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高年级段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袁红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袁红,. 小学语文高年级段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分析[J]. 国际教育论坛,2019.5. DOI:.
摘要: 古诗词因其独特的语言组织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古诗词的时代背景和语言特色与现代生活存在显著差异,使得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一定的理解难点。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提升小学高年级段古诗词教学的质量。本文先概述了小学语文古诗词的特点及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特征,接着分析了当前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学习吃力和忽视诵读指导。结合具体案例,提出了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包括通过激情朗诵触及学生心灵、发挥学生想象以感悟诗词意境以及了解背景以深入理解诗歌。希望这些策略能够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古诗词的美,激发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
DOI:
基金资助:

1.引言

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不仅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了解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古诗词是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其创作过程和语言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着较大差异。尽管如此,诗词以其独特的韵律感和浓烈的情感表达,依然在现代语文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体验不断增强,他们对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也亟需培养。针对这些特点,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需要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诗意思维的培养,从而有效提升其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本文将深入分析小学语文高年级段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够推动教学实践的进一步提升。

2.小学语文诗词的特点及高年级学生特点

2.1小学语文诗词的特点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选段,通常以简单易懂的作品为主,以此来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节奏美与情感表达。古诗词有其独特的语言特征,如简洁凝练的文字、鲜明的韵律以及强烈的感情渗透,这些都构成了古诗词的显著特色。小学阶段诗词的选材多为耳熟能详的诗篇,如《春晓》《静夜思》等,其语言浅显易懂,便于学生在诵读中获得情感体验与韵律感悟。这种语言的美感与历史的厚重感需要通过教学策略来传递,让学生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2小学高年级学生特点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字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他们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在这种心智发展阶段,学生对信息的接受、处理能力都有所增强。同时,高年级学生的情感世界逐渐丰富,具备了一定的审美判断力和体验能力,他们对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有了更敏锐的感受。尽管如此,由于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发展不平衡,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理解诗词内涵的能力尚需引导和培养。因此,古诗词教学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心理需求,以有效策略来激发兴趣、启发思考。

3.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小学生学习古诗词较为吃力

古诗词的语言组织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这使得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较大的理解难度。一方面,古诗词中常用的典故和意象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的高年级学生而言是一个障碍。许多学生不能轻松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内涵,更不用说体验其中的艺术之美。

3.2古诗词教学中忽视诵读指导

在实际教学中,对古诗词的诵读指导常被忽视。诵读是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声调的变换和节奏的把握,学生能更好地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然而,许多教师更倾向于对字词的讲解和意义的分析,而忽略了诵读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无法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

3.3过度剖析诗词,忽视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过多地关注古诗词文本本身的剖析,甚至将诗歌拆解得过于细致,忽视了让学生通过自身经验进行感悟的过程。过度强调意义的讲解,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于被动,不能主动去感受和体验诗中隐含的情感和意境,失去了学习古诗的主观能动性。

4.小学语文高年级段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4.1激情朗诵触及心灵

激情朗诵是促进学生与古诗词内涵建立情感联系的重要途径,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以唐代刘禹锡的《浪淘沙》为例,这首诗通过朗朗上口的节奏和富有哲理的语言,展示了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比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示范朗诵,通过音调的变化表现诗中浪潮拍打沙滩的动感和比喻手法中隐含的哲理。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通过音频或视频播放专业朗诵者的版本,让学生感受朗诵的艺术魅力,然后引导他们自己模仿。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诗歌文字的记忆,也能在声音的回荡中体验到诗境的广阔和深远。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朗诵比赛,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浪淘沙》中的句子或段落,以各种方式进行表演。通过不同的语速和情感表达,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不仅提高了诵读能力,也在与诗歌内容的互动中理解了其中蕴藏的哲理。此外,通过集体朗诵和小组合作,学生能够交换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有助于他们彼此启发、相互交流,形成更加立体的诗歌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情感的共鸣和语言的美感成为激励学生阅读与探索古诗词的动力源泉。通过这样的互动和体验,学生可以突破文字的限制,直达诗人的内心世界,从而产生真正的情感共振。教师应顺势引导学生,从朗诵中获得灵感,尝试用文字表达自己在朗诵时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写作与阅读、听说与表达的融会贯通。

4.2发挥想象感悟意境

在古诗词教学中,发挥想象力是帮助学生感悟诗词意境的重要方法。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以月夜为主题,借助丰富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与思乡的情感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入诗人描绘的场景,从而更深刻地体会诗中的情感。

教师可以设置情境,引导学生畅想中秋夜的情景:明月高悬,清辉洒在大地上,微风拂动着树影,带来一丝丝凉意,远处传来隐约的箫声。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能够在心中构建一个生动的画面,这种画面的形成有助于他们理解诗中所描述的意境。接下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发表对诗中意象的理解。例如,对于诗中“十五夜”这一意象,学生可以讨论这不只是一个时间概念,更是一个联系着亲情与思念的桥梁。满月的圆满象征着团圆,而在异地的游子望月寄情,则暗含着对亲人的思念。通过这种讨论,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诗意境的理解,也在相互交流中启发了更多的想象。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可以鼓励他们用画笔勾勒出《十五夜望月》中描绘的场景。这种视觉化的表达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具体地把握诗的意境。同时,通过讨论绘画,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画面,使他们能够将想象中的世界与诗意结合。在课堂活动中,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增加学生对诗人心境的体验。比如,学生可以选择一个角色:如深夜独坐窗前的游子或远方思念中的亲人。通过模拟他们的对话或独白,使学生在体验中深化对诗中思乡情怀的理解。通过发挥想象力来感悟古诗词的意境,学生不再仅仅局限于诗歌字词的表面意义,而是深入到诗人心境的深处,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艺术美。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增长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审美鉴赏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为其日后的学习乃至生活注入了丰富的想象和情感体验。

4.3了解背景深入理解

理解古诗词,不仅需要着眼于文本本身,更需要了解其创作背景和历史文化信息,这样才能够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以宋代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为例,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湖阴先生家墙壁上的题诗,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与对政治纷扰的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

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王安石的时代背景及其人生轨迹。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推行变法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阻力,晚年隐退,诗中透露出一份对隐逸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事的淡泊。通过对这些背景的了解,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复杂情感。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手段,如视频介绍或者历史资料展示,直观地呈现诗人的人生经历及他所处的历史环境。在介绍背景时,不应止于信息的罗列,而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王安石会选择在湖阴先生的墙壁上题写这首诗?诗中的“山水情”又是如何与他的个人人生理想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分析背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背景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诗歌内容进行深度解析。例如,让学生预测:如果身处王安石的时代背景,他们会如何抉择?这样的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使他们在情感上接近诗人的内心世界。

在深入理解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创作类似诗作或文章,表达自己对生活理想、个人追求的看法,并将这些作品与《书湖阴先生壁》的意境进行对比。通过亲身创作,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历史背景对作者创作的影响。总体而言,背景知识的讲解绝不是教学的终点,而是学生理解和内化诗歌情感的起点。只有当学生将背景知识与诗歌内容紧密结合,他们才能真正深入地洞察到诗中的深意,领悟到诗人词句背后蕴含的思想和感情。这种深入理解全面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也让古诗词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5.结束语

小学高年级段古诗词教学不仅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文化素养培养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当前教学问题的剖析以及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可以看到教师在设计与实施课堂时,需要从多角度入手,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对古诗词的深层理解。激情朗诵、发挥想象以及历史背景的深入了解不仅帮助学生体会诗词的艺术美,还为他们理解古典文学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路径。通过落实这些教学策略,学生不仅能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审美力与感悟力,还能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情感认知能力。未来,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灵活运用多种富有创意的教育方式,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索古诗词的精彩世界,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为深远的教育价值。希望以上观点能够为实际教育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持续深耕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王涛.小学高年级古诗词"读悟拓"教学模式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6(14).

[2] 赵梦阅.小学高年级语文古诗词思维导图教学策略研究[D].河北大学[2024-11-04].

[3] 高婷婷.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探究[J].青春岁月, 2011, 000(010):291-291.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