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儒家“和”理念所包含的宇宙观思想有丰富的内涵,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充分挖掘并提炼儒家“和”宇宙观重要思想,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其提供丰厚的理论滋养。
一、儒家“和”宇宙观: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精华,也是儒家“和”理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天人合一”的内涵
在我国哲学的发展史上,作为儒家“和”理念的核心思想之一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思想.张载指出:“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可以成圣。”也就是说,“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我国古代源远流长,其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的得到丰富和完善。 不同的历史时期“天人合一”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原始儒家为天人合德,汉代为天人相类,宋明理学为天人一体。因此,我们要沿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的发展脉络,来真正理解和把握其基本的内涵。
汉代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思想,进一步发展了天人合一思想。他在《春秋繁露•深察明号》中指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宋代,关学学派的创始人张载提出了民胞物与思想,使天人合一的思想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张载把民众视为同胞,万物当作朋友,程颢则更进一步,把万物当作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提出了天人一体的思想。朱熹首次把天道与人道相提并论,来阐释“天人合一”思想。王夫之也认为天德根本性质使健,人的根本特点使动,效法天的健,就能与天合一。清代戴震认为,天道的内容就是生生不息,生生而条理就使仁礼义的天道。
(二)“天人合一”的鲜明特征
“天人合一”思想是儒家“和”宇宙观的最核心的内容,和谐统一思想是其基本特征,它主要包含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
其一,就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孔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以“礼”为天德,“仁”是“礼”的具体表现,其思想充满了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统一的理想追求。朱熹认为“中”乃是天命之性德性体,是万物之本,“和”是性体之用,是万物共由,即“中和”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其二,人与自然也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儒家的大多数哲学家都认为人天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辩证的相同,即天人相通、天人相类。先秦至清的大多数儒学家比较认同天人相通这一思想,而对这一思想的理解又有不同倾向,一种倾向认为这种相通是物质相通,另一种称之为德性相通。尽管儒家哲学家对天人相通思想的理解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但这两种思想的倾向并不是非此即彼,更多的时候,二者是相互转化的,人与天既是物质同源又是德行相通。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儒家“和”宇宙观的继承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了宇宙观中“和实生物”的内核、“万物并育”的精神实质。
(一)继承了宇宙观中“和实生物”的内核
在华夏先民眼中,万物皆由和生而来,这是对整个世界最根基性的理解。《国语•郑语》中记载了郑恒公与史伯的对话:“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郑恒公向史伯求证周朝是否衰败,史伯给其的回答是非常肯定的。史伯认为周朝的衰败是因为周幽王去和而取同。“和实生物”思想是古人对生活世界的不断观察、不断总结的理论产物,是万事万物的生成的根本原因的多元所在。
当今世界,人类的命运紧密连接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继承和弘扬了“和实生物”思想的理论性内核。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进了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秉承了“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历史底蕴,坚守了“和实生物”的文化精神,为把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责任当仁不让担在肩上,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
(二)凝聚了宇宙观中“万物并育”的精神
《礼记•中庸》所说的:“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3]强调了万事万物在合理的规律中运行,都是和谐相融的,不会出现违背的状况。“万物并育”是古人对宇宙与自然法则的朴素认识,其中也蕴含了中华文明包容并蓄、和而不同的价值追求。“万物并育”思想,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承认各国在社会制度、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并认为这些差异是多元化的世界常态;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尊重世界各国人民决定本国发展道路的权力,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倡导和弘扬了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凝聚了儒家“和”宇宙观中“万物并育”的精神。包含世界各国的和谐相处需要共生共存的精神、不同文明是平等的关系,没有好坏之分等核心内容。回首人类历史,勾勒的是一幅和谐相处的宏伟画卷。儒家“和”宇宙观追求的是“万物并育”的和谐境界,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所蕴含的和谐观一脉相承。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儒家“和”宇宙观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主张,就是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所蕴含的“仁民爱物”“万物一体”思想理念的创新性发。
(一)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仁民爱物”理念的发展
“生态”一词在中国古代并未出现,但是中国历代先贤一直追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步伐却从未停止。从“仁”思想的提出到孟子阐发“仁民爱物”的理念,将人对人的“仁爱之心”深入阐释到物的层面。除此之外,中国还有很多古籍都曾阐述过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的意义。
中国进入近代社会后,生态问题逐步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全局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深入挖掘宇宙观中所蕴含的“仁民爱物”理念,为其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从而实现了“仁民爱物”理念的现代转化。生态文明思想追求的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就是对“仁民爱物”理念的赓续和发展,开创了人类生态文明的崭新篇章,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破解人类面临的保护与发展难题,从而实现全世界可持续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万物一体”思想的发展
先秦时期,先哲们已经形成了对万物一体的模糊性认知。《周易•系辞》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和器只是形上、形下之分,实则一本同源,人和自然界其他事物都统一于最高的“天”。孟子认为“万物皆备于我”,其内在表达着“我”的地位的上升,从而替代了“天”,人和天浑然一体的境界。荀子同样强调了人的价值,将人的地位视作和天、地同等的地位。也就是说,“万物一体”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发展,同样对现代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挖掘“万物一体”思想的深刻内涵,对其进行了赓续和创新,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这一思想是从人与自然关系本质出发,打破了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视为主宰和被主宰的旧藩篱,勾勒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万物共生”的乌托邦,变成可以达到的和谐彼岸。
四、结语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出,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本溯源,这一思想可以追溯至儒家“和”宇宙观。宇宙观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和实生物”“万物并育”“仁民爱物”“万物一体”等思想观念,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井水渊源,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又为其发展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16日,第2版。
[2] 李敖主编:《周子通书·张载集·二程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87页。
[3]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