相同,通过比较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辨识媒介信息。在教学《归园田居(其一)》时,可以将文本与相关的影视作品、图片等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的信息辨识能力。

导入环节:教师展示与《归园田居(其一)》相关的多种媒介材料,如影视作品片段、相关图片、音频等。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不同媒介传递的内容和效果。

文本阅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归园田居(其一)》全文,要求学生划出关键词句,并在课本上做简单批注。随后,教师对文本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媒介比较: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观看相关影视片段,浏览相关图片和音频材料。每组学生负责一种媒介形式,分析其传递的信息和效果。教师提供分析框架,如“内容与原文的异同”、“情感表达的异同”、“媒介特点对信息传递的影响”等。

小组讨论:各小组将分析结果在班级中分享,教师引导全班进行讨论。学生比较不同媒介在传递信息时的异同点,并思考这些差异对理解诗歌的影响。

辨识训练:教师设置一些假设情境,如“如果只能选择一种媒介来了解这首诗,你会选择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并做出选择和解释。

三、通过情境创设提升媒介使用能力

通过情境创设提升学生的媒介使用能力。将《兰亭集序》与现代媒介技术相结合,让学生在创设情境中应用不同媒介进行表达和交流,能够有效提升他们的媒介使用能力。

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兰亭集序》的文字和书法作品,并播放相关的纪录片片段,营造一种沉浸式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和内容。

文本解读:教师带领学生逐句阅读《兰亭集序》原文,讲解文中的重要词句和典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进行批注,并分组讨论文本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情境创设:教师设置一个模拟情境——“兰亭雅集重现”,要求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如王羲之、谢安、孙绰等,创作并朗读自己的作品。每组学生利用现代媒介,如视频拍摄、音频录制、电子文档等,记录和展示他们的创作过程和成果。

媒介应用:学生在情境创设过程中,学习和应用不同的媒介技术,如视频剪辑、音频处理、文档排版等。教师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解决在使用媒介技术时遇到的问题。

四、通过跨学科融合增强媒介批判能力

最后,通过跨学科融合增强学生的媒介批判能力。将语文与历史、地理等学科内容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批判能力。在教学《赤壁赋》时,结合历史和地理知识,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课文,并提升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导入环节:教师播放关于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纪录片片段,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赤壁赋》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提问学生对赤壁之战的认知,并记录在黑板上。

文本阅读:教师带领学生逐段朗读《赤壁赋》,讲解文中的历史事件、地理描述和人物形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进行批注,记录他们的疑问和思考。

跨学科分析: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查找和整理与《赤壁赋》相关的历史和地理资料,如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战争过程等。各组学生将查找到的资料与课文内容进行对比,分析课文的历史真实性和地理准确性。

批判性讨论:各小组将分析结果在班级中分享,教师引导全班进行批判性讨论。讨论内容包括“《赤壁赋》中哪些内容是文学创作,哪些是历史事实?”“地理环境对赤壁之战的影响是什么?”“为什么苏轼选择赤壁作为创作背景?”等。

反思与总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总结跨学科分析和批判性讨论的成果,并写下他们的反思文章。教师点评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运用跨学科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和批判。

总结

通过文本细读、多媒介材料比较、情境创设和跨学科融合四个策略,本文探索了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具体方法。每个策略都通过详细的教学步骤,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升批判性思维、信息辨识力、媒介使用能力和媒介批判能力。这些策略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更能为他们在信息化社会中有效应对各种媒介信息,提供必要的能力支持。未来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继续探索和创新,找到更多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 李明浩. 语文教学与媒介素养培养研究[D].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2018.

[2] 王玉芬. 媒介素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现代教育技术, 2019, 29(3): 45-50.

[3] 陈晓红.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媒介素养的培养策略[J]. 教育研究, 2020, 31(2): 33-38.

[4] 刘志勇. 文本细读与批判性思维培养[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7.

[5] 张文婷. 多媒介比较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中学语文教学, 2021, 27(4): 6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