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觉联动的九年一贯制音乐素养课堂建设研究
张静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张静,. 基于多觉联动的九年一贯制音乐素养课堂建设研究[J]. 国际教育论坛,2018.10. DOI:.
摘要: 当前,基于多觉联动的九年一贯制音乐素养课堂建设活动需稳步高效推进,教师需要对课堂教学目标、方法、细节进行把关,通过创设多元感官融合的教学环境,给予学生良好的学习引导。并且设计多觉联动的教学活动,引进完善的评价体系,带动学生参与高品质学习探究。本文对基于多觉联动的九年一贯制音乐素养课堂建设策略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 多觉联动;九年一贯制;音乐素养课堂
DOI:
基金资助:

引言:音乐教师在对九年一贯制音乐素养课堂进行建设打造的过程中,应当基于多觉联动思想,对课堂建设目标、细节、过程和内容进行严格管控,带动学生参与高品质学习探究,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品质和效率,使课堂教学能够提升增效。

一、九年一贯制音乐素养课堂特征

九年一贯制音乐素养课堂是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所开展的一门必修课,旨在普及音乐教育,使每一位学生均能够接受到音乐熏陶感染和影响。九年一贯制音乐素养课堂融合我国素质教育框架,强调对学生实施全过程、全时段的教育指导,立足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采取递进式教学,从小学到初中、初中到高中,甚至更高学年段,带动学生进行持续深入探究。其中,教师需要对九年一贯制音乐素养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模式进行灵活调整,并设定一个完整全面的学习主线任务和目标,在该目标下,明确各学年段的,教学重心,从而使整个研学活动能够有规律地开展,从宏观层面上讲,九年一贯制音乐素养课堂需要通过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方式,持续提升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能力,使学生能够建立起对音乐课程设施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知。

二、多觉联动的概念

多觉联动主要源自心理学,在感知事物和对象时,人的感官之间会产生相互作用和联动。多觉联动在当前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较为常见,其主要是发挥出学生的动觉、听觉、视觉、触觉,带动学生去感受美、体验美和创造美,此类方法调动学生立体化的感官,使其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各感官不再孤立,而是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整体的感觉体验。多觉联动教学法强调感官知觉之间的跨越互动,当一种感官受到刺激时,自动无意识地引起另一种感觉,为学生开展迁移性学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基于多觉联动的九年一贯制小学音乐素养课堂建设策略

(一)创设多元感官融合的教学环境

1.教室主题布置

小学音乐教师在多觉联动视域下打造九年一贯制小学音乐素养,课堂需要创设多元感官融合的教学环境,给予学生更加丰富的感官体验,借此来提高其学习品质和效率。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多种工具媒介、资源,打造良好的感官课堂,力求将多元信息进行串接融合展示,带动学生参与高品质学习探究。在此期间,教师需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投影仪、电子白板等设备,自然融入与音乐相关的图像、视频、动画,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同时,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学年段特征,结合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兴趣爱好,灵活布置差异化的音乐教室,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到良好的熏陶感染和影响。

例如,在五年级第八单元“百鸟朝凤”的教学中,教师旨在通过多觉联动的策略,打造一个多元感官融合的音乐素养课堂。本单元包含《百鸟朝凤》《一只鸟仔》及《斑鸠调》等教学内容,结合综合表演、律动及竖笛练习,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与表现能力。教师在课前布置教室时,使用了与“百鸟朝凤”主题相关的图片和手绘壁画,如凤凰展翅、百鸟齐飞的景象,营造出浓厚的自然与音乐相融合的氛围。同时,在教室一角设置了小型鸟类观察区,展示了一些鸟类模型或图片,让学生在课间也能感受到自然的韵律。在讲解《百鸟朝凤》时,教师利用投影仪播放了传统民乐演奏的《百鸟朝凤》视频,视频中不仅有精湛的演奏,还穿插了生动的鸟类动画,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百鸟争鸣的场景中。通过电子白板,教师还展示了不同乐器的演奏方式及其在乐曲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

2.多元感观环境打造

后续,教师还应当对听觉环境进行优化,确保音乐教室配备有高质量的音响设备,以确保学生能够清晰地听到音乐的每一个细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听觉敏感度以及音乐鉴赏能力至关重要。除此之外,教师还需提供丰富的音乐素材,包含不同风格、流派、文化的音乐作品,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增强其在音乐层面的探索能力。最后,教师还应当设计体态律动活动,让学生伴随音乐节奏旋律进行身体律动和表达,通过身体的参与和乐器的触感,增强对音乐的理解和互动。但是,教师需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对相关内容进行循序渐进设计,在布置多感官的教学环境时,需要基于构建主义理论以及学生感官发展水平,对差异化的环境进行灵活构建和打造,以提高多元感官教学环境的适应性、融合性。

例如,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教师将教室划分为几个功能区:表演区(用于综合表演)、律动区(铺设软垫,便于学生随音乐律动)、乐器区(放置竖笛等乐器供学生练习)。此外,还设置了静听区,配备舒适的座椅和高质量的耳机,供学生独自欣赏音乐,培养听觉敏感度。音乐教室配备了专业级的音响系统,确保每个角落的学生都能清晰地听到音乐的每一个细节。在教授《斑鸠调》时,教师特别强调了乐曲中的节奏变化和音色转换,通过音响设备的精准呈现,帮助学生更好地捕捉这些细节,提升音乐鉴赏能力。为了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教师准备了多风格、多流派的音乐素材,包括国内外经典的鸟类主题音乐作品、现代流行音乐中的鸟鸣采样等。在《一只鸟仔》的律动教学中,教师还引入了台湾民谣《一只鸟仔》的不同版本,让学生感受不同地域文化的音乐魅力。最后,在《百鸟朝凤》的综合表演中,教师设计了一系列体态律动活动,如模拟鸟类的飞翔、觅食等动作,配合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进行表演。此外,还组织了竖笛合奏《八孔竖笛练习(八)》,让学生在吹奏过程中感受乐器的触感与音乐的和谐统一。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身体参与感,还促进了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互动。

(二)设计多觉联动的教学活动

在多觉联动视域下,教师在对九年一贯制小学音乐课堂进行建设打造的过程中也应当设计多觉联动教学活动,基于各学年段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目标,对活动进行有针对性设计和打造。教师需选取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音乐创作,以确保内容的多样性、趣味性和教育性。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可将听觉与视觉联动,将音乐旋律节奏以图形的方式呈现,使其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音乐结构。比如,使用色彩丰富的图形、图表来表示乐曲的强弱快慢。例如,在讲解《百鸟朝凤》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了这首传统民乐的演奏视频,同时展示了色彩丰富的图形谱。图形谱以不同的颜色和形状代表不同的乐器音色和乐曲的强弱快慢变化。例如,当乐曲进入高潮部分时,图形谱上会出现明亮的黄色和跳跃的线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音乐的热烈与激情。

另外,教师还可以将动觉与听觉联动在一起,让学生根据音乐节奏和旋律进行身体表达,引导学生利用简单的打击乐器或旋律乐器进行演奏,通过身体的参与和乐器的触感,增加理解感受。后续,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将唱曲和听觉联动,通过泛唱、领唱、齐唱等方式带动学生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音乐的旋律和歌词所表达的情感。整个活动设计应当具备层次性和连贯性,并且及时关注学生的参与和反馈,激发其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例如,在《一只鸟仔》的律动教学中,教师首先播放了《斑鸠调》作为背景音乐,引导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进行身体律动。学生被鼓励模仿鸟类的飞翔、觅食等动作,通过身体的摇摆、跳跃来感受音乐的韵律。随后,教师还组织了简单的打击乐器演奏环节,让学生使用铃鼓、木鱼等乐器为《一只鸟仔》伴奏。通过乐器的触感和节奏的敲击,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音乐的节奏感和动感。

(三)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在九年一贯制小学音乐课堂建设环节,教师需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基于多觉联动,对于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全面点评。评价体系应当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需求,以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同时,针对不同学年段学生的学习需求,设定符合其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的评价目标。在此过程中,教师需细化评价内容,从音乐基础知识(如乐理、节奏、旋律)、音乐技能(如演唱、演奏、律动)、音乐审美能力、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多个方面,对学生在听觉、视觉、动觉方面的表现进行点评。同时,还需要确定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包含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以确保评价活动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最后,引进定性、定量评价,采用观察记录、表现评价、作品展示、音乐测试等多种形式,全方位评估学生的音乐素养。但是,教师需要将评价信息及时收录在大数据资料库中,以便为后续相关研究活动的开展提供参照依据。

例如,针对五年级学生,教师设定了既符合其年龄特点又具挑战性的评价目标。在《一只鸟仔》的综合表演中,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演唱歌曲,还强调了通过身体律动展现歌曲意境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中的协调性和创新性。此外,通过《百鸟朝凤》的欣赏,教师考察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风格的了解,以及对乐曲中乐理知识的初步认识,如节奏、旋律线的识别。

三、结束语

总体来说,在多觉联动背景下,教师在对九年一贯制音乐素养课堂进行建设打造期间,需基于构建主义理论,对课堂建设过程、细节、方法进行严格把控,带动学生参与高品质学习探究,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品质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汪华翌.多觉联动,教学可视——小学音乐"可视化"教学探究[J].试题与研究, 2023(35):173-175.

[2]马晓菲.基于多觉联动的小学音乐审美教学实践[J].新课程研究, 2023(28):113-116.

简介:张静(1973.11),女,汉族,江苏省镇江市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从事小学音乐教学。

教材版本:苏少版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