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针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手术时,护理风险较高。患者基础健康状态较差,基础疾病复杂,耐受性、围术期心理稳定性较差,自护能力、依从性较低,面对手术时较易焦虑,同时存在显著的身体、心理、经济负担,在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不利于医疗活动顺利开展。在该类手术中,需要构建更人性化的护理方案,全方位防控护理不安全因素,促进治疗安全。常规手术护理缺少对患者心理层面的干预,人文关怀是基于人文理念设计的护理模式,全面关注患者生理、心理层面的健康,予以人性化支持,有利于稳定患者身心状态[1]。本文从2023年5月~2024年4月手术治疗心血管疾病病例中选取老年病例100例,分析人文关怀护理模式与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5月~2024年4月,人文关怀组50例(人文关怀+常规护理),性别:男/女=26/24,年龄(65~89)岁,平均(75.19 ± 10.07)岁;合并高血压18例、糖尿病9例。常规组50例(常规护理),性别:男/女=27/23,年龄(66~87)岁,平均(75.24 ± 10.05)岁;合并高血压16例、糖尿病11例。资料可予分析(P>0.05)。
1.2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年龄≥65岁;(2)心血管疾病确诊;(3)顺利完成手术;(4)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1)药物过敏;(2)认知障碍;(3)精神疾病;(4)免疫缺陷。
1.3方法
常规组行常规护理:规范准备手术,辅助患者术前检查,标准化备皮、健康教育,叮嘱手术禁忌,说明手术时间,规范术前访视,术中辅助医师操作,术后预防并发症。
人文关怀组:常规护理同常规组。(1)不安全因素分析:主要为患者因素、医护因素、环境因素,综合评估患者护理风险,针对性制定人文关怀护理方案。(2)个性化评估:评估患者生理、心理特点,预防手术心理创伤,了解患者当前自我评价、生活习惯,评估自理能力和身心健康水平,个性化宣教,说明手术技术成熟性,促进患者科学认知手术。(3)人性化沟通:术前积极稳定患者情绪,采用安慰性、鼓励性语言改善患者情绪,保持热情、耐心的态度,使患者感受到情感支持,增强手术信心。(4)环境管理:改善环境舒适度,营造安静的病房环境,人性化探视管理,鼓励患者通过微信视频等与家属、亲友交流,缓解焦虑。(5)心理支持:分析患者心理压力,为患者提供医疗保障建议、心理健康指导、自护指导,减轻患者身心负担,促进患者舒适、放松。
1.4观察指标
自我感受负担:护理前后《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评估,包括身体、情感与经济负担,(10~50)分,自我感受负担越严重,SPBS越高。
并发症:观察术中低体温心律失常、术后谵妄、感染、出血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心血管疾病患者数据以SPSS 26.0处理,患者感受负担以“均数 ± 标准差(x̄±s)”分析,t检验,并发症观察结果以率(%)分析,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自我感受负担
人文关怀组护理后SPBS<常规组(P<0.05)。见表1。
表 1 2组SPBS比较[分,(x̄±s)]
2.2并发症
人文关怀组发生率(12.00 %)<常规组(26.00 %)(P<0.05)。见表2。
表 2 并发症情况[n, %(n)]
3讨论[2]
手术护理是重要的医疗服务,患者生理、心理状态均会影响手术治疗安全。常规护理对心理层面的关注度较低,而人文关怀护理在护理技术应用中融合人文关怀理念,关注患者心理健康,重视患者在医疗环境中的尊严和权利[3],对患者加强情感支持和人文色彩的护理干预,应用价值较高。
本研究中,观察老年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变化,可见护理前2组负担较重,心理状态较差;护理后,人文关怀组显著减轻患者多方面负担,使患者情感、身体、经济等各方面体验改善,感受负担减轻。并发症方面,人文关怀组发生率12.00 %、常规组发生率26.00 %,人文关怀组安全性提升,风险降低(P<0.05)。
综上所述,在老年心血管病手术中开展人文关怀护理可产生良好效果,促进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减轻,并发症风险降低,促进手术顺利进行和术后顺利恢复,对不安全因素防控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李紫红. 人文关怀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手术护理不安全因素的影响[J]. 基层医学论坛,2023,28(11):141-143.
[2]胡佳欣. 人文关怀护理模式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的预防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2,10(33):96-99.
作者简介:李晶晶(1993.2),女,汉族,河南人,初级职称,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心血管内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